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古籍總目》分冊编纂凡例一、編纂目的《陝西古籍總目》分冊,是陝西省各地級市(含所屬區、縣)、省直有關單位、高等院校現存漢文古籍的館藏目錄,旨在分別反映各設區市、省直有關單位和高等院校現存漢文古籍的品種、版本及收藏情況,為科研單位及廣大讀者提供較為完整、準確的資料信息,同時也為編纂《陝西古籍總目》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著錄範圍1.本目錄著錄本市(單位)境內收藏有古籍的各級、各類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文管會、文獻館、資料室及私家藏古籍圖書。
2.民國元年(1912年)以前抄寫、刻印、活字印刷、石印、影印,反映中國古代文化,並以傳統的裝幀方式裝訂而成的歷代書籍。
3.民國元年(1912年)以前成書,抄寫、印製於1949年以前,並用傳統的裝幀方式裝訂而成的書籍(限叢書、方志兩類)。
4.辛亥革命以前佛藏、道藏全藏及單刻本。
三、著錄項目書名項:包括書名、卷數、并列書名、說明書名文字。
著者項:包括著者時代或國別、著者姓名、著作方式。
版本項:包括出版年、出版地、出版者、版本類型及批校題跋者(無考者從缺)。
附注項:對於書名、著者、版本項著錄的補充說明。
收藏項:收藏單位及名稱。
四、編排體例1、本目錄按經、史、子、集、叢五部類次,各部再分若干大類,大類下視其情況酌分若干小類。
其類目體系如下:經部:總類易類書類詩類禮類: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縂義、通禮、雜禮書春秋類:彙編、左傳、公羊傳、穀梁傳、春秋縂義孝經類群經總義類四書類: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縂義樂類小學類:彙編、訓詁、字書、韻書史部:紀傳類:彙編、通代、斷代編年類:通代、斷代紀事本末類:通代、斷代雜史類詔令奏議類:詔令、奏議傳記類:總傳、別傳、年譜、日記、家傳、宗譜、雜錄、貢擧、職官錄史鈔類時令類地理類:總志、方志(按行政區順序排列)、雜志、山水志(山志、水志)、專志(古跡、宮殿、寺觀、祠廟、陵墓、園林、書院)、遊記、外記職官類:官制、官箴、政紀政書類:通制、典禮、邦計(賦役全書、錢穀、稅務、漕運、錢法、鹽政、荒政)、軍政、法令、邦交、考工、科舉、公牘、檔冊、雜錄目錄類:彙編、公藏、家藏、知見、地方藝文、雜錄金石類:縂類、金類、石類、玉類、陶類、錢幣、璽印史評類子部:總類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附獸醫)醫家類:叢編、醫經、本草、方論、針灸、養生、雜錄天文演算法類:天文、曆法、算書術數類:相墓數學、占候、占卜、陰陽五行、命書相書、相宅藝術類:書畫、畫譜、篆刻、樂譜、棋譜、雜技譜錄類:叢編、飲食、器物、花草樹木、鳥獸蟲魚雜家類:雜學雜説、雜考、雜記、雜品、雜纂類書類小說類:雜事、異聞、瑣語釋家類:撰疏、大藏、譯經道家類新學類集部:楚辭類漢魏六朝別集類唐五代別集類宋別集類金別集類元別集類明別集類清別集類總集類:地方藝文、家集、通代、斷代詩文評類詞類:叢編、總集、詞別集、詞話、詞譜、詞韻曲類:諸宮調、雜劇、傳奇、散曲、曲選、彈詞、寶卷、雜曲、曲譜、曲韻、曲評曲話、曲目叢部:彙編叢書類編叢書:(按經、史、子、集順序排列)地方叢書:(按行政大區、省、市、縣排列)家集叢書自著叢書2.同類圖書,以作者時代先後排列;同一著作有多種版本時,以版本類型、版本時代先後為序,先排稿本,再依次排刻本、活字本、石印本、影印本等。
3.叢書子目照原書目錄依次著錄其題名、著者、版本(僅限於各子目刊刻時間不同、影印叢書所據底本不同者)。
(分冊暫不著錄子目。
)五、著錄字體《陝西古籍總目》分冊,一律用規範的繁體漢字,並采用計算機輸入方式。
卷(種、集、編、章、回)數、年號紀年一律用漢字排印。
著録過程中有缺字時,排印中用“□”表示。
編印字型大小:經部、史部、子部、集部、叢部,分别爲一級標題,用初號隸書,居中,上空兩行,下空一行;各部所屬大類,分别爲二級標題,用3號黑體,居中,且上下各空一行;條目中,書名項用4號宋體;著者項、版本項和附注項均用小4號宋體;叢書子目項用5號楷體;收藏項用5號宋體。
《陕西古籍總目》分類标引細則本目錄按經、史、子、集、叢五部類次,各部再分若干大類,大類下視其情況酌分若干小類。
其類目體系及分類細則如下:經部總類:經學總論。
易類:與《易經》有關的各種圖書,包括《易經》的各種版本、注本、研究性文獻。
書類:與《書經》有關的各種圖書,包括《書經》的各種版本、注本、研究性文獻。
詩類:與《詩經》有關的各種圖書,包括《詩經》的各種版本、注本、研究性文獻。
禮類:周禮:與《周禮》有關的各種圖書,包括《周禮》的各種版本、注本、研究性文獻。
儀禮:與《儀禮》有關的各種圖書,包括《儀禮》的各種版本、注本、研究性文獻。
禮記:與《禮記》有關的各種圖書,包括《禮記》的各種版本、注本、研究性文獻。
三禮縂義:總論三禮,三禮或其中兩种以上禮書的合刻本、注本及研究性文獻。
通禮:通論、通記禮書、禮節的圖書。
雜禮書:各種禮儀、禮節,如:鄉禮、家禮、軍禮等。
春秋類:與《春秋》有關的各種圖書,包括《春秋》的各種版本、注本、研究性文獻。
彙編:春秋三傳及不同版本、注本的合刻本。
左傳:與《春秋左氏傳》有關的各種圖書,包括《春秋左氏傳》的各種版本、注本、研究性文獻。
公羊傳:與《春秋公羊傳》有關的各種圖書,包括《春秋公羊傳》的各種版本、注本、研究性文獻。
穀梁傳:與《春秋穀梁傳》有關的各種圖書,包括《春秋穀梁傳》的各種版本、注本、研究性文獻。
春秋縂義:總論、或從總體上研究《春秋》經的文獻。
孝經類:與《孝經》有關的各種圖書,包括《孝經》的各種版本、注本、研究性文獻。
群經總義類:綜合研究以上經書,或兩种經書以上經書的研究性文獻。
四書類:與《四書》有關的各種圖書,包括《四書》的各種版本、注本、研究性文獻。
論語:與《論語》有關的各種圖書,包括《論語》的各種版本、注本、研究性文獻。
孟子:與《孟子》有關的各種圖書,包括《孟子》的各種版本、注本、研究性文獻。
大學:與《大學》有關的各種圖書,包括《大學》的各種版本、注本、研究性文獻。
中庸:與《中庸》有關的各種圖書,包括《中庸》的各種版本、注本、研究性文獻。
四書縂義:總論《四書》、《四書》注本、合刻本。
樂類:惟以辯律呂、明雅樂者,仍列于經。
研究音樂理論的文獻,樂書、樂經等。
小學類:研究訓詁學、文字學、音韻學的圖書。
彙編:訓詁學、文字學、音韻學類圖書的彙編本。
訓詁:訓詁學文獻。
字書:文字學文獻。
韻書:音韻學文獻。
史部紀傳類:紀傳體史書入此。
彙編:彙編數种紀傳體史書為一書者,如:《二十四史》、《十七史》等。
通代:内容橫跨兩個朝代及其以上的紀傳體史書,如《史記》、《南史》、《五代史》等。
斷代:斷代史書,必須註明時代,如:《明史》,其分類標引為:“史部·纪传·斷代·明”。
編年類:編年體史書入此。
通代:内容橫跨數個朝代的編年體史書,如:《竹書紀年》、《資治通鑑》等。
斷代:反映某一朝代歷史的編年體史書,如:《漢紀》、《五代春秋》等。
必須註明斷代史的朝代,如:《漢紀》可標引為:“史部·編年·斷代·漢”。
紀事本末類:紀事本末體史書入此。
通代:内容橫跨數個朝代的紀事本末體史書,如:《通鑑紀事本末》、《蜀鑑》等。
斷代:反映某一朝代歷史的紀事本末體史書,如:《宋史紀事本末》、《明朝紀事本末》等。
必須標明斷代紀事本末體史書的時代,如:《宋史紀事本末》,可標引為“史部·紀事本末·斷代·宋”。
雜史類:凡所著录,则务示别裁。
大抵取其事系庙堂,语关军国。
或但具一事之始末,非一代之全编;或但述一时之见闻,只一家之私记。
要期遗文旧事,足以存掌故,资考证,备读史者之参稽云尔。
如:《汲冢周書》、《南詔野史》、《十國春秋》等;必須標明雜史圖書所反映的歷史的時代。
詔令奏議類:詔令:歷代詔令彙編排在前邊,某朝代詔令彙編,須註明時代,按時代排,如:《唐大詔令集》,可標引為:“史部·詔令奏議·詔令·唐”。
奏議:歷代奏議彙編排在前邊,如:《歷代名臣奏議》,標引為:“史部·詔令奏議·奏議”;某朝代奏議,須註明時代,按時代排,如:《西漢奏疏》,可標引為:“史部·詔令奏議·奏議·西漢”;《皇明疏議輯略》,可標引為:“史部·詔令奏議·奏議·明”。
傳記類:必須註明被傳人的時代。
總傳:必須註明被傳人的時代,如:《春秋列傳》,標引為:“史部·傳記·縂傳·春秋”;《唐才子傳》,標引為“史部·傳記·縂傳·唐”。
別傳:個人傳記、言行錄、墓碑、墓誌銘等,須註明被傳人的時代,如:《東坡先生遺事》,標引為:“史部·傳記·別傳·宋”。
年譜:先排年譜總集。
個人年譜,須註明被譜人的時代,如:《顏魯公年譜》,標引為:“史部·傳記·年譜·唐”;《漁洋山人自撰年譜》,標引為:“史部·傳記·年譜·清”。
日記:先排日記總集。
個人日記,須註明作者的時代,如:《何紹基日記》,標引為:“史部·傳記·日記·清”。
家傳:先排家傳總集。
某氏家傳,必須註明家傳姓氏,如:《孔氏實錄》,標引為:“史部·傳記·家傳·孔氏”按家傳姓氏筆畫排,同筆畫按撰修時代排。
宗譜:家譜、宗譜、族譜入此。
先排宗譜總集。
某氏宗譜,必須註明總譜姓氏。
如:《方氏宗譜》,標引為:“史部·傳記·宗譜·方氏”。
雜錄:家規、墓譜、家乘文獻等入此。
按家規等姓氏筆畫排。
必須註明家規、墓譜、家乘的姓氏。
如:《程氏祠墓志》,標引為:“史部·傳記·雜錄·程氏”,《胡氏世德堂家規》,標引為:“史部·傳記·雜錄·胡氏”。
貢擧:登科記、進士錄、會試錄、鄉試錄等入此。
按考試等級、時代先後排。
職官錄:按職官錄所收錄的歷史人物時代排,必須註明時代,如:《季漢百官名簿》,標引為:“史部·傳記·職官錄·漢”,《宋中興百官題名》,標引為:“史部·傳記·職官錄·宋”。
史鈔類:註明作者時代,按作者時代排。
先排抄錄諸史的史書,後排抄錄一史的圖書。
時令類:按作者時代排。
地理類:總志:按圖書内容所涉及的時代排。
方志:按現行行政區劃排(以《中圖法》後所附的《中國地區表》為序),先排“通志”,再分別排府志、縣志、鎮志等。
同一地區(省、府、縣)的方志,再按其修纂先後排。
所以,方志的標引必須細緻。
如:《長安縣志》,標引為:“史部·地理·方志·陝西·西安·長安”,《魯橋鎮志》,標引為:“史部·地理·方志·陝西·咸陽·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