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荷塘月色》公开课

《荷塘月色》公开课


情 景 交 融
• 缥缈轻纱掩映下的荷塘月景 • 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赏析第六段 课文第六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 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出了树 色、烟雾、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写 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树色一例是阴 阴的,乍看像一团雾”写出了淡月下 树色,阴暗迷蒙的特点。
芙 蓉 向 脸 两 边 开
荷 叶 罗 裙 一 色 裁 , 王 昌 龄
-----
十里藕花香不断,晚风吹过步粮桥。----李静山
接 天 莲 叶 无 穷 碧
红 杨 万 里
映 日 荷 花 别 样
出淤泥而不染,
濯青莲而不妖。-----周敦 颐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走近朱自清
朱自清,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 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 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取“ 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 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 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 “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字“佩弦”。籍贯浙江绍兴,生于 江苏海宁。著名诗人、作家、教授 、民主战士。
课 文 分 析
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是按照什么 顺序来写的?
• 月夜出门 小径漫步 月色下的荷塘 荷 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 引起联想
按照作者的行踪(位置变化)的顺序来写: 离家—小径—荷塘—小径—回家
课 文 分 析
请快速找出文中能表现出作者情感变化 的语句。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颇不宁静 寻求宁静
5.塘上月色
• 月色本是抽象的事物,很难描绘。作者 运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月光? 叶子和花 青雾 树
动词的巧妙运用
“泻”“浮”二字的审美情 趣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___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 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漂”替代“浮”呢?
为什么此处要用博喻手法来修饰荷花? 1.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 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 体的比喻句. 2.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 种姿态,形象生动.
荷香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
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扩大意境 ,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 感受
通感,就是将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各 种感觉相互沟通。也叫“移觉”。
1、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 声似的。 微风过处的缕缕清香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作者借助通感 将这一情景形象的描述出来。这正是作者的手法的高妙之 处。 2、 “弯弯的小径,淌着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晚风,跑来 把弯弯的思绪撩亮。” 3、“松风落叶水声凉” “风来花底鸟声香” 4、“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5、“风随柳转声皆绿” “鸟抛软语丸丸落”
文眼:
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趣的 关键语句,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 全文脉络的关键。文眼有时出现在篇首, 那么后面必有照应;有时出现在篇末,那 么前面必有伏笔;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 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风 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 些荷香。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
• 荷叶
• 荷花 4.月下荷塘
• 荷香 • 荷波
• 流水
荷叶
荷叶
(比喻) 亭亭的舞女的裙
为什么要用“亭亭的舞女的裙” 来比喻荷叶呢?
因为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 转的动感,它亭亭玉立,灵动飘逸 的状态正好表现出了荷叶柔美的风 姿.
清华园
“泻”的范围广,与 “流水”相照应,而 且有动态美,显得生 动活泼。“照”的范 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 显得不灵泛。
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 \ 呈现出的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 态.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 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 情。(“印”不能写出美)
重 点 赏 析
重点欣赏第6段:
3、作者写荷塘四周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 景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 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远 山、灯光、蝉声、蛙声。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写出 了树的错落有致;“树色一例是阴阴的 ,乍看像一团雾”,描绘了淡月下树木 繁多蓊郁,树色阴暗迷蒙的特点。
首页
时代背景:
• • • • • •
“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 明确: (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 (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 (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 (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画面美:
文中写景的语段,勾勒了一幅幅经典 的画面。 (4-6)集中体现了这点 4.月光下的荷塘 5.荷塘上的月色 6.荷塘四周的景色
朱自清(1900——1948)
主要作品有:
《雪朝》(诗集)1922, 《踪迹》(诗与散文)1924, 《背影》(散文集)1928,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
散文名篇
《春》、《绿》、《背影》、《威尼斯》、《匆匆》 《荷塘月色》(1927.7)、《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课文字词
• 生字词:
• • • • • •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niǎo nuó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 娜 sè bó qiàn yuán zhào liǎn jū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櫂 敛 裾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荷波
荷波 闪电 比喻
(突出快速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
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叶子下的水, 言有尽而意无穷
总结 : 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
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 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 那荷叶、荷花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 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静 而动的空间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 →叶.花颤动→流水来写的。 这段文字写得形、味、色、声俱全,动静相宜, 虚实相应。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月下荷塘的淡雅静美。
2. 语言美: 修辞:拟人、比喻、通感
动词:泻、浮、
叠词:曲曲折折、田田、 蓊蓊郁郁、亭亭、隐隐约 约、淡淡
语言 作用小结:
比喻 •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 在遐思中获得无尽的美感享受 拟人 •更添景物灵动秀人的气质 通感 动词 叠词 •使迷人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令 人情动神摇。 •精当生动,富于表现力 •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行文 轻缓舒徐,读起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一新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 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1927年7 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五四”以后,革命 斗争深入 ,原来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 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朱自 清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朱自清在思想 上彷徨于歧路。他既对国民党的“反革命”行径表示强烈 不满,又对充满血腥的暴力革命充满疑惧,于是陷入了不 知“哪里走”的“惶惶然”中。于是他选择逃避,与政治 保持距离,试图埋头于“学问”,以维护知识分子的独立 性。但是深受五四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超脱是不 可能的,朱自清在“隐士”的学者的外表之下,埋藏的是 一颗炽热的“斗士之心”,所以在文中表现的是希望在一 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
有袅娜地开着的
拟人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荷花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比喻(博喻)
为什么要用“袅娜”和“羞涩”来形容荷 花?
将用来描写女子姿态和神情的词语用在花 身上,赋予了物以灵动的生命力.
博喻手法的运用
冰晶 清莹 玉剔 优纤 洁透 雅尘 高不 贵染
忽闪 明闪 忽发 暗光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暂得宁静 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 失去宁静 早已无福消受了。
首页
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小径 求静 淡淡的喜悦
出门 不静 归来(联想) 出静 淡淡的哀愁
荷塘 得静
明线:空间变化(游踪) 文章的线索: (圆形结构) 暗线:情感变化(情感)
• 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 (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 (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 (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 英雄气概”; •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 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 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 刚正的性格。 • 毛泽东评价朱自清先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 概”。北京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物价飞涨,北大的教 授们没法生活下去。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 可是,以朱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饿死也不去 领救济粮。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回忆:“朱自清一身重 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中华民 族的脊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