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板文言文及翻译
导语:活板文言文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技艺》卷一八。
选活板又叫活字印刷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用雕板印刷书籍的方法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活板文言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活板文言文
板印书籍①,唐人尚未盛为之②。
五代③时始印五经④,已后⑤典籍⑥皆为板本⑦。
庆历⑧中,有布衣⑨毕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⑩,每字为一印(11),火烧令坚(12)。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13)纸灰之类冒(14)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15)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16);药(17)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18)。
若止(19)印三二本,未为简易(20);若印数十百千(21)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22)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23),更互(24)用之,瞬息可就(25)。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26)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27)。
有奇字(28)素无备者,旋(29)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30),文理(31)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
兼(32)与药相粘,不可取(33);不若燔土(34),用讫(35)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36)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37)所得,至今保藏。
【字词注释】
①板印书籍:即用木板刻字印书。
板印,雕版印书。
②盛为之:大规模地做(使用)。
之,指“板印书籍。
”③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
④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汉后合。
(20)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21)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
(22)自:别自,另外。
(23)具:准备好。
(24)更(g5ng)互:交替,轮流。
(25)就:完成。
(26)以纸帖之:(把活字分类)用纸条标记。
帖,用标签标出。
(27)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意思是把字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
(28)奇字:生僻字。
(29)旋:随即,很快地。
(30)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
(31)文理:纹理,质地。
(32)兼:并且。
(33)不可取:拿不下来。
(34)燔(f2n)土:就是上文所说的“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
燔:烧。
(35)讫(q@):完毕。
(36)殊不:一点也不。
(37)为予群从(z#ng):被我的弟侄辈。
群,众,诸。
从,次于最亲的亲属,例如堂兄弟为从兄弟,侄为从子,伯叔父为从父。
单说“从”,指比自己小的。
【诗文翻译】
用雕版印书,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样做。
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经典文献都是版印的本子。
庆历年间,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版印刷。
他的办法是:用胶泥来刻字印,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一个印,刻好以后,用火烤一下,让它变得坚硬、牢固。
先准备好一块铁板,把松脂、蜡和纸灰之类的东西铺在上面。
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一个紧挨着一个地排上字印,排满了就算一版,(再)拿到火上去烘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那字印就平得像磨刀石一样。
如果只印两三本,还算不得简便;如果印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那就显得非常快了。
(最好是)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同时排字,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排好版面,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
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以便它们在同一版内重复出现时使用。
不用的时候,就拿纸条做标记贴上,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
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出来,那就当时动手刻,用草火烘烤,很快就可以投入使用。
字印所以不用木料来刻,是因为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如用胶泥来烧制,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弄脏。
毕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辈得到了,到现在还保存得十分完好。
【活板文言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1.《活板》文言文翻译推荐
2.活板文言文翻译沈括
3.活板文言文字词翻译
4.又为活板翻译文言文
5.活板的原文翻译
6.活板原文翻译
7.《活板》原文及翻译
8.活板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