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b、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并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 c、创造了报刊新文体,影响一代文风(“时务文体”、“新民文体”) 6、除政论性报刊外,还出现了大批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性报刊等
新闻法制建设(初步) 1、 维新中,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 谕(1898)为主要方式;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承认近 代报刊的合法地位,官绅士民得到了办报自由权利。 2、 1898年,夏秋,维新运动失败,再次言禁、报禁 3、 1901年,新政,新闻法制建设重新起步,有限度地开放言禁、报 禁,给于人民以创办报刊的自由权利 4、 特别是《大清报律》等一批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律、法令的 出台,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初步建成。
红中社 即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诞生于江西瑞金。该社第一个向
外发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的新闻以及有关文告、宣言 等。红中社编辑出版过《红色中华》报。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后,红中 社随军转移,停止新闻广播及对外发稿,仅抄收国内外新闻电讯以供中 央领导同志参考。1935年11,随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红 中社”的新闻电讯广播业务也重新恢复
民报 1、1905年11月26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大型时事型政论月刊 2、以“三民主义”作为办报宗旨,以“清除保皇派的思想影响,扫除革命 发展障碍”为历史使命 3、与《新民丛报》展开论战 4、标志中国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报刊进入大发展的新阶段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1、 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统治 2、 要不要地国有,平均地权 4、 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之祸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1、1901年“报禁”、“言禁”开放后,中国民族报业复苏并蓬勃发展; 2、政治性报刊的大量出版,是当时民族报业发展的主流; 3、清末出现的官报,也是政治性报刊的一个组成部分,清政府正式设 立官报局、官报的发展进入制度化阶段; 4、商业性报刊、文教性报刊等其他类型的报刊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国人自办的商业性报刊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1937年1月,改组为新华通讯社。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1、1895~1898兴起 2、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结束了外报在中国报业市场与新闻舆论阵 地的垄断,使国人自办报刊及其宣传报道活动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主要 力量。 3、主流:维新派的政论性报刊(发挥了积极领先作用) 4、例如:《知新报》(澳门,华南);《国闻报》(天津,华北); 《湘学新报》、《湘报》(华中) 5、贡献:a、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报禁;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1、 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 2、 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 3、 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 4、 报纸应反映民意,影响舆论和指导舆论,因而特别重视争论
新文化运动中报刊业务的重大改进 1、 自由讨论的风气出现与政论传统的复苏: 思想交锋,百家争鸣,多种政论文体发展,杂文的兴起 2、 以白话文为核心的新文风的形式 3、 副刊的改革与报纸版面排版的改进 运用副刊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甚至传播社会主义新思潮,文化娱乐 型、知识性,介绍新文学 版面排版,头版头条是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
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 1、1911年11年9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颁布《鄂州约法》,按眼论出 版自由的理念,创建自由新闻体制 2、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其他法律将言论出版自由的 原则载入根本大法 3、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 4、意义:这一新闻体制与封建文化专制制度是完全对立的,对于强化 言论出版自由等资产阶级民主观念,促进中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 展,具有不可忽视的进步意义。
清末新闻业务的发展 1、 内容上,这一时期的报纸一般已具备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四 大要素 a、 新闻报道开始被重视,尤其是商业性报纸; b、 评论工作进一步改进,“时评”、“编者按”等一类评论形式开始 发展; c、 文艺副刊迅速发展,发挥着自己无可替代的作用; d、 广告在报纸上战友重要地位,广告的文字编写和美术设计均有 很大发展 2、 形式上,大多数报纸已由近代形态的报纸发展为现代形态,结束 了“报”“刊”部分的时代 a、《时务日报》开始分班分栏编排,句读加点,从而揭开了我国报 纸版面革新 b、“综合编辑法”被广泛采用 c、发行“号外”,提高新闻时效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