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七讲
1922年至1927年间出版的新闻学著作和译本大约有16种,如邵飘 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任白涛的《应用新闻学》、任超的《新闻 学大纲》、蒋裕泉的《新闻广告学》、蒋国珍的《中国新闻发达史》 ,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及其翻译的美国开乐凯撰著的《新闻学撮 要》等。
梁启超时代
• 1895年8月17日,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创办 《万国公报》,12月16日起改名为《中外纪闻》 。
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等少数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也开 始对新闻事业这一新生事物进行探讨和研究。
之后,王韬、郑观应等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发表了比 较系统的办报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康有为以及其他主 要人物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无不对新闻学研究具有浓厚的兴 趣,提出了不少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十分有益的见解。资产阶级革 命派的办报活动兴起后,革命派人士也对中国的新闻学研究作出了 不少贡献。
此外,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电台创建后,东北无线电长途 电话监督处也曾颁布过经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公署“镇威上将军公署 ”批准的《无线电广播条例》、《装设广播无线电收听器规则》和 《运销广播无线电接收器规则》3个地方性无线电广播事业法规。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新闻通讯社的发展与走向成熟
一、外国新闻通讯社在华分支机构的建立
中国的新闻通讯事业,与近代报业一样,首先是由 外国人在中国创办通讯社开始的。1872年,路透社远 东分社在上海的设立,揭开了中国新闻通讯事业的第 一页。
第一节 新闻通讯社的发展与走向成熟
三、国人自办通讯社在民初的长足发展
(1)民初两次办社高潮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新闻通讯事业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 在1912至1913年间,上海、北京等地都创办起了新闻通讯机构,出现了 第一个国人自办通讯社的高潮。 1916年袁世凯倒台后,又一次创办通讯社的高潮出现,一大批新的通讯 社在全国各地纷纷创建。 邵飘萍1915年创建的东京通讯社和1918年创建的新闻编译社,是民初办 得最成功的两家通讯社。
辛亥革命前后,国人自办通讯社的呼声日益 响亮。
• 1908年,清政府驻外使馆的随员在比利时 创办了远东通讯社。
• 自己办通讯社的好处是:一、可与别的通 讯社作交换利用;二、可以采取对外通信 的材料;三、可增加自己报纸上的新闻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国人自办民营商业电台始于1927年3 月18日开播的上海新新公司主办 的广播电台。
中国早期广播电台的 播音室与播音员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事业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一、新闻学研究的出现与早期成果
中国有关新闻学研究的成果,最早的是在华办报的外国传教士 撰写的报刊创刊词、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各类文章以及他们撰写的 其他著作、通信等。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无线电广播电台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一、第一个无线广播电台的诞生 1920年,美国开始试验无线电台广播。同年11
月2日,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正式开播,标志着世 界广播事业的诞生。
无线电广播事业在中国的首次实践,则归功 于一位名叫奥斯邦(E. G. Osborn)的美国商人 。
第二节 无线电广播电台的 出现与初步发展
三、国人自办电台的出现
1925年2月,北洋政府交通部曾派人 在北京、天津两地酝酿筹办官办 的广播电台,但因政局动荡而未 果。
在东北,为了抵制日本人的电信侵略 ,无线电台工作者刘瀚在哈尔滨 创建起第一座国人自办的无线电 广播电台,1926年10月1日开始正 式播音。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无线电广播电台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二、无线电广播法规的出台
有鉴于无线电广播事业已事实上在中国出现,当时掌握中国政 权的北洋军阀政府不得不修改已落后于时代的有关现行法律。但正 式颁行的则只有一项,即1924年8月交通部颁布的《装用广播无线 电接收机暂行规则》。
• 2012年11月18日 文汇报创始人严宝礼 先生逝世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新闻通讯社的发展与走向成熟
二、国人自办通讯社的出现
广州报界公会
国人自办通讯社的最初实践,始于1903至 1904年初的广州。第一家国人自办通讯社是1904 年在广州开办的中兴通讯社,创办人为广东老报 人骆侠挺,首次发稿时间为1904年1月17日,主要 向香港、广州地区的报刊发稿。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
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新闻通讯社的发展与走向成熟
全国
三、国人自办通讯社在民初的长足发展
(2)通讯社的长足发展与“消息总汇”的取向
20世纪20年代后,新闻通讯事业得到长足发
展。至1926年,全国共有通讯社155家。
申时电讯社稿件
第三节 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 事业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二、新闻学研究的深入与新闻教
育事业的萌生
(3)戈公振与《中国报学史》
戈公振(1890~1935), 江苏东台人。1914年入《时报 》编辑部,从校对、助编、编 辑升至总编辑。对新闻学有较 深研究,所撰《中国报学史》 被公认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 基之作。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 事业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二、新闻学研究的深入与新闻教
育事业的萌生
(1)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 立
1918年10月14日成立的北京 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将 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 开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兼 任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徐宝璜 任副会长,徐宝璜、邵飘萍为 专任导师。
第一家获得路透社电讯独占权的是英国侨民办的 《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 。最早采 用路透社电讯的是维新运动时期的《国闻报》。
最早打破路透社垄断的是日本1914年在上海创办 的东方通讯社。
• 《字林西报》对路透社电讯的独占权 • 《文汇报》的反抗 • 中文报纸争取电讯使用权
国闻通讯社、申时电讯社等少数通讯社开始初 为各报所采用
步具备“消息总汇”的规模。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
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新闻通讯社的发展与走向成熟
三、国人自办通讯社在民初的长足发展
(3)胡政之与国闻通讯社
国闻通讯社,1921年8月由属于皖系 军阀势力的浙江督军卢永祥出资创办 在上海创立,实际主持社务的是胡政 之。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
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新闻通讯社的 发展与走向成熟
三、国人自办通讯社在民 初的长足发展
(4)张竹平与申时电讯社
申时电讯社于1924年 11月在上海创立,创办人 是张竹平。
申时电讯社记者 外出采访(上)
申时电讯社采编 会议(左)
徐宝璜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事业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二、新闻学研究的深入与新闻教育事业的萌生
(2)新闻学论著的出版
这一时期,新闻学论著开始大量出版。
1919年12月,徐宝璜的《新闻学》由北京大学出版部以新闻学研 究会名义出版,为中国第一本新闻学专著。
• 《万国公报》“专以开通风气,输入文明为 宗旨”,着眼于启迪心智,将重心完全转 移到了论学论政上来,不再是一本宗教杂 志。
• 《申报》发表的论说《论新闻纸之有益》 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而欲 知民情,莫捷于新闻纸。”它在创刊当天 的《本馆条例》中就提出,言论要“有系 乎国计民生”,“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下 知小民稼穑之苦”。
上海圣约 翰大学
燕京大学
复旦大学新闻系 主任谢六逸
戈公振与 《中国报学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 育事业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三、高等院校新闻学系科的建
立与初步发展
1920年间,上海圣约翰大 学首先创设报学系科,1924 年扩建为报学系。
此外,福建的厦门大学, 北京的平民大学、燕京大学 、民国大学、法政大学和上 海的复旦大学、南方大学、 沪江大学、大夏大学、光华 大学等约12所高校先后设立 报学系科。
• 1896年《时务报》一纸风行 • 1899年《清议报》一枝独秀“专以主持清议,开
发民智为主义” • 1902年《新民从报》发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
文,提出著名的报馆“两大天职”说,“一曰, 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 向导者是也。”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