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无效输注及治疗
• ABO不合或血小板抗原不合,输入血小 板后,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或激活补体 系统,或细胞毒作用,可破坏输入的血 小板。
五 血小板无效输注的治疗
• 治疗原发病,增加输注血小板量。免疫 为主病例以预防为主。
• 1 配型相合的血小板输注 • ABO血型相合,HLA配型相合,血小板
抗原(PFA)相合
• 2 清除白细胞的血小板输注:
四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病机理
• 1 网状内皮系统的破坏
• 发热、败血症时IL-1、TNF、PGE2可激 活网状内皮系统,使血小板被快速清除
• BMT时供者T细胞直接破坏血管内皮细 胞,增加血小板黏附。
• 2 血小板的免疫性破坏
• HLA抗原不合的血小板输入后,供者混 杂的单核细胞、激活的B淋巴细胞上的黏 附分子作用于患者的T淋巴细胞,引起 CD8+细胞的增殖,破坏输入的血小板。
• (2)脾脏肿大:患者比正常人破坏增加 30%,不是独立原因
•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消耗大量血小 板
• (4)抗菌素的应用:二性霉素B、万古霉 素、环丙沙星等
• (5)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全身照射、 GVHD、静脉闭塞病(VOD)、CsA的 应用、HLA抗体的产生
• (6)其他:成人〉儿童、女性〉男性
例有11例出现无效输注。
• (2)紫外线照射以破坏残存血小板中的 白细胞活性
• (3)浓缩血小板离心
• 3 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的输注
• 大量丙球可暂时性封闭抗体,减少免疫 性因素所致血小板的无效输入。
• 剂量:0.4g/kg,连用5天,再输入血小 板
• 若无效,可增大剂量一倍。
• 4 其他
• 血浆置换,每2~4天置换一次血浆500ml, 共6次。也可连续置换。
• 2 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
• CCI=(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μ L×体
表面积(m2)/(输注血小板数×1011)
•
•
若输注后1小时 CCI〈 7500/μL
•
12小时 CCI〈 6000/μL
•
24小时 CCI〈输注。
• 3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R%)
• 严格血小板输注的指征。
• (1)用白细胞滤器将每一单位血小板中 白细胞数目降到5×106以下
• 68例输入血小板时用白细胞滤器,血小板
无效输注发生率 2.94%(2例)
• 72例直接输入血小板,血小板无效输注发 生率 20%(14例)
• 38例再障需长期输注血小板者,16例用白 细胞滤器,仅2例发生无效输注,而对照组22
• 2 免疫相关因素 占17.5%
• ABO不合 随输血次数增多而增加
• 输入血小板25次后,ABO相合的血小板 无效输注发生率为36%
• ABO主要/次要不相关的血小板无效输注 发生率为75%
• HLA不合 主要原因,占所有病因11.7%
• 血小板抗原不合 存在与血小板糖蛋白上, 占2.1%
• 3 非免疫+免疫因素 占15%
• PR% =(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
数) ×全血容量× 100%/输注血小板数
• 全血容量=体表面积(m2)×2.5 • 若输注血小板24小时后,PR%〈20%,
可判断为血小板无效输注
三 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原因
• 1 非免疫相关病因 占67.5%
• (1)发热及败血症:感染可使血小板生 存期缩短,G¯ 败血症患者的血小板无效 输注发生率为57.5%
血小板无效输注及治疗
一 概念
• 多次输入血小板后,由于产生了免疫相 关及非免疫相关因素的影响,致使血小 板输注无效,出血趋势不减轻,甚至加 重出血。发生率30~70%,此外还可引起 发热反应或输血性紫癜。
二 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判断标准
• 1 临床
• 出血趋势不减轻,或出现输血性紫癜, 出血加重。血小板计数较输注前又有下 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