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PPT课件 通用.ppt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PPT课件 通用.ppt
①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其高潮
2、魏晋南北朝时期,蜀国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 加强,吴国山越和汉族一起共同开发江南,两晋内迁 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与汉族的联系日益密 切。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 势。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这次 高潮的顶点在南北朝时期。
3、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再次出现高 潮。五代时期,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处于黄河 流域的五代政权使北方民族融合成为可能。两宋时期, 封建生产方式逐渐向边疆地区扩展,周边各族迅速封 建化。元朝时期,国家走向统一,北方民族南迁,中 原民族向边疆迁移,新的民族——回族形成,民族融 合出现第三次高潮。这次高潮顶点在元朝。
⑷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元朝回族的形成。
四、历代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和管辖
西藏:①唐:和亲;“长庆会盟”。②元:设宣政院辖地, 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③明:设乌斯藏都司;建立 僧官制度。④清:册封“达赖”和“班禅”;建立金瓶掣 签制度;设立驻藏大臣,标志着中央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云南:①西汉:汉武帝改滇为郡,赐予滇王王印。②唐: 唐玄宗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③元:在云南设省④清:康 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1726年雍正年间实现改土归流。
⑵、人口迁移的原因:
①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 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
②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
③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 迁移;
④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使农民流离 失所,也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⑶、古代人口的迁移的影响
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进步,有 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同时也丰富了整个中华民 族的文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一、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与政策
1、政策: 春秋战国 管仲改革、商鞅变法。 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 北魏:推行均田制。 唐朝: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 产。 北宋:王安石变法
明朝。:明初奖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 植棉。
清朝:奖励垦荒; “更名田”; “摊丁入亩”
2、经济格局变化--经济重心南移
1①、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北方中心 逐渐南移
南方中心
先秦—魏晋 魏晋—隋唐
宋元明清
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
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 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③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 北方长期战乱,南方则相对和平稳定; 北方农民大批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 生产技术; 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重视发展生产。 都城南迁,政治中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 方的开发 南方和自然环境,海外贸易优于北方 是自然环境与整个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必然结果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 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民族间自然的融合, 是历史上进步的经常的现象,是多民族国家由 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从 未停止过,但高潮有三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宋元时期。
1、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通过分封制和宗 法制度管理着庞大的区域,区域内各部族开始 有了接触。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华夏族与周边 的少数民族(匈奴、东胡、巴、蜀等)接触更 加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原因有: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②路上丝路本身存 在难以克服的缺点。③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以 丝织品为主,两宋以陶瓷为主,不宜陆路运输。④经济重 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⑤宋代航海 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
⑵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而着力加强友好往来。
⑶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政策的共同特征:与民休息,重视农业、重农抑商
2、经济制度之赋税制度(目的:增加财政收入) (1)主要赋税制度
①编户制度 ②租调制: ③租庸调制:庸指纳绢或布代役。 ④两税法:唐朝780年实行。 ⑤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⑥一条鞭法:明朝于1581年 ⑦摊丁入亩:清雍正帝
(2)演变趋势:
①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以田亩为主,人头税比 例越来越少并最终废除,两税法和地丁银。
1.民族融合——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基本 现象和最高形式
2.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及经济文化交流
3.民族迁徙
4.民族战争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1、民族融合——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基本现象和最高 形式
①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其高潮
②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原因)
③民族融合的作用
①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其高潮
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明显特征:
一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体 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 建战乱时突出;
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 的影响。
三、中国古代的外贸问题
⑴前期陆路为主,后期以海陆为主。唐以前以陆路交通为 主,唐朝时海陆并重,宋元明清是海路贸易地位日渐上升。
②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是历史发展 和进步的必然结果;
③用银两收税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 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
二、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与经济格局变化 1、古代的人口迁移 ⑴、人口迁移的流向: 一是由荒漠草原地区流向黄河中下游地区。 二是北人南迁,由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 中下游地区。 三是内地人流向边疆地区,政府组织军民迁移, 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 四是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 五是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 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
新疆:①公元年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这是新疆归 属中央政权的开始。②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 辖新疆地区。③清朝于1762年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 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四川:①战国:都江堰。②西汉:武帝在四川设郡县。④ 唐:益州的丝织业和造纸业。⑥明朝:成都茶叶市场。
五、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②由农民必须服徭役、兵役发展为可以纳绢代役,以 隋唐的庸为标志。
③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转折点:两税法、 一条鞭法。
④征税时间逐渐固定,以两税法为标志。
⑤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并趋向单一,两税法和一条 鞭法为标志。
⑥封建国家对商业征收重税。
(3)对中国古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役制度演变的认识:
①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实质是封建生产关 系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