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胚胎学总论

胚胎学总论



条件:透明带适时消失 子宫内膜处于分泌期 意义:胚胎与母体建立密切联系。
★ 避孕 ★ 体外受精,试管婴儿。

★蜕膜:植入后的子宫内膜。
蜕膜分为: 基蜕膜、 包蜕膜、壁蜕膜。
二、胚层的形成
1.两胚层胚盘的形成(2nd w) 内细胞群(inner cell mass)
分化 一层柱状细胞→ 羊膜腔的底(上胚层 Epiblast) 一层立方细胞→ 卵黄囊的顶(下胚层 Hypoblast) 二层细胞相贴
体节
中胚层
侧中胚层
胚盘卷褶
不等速生长 小结
体节
脊索诱导
神经管
Implantation
植入
胚层
滋养层
小结
小结 绒毛膜
五、胎膜与胎盘
组成:
胎膜: 绒毛膜、羊膜、卵黄囊、 尿囊、脐带 胎盘: 丛密绒毛膜+基蜕膜
(一)胎膜(Fetal membrane)
1.绒毛膜( chorion) 由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和胚外中 胚层组成 绒毛膜表面形成的突起为绒毛 平滑绒毛膜 退化消失 丛密绒毛膜 参与形成胎盘
演变: 原始卵黄囊的顶部形成原始消化管; 其余→ 卵黄囊蒂和卵黄囊残余; 后退化消失。
功能:
壁上胚外中胚层形成血岛,
其周边细胞→血管内皮, 中央的细胞→造血干细胞
壁上内胚层分化为原始生殖细胞, 迁移到原始生殖腺。
(二)胎盘( placent)
丛密绒毛膜与子宫的基蜕膜的质量: 精子数量≥500万精子/ml精液, 畸形精子数量≤ 20%, 正常的运动能力。 正常的卵细胞:
意义: •恢复二倍体,双亲遗传物质(基因)重新组合。 •启动细胞分裂 •决定性别 X卵子 + Y精子 →
X卵子 + X精子 →
二、卵裂 、胚泡形成与植入(1st w )
1.卵裂( cleavage):
人体胚胎学(一) Human Embryology
重庆医科大学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概 述
定义:人体胚胎学是研究人体出生前的发 生发育过程及其机理的科学。 正常发育: 受精→胎儿出生 异常发育:出生缺陷
先天性畸形

精+ 卵
→ 受精卵 → 胎儿 → 分娩
0d 56d 266d ( 38周) 280d ( 40周)
一、生殖细胞与受精
1.生殖细胞:
生殖细胞的成熟均经历了减数分裂, 精子和卵子均为单倍体细胞。 初级卵母细胞 次级卵母细胞 成熟的卵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精子细胞 精子
2.受精( fertilization)
定义:精子与卵融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过程:
精子、卵相遇
顶体反应( acrosome reaction)释放顶体 酶 破坏放射冠,精子与透明带上的精子受体结合 破坏透明带,精、卵的细胞膜融合 精子核和质进入卵 次级卵母细胞 完成Ⅱ次 成熟分裂 透明带反应 zona reaction
植入的定义:胚泡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

过程:极端滋养层的细胞分泌蛋白酶,破坏子宫 内膜,胚泡逐渐陷入子宫内膜,上皮修复。 滋养层分化为 合体滋养层(外) 细胞滋养层(内)
※合体滋养层内出现滋养层陷窝,充满母体血。

时间:受精后第6—12天
部位:子宫体、底、后壁多见。
异位妊娠:前置胎盘、宫外孕。
体壁、四肢的骨骼、肌肉和结缔组织。 胚内体腔 → 心包腔、胸腔和腹腔。
消化、呼吸系统的肌肉与结缔组织。

内胚层的分化:
胚盘卷褶
内胚层
原始消化管
消化、呼吸管道的上皮,
甲状腺、胸腺的上皮等。
四、胚体形成

胚层分化 → 胚盘各部不等速生长: 羊膜腔 快于 卵黄囊 背侧 快于 腹侧 → 左、右侧褶 头端 快于 尾端 → 头褶、尾褶 胚盘向腹侧包卷,胚盘背侧突向羊膜腔, 逐渐形成 “C” 形 圆柱状胚体
平滑绒毛膜与丛密绒毛膜 子宫腔 包蜕膜 平滑绒毛膜 丛密绒毛膜
羊膜
绒毛间隙 基蜕膜 脐带
壁蜕膜
胚外体腔

病理: 发育不良 葡萄胎(水泡状胎块) 绒毛膜上皮癌
2.羊膜 (amnion)
上胚层 ↓ 羊膜上皮 +
胚外中胚层
胚体增长,羊膜腔扩大。 羊膜贴于绒毛膜,胚外体腔消失。

羊水:羊膜上皮分泌,胎儿泌尿, 羊膜上皮吸收,胎儿吞咽, 分娩前正常1000-1500ml。 500ml以下羊水过少 2000ml以上羊水过多
----受精卵的有丝分裂 受精卵 卵裂 卵裂球(blastomeres) 桑葚胚(morula):受精后3d 12~16个卵裂球
2.胚泡形成( blastocyst formation) :
分化
透明带消失
桑葚胚
胚泡
滋养层 胚泡腔 内细胞群
(内细胞群)
(胚泡腔) (滋养层)
3.植入( Implantation)
羊膜向腹侧包卷体蒂、卵黄囊残 余、尿囊等形成索状结构,连于 胎儿和胎盘。
外包羊膜上皮,内为胚胎性结缔组 织,含2条脐动脉,1条脐静脉 长40-60cm
胎儿和胎盘间的运输线。
异常
脐带过长 脐带过短
5.卵黄囊( yolk sac)
形成: 内胚层周边的细胞向腹侧生长,形成卵黄囊。
1.原条细胞增殖迁移,在上、下胚层间展开, - 形成 胚内中胚层(intraembryonic mesoderm)。 2.部分原条细胞逐渐取代下胚层,形成内胚层。 3.上胚层改称外胚层。 原条以后退化消失。

原结的细胞增生,在内、外胚层间延伸,形成 纵行的细胞索----脊索(notochord)。 脊索诱导外胚层分化形成神经管后, 退化为 椎间盘的髓核。
Summary
精+卵 → 受精卵 → 桑椹胚 → 胚泡→ 内细胞群 二胚层 上胚层 胚盘 下胚层 三胚层 内胚层 中胚层 胚盘 外胚层
胚体卷褶 受精 卵裂 分化
植入
胚泡腔 被胚外中胚层 填充 胚外中胚层 贴壁
滋养层 合体滋养层 细胞滋养层 胚外中胚层 绒 毛 膜
胚外体腔:以后消失
圆柱状胚体
体蒂:以后参与构成脐带
三胚层胚盘
上胚层 改称 → ↓ 原条细胞形成 外胚层 Ectoderm → 中胚层 Mesoderm 下胚层被原条细胞取代→ 内胚层 Endoderm
口咽膜
外胚层
中胚层
内胚层
胚盘
脊索
泄殖腔膜
三、胚层的分化 外胚层的分化: ◇ 中轴部分外胚层增厚 → 神经板 → 神经沟→ 神经管 + 神经嵴 周围神经系统, 嗜铬细胞、 黑素细胞 等。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垂体 , 视网膜 等。
◇ 其余外胚层分化为: 表皮及其衍化物、角膜和口腔上皮, 晶状体,腺垂体等。

中胚层的分化:
脊索两侧,中胚层依次分化为轴旁中胚层、 间介中胚层和侧中胚层。
◇轴旁中胚层→ 体节→ 真皮、中轴骨骼 及骨骼肌。 ◇间介中胚层→ 泌尿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 ◇侧中胚层: 体壁中胚层 胚内体腔 脏壁中胚层
圆盘状的 二胚层 胚盘(embryonic disc)
二胚层胚盘

滋养层的分化:
滋养层
合体滋养层 细胞滋养层 胚外中胚层 填充于胚泡腔
外突形成绒毛,改称绒毛膜
贴壁
形成 胚外体腔 + 体蒂
2.三胚层胚盘的形成(3rd W)
原条( primitive streak)与中胚层形成;
上胚层细胞增殖、迁移,在胚盘尾端中线增厚 形成纵行细胞索→ 原条,表面为原沟, 其头端膨大为原结。
晚期胎盘膜
合体滋养层 变薄,局部消失。 基膜 变薄,局部消失。 毛细血管基膜 毛细血管内皮
胎盘的功能
物质交换: 相当于小肠、肺、肾的功能
分泌激素: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绒毛膜促乳腺激素(HPL) 孕激素和雌激素(HPP & HPE)
小结 生殖细胞与受精 卵裂、胚泡与植入 胚层形成(胚盘) 胚层分化与胚体的形成 胎膜与胎盘
受精龄
月经龄(从末次月经计算)
预产期推算:月 减 3, 日 加 7
分期: 胚期 (embryonic period ) : (受精~第8周末) 受精卵发育为二胚层胚盘→初具人形
第3~8周为致畸敏感期
胎期 (fetal period ) :第9—38周 各系统、器官逐渐发育成熟。
羊水的作用 胚胎自由活动和防止胚胎粘连 缓解外力 临产时扩张子宫颈和冲洗产道

3.尿囊(allantois)
原始消化管尾端的内胚层向体蒂内生长, 形成一个盲囊状的突起---尿囊。 诱导管壁的间充质分化形成脐血管。 尿囊逐渐退化闭锁。
后肠 尿囊
后肠 尿囊 体蒂
卵黄囊
4. 脐带( umbilical cord)
精、卵核融合
受精卵
(保证单精受精)

部位:多在输卵管壶腹部。
条件 : 精子获能:精液中的糖蛋白能阻止精子释放顶体 酶,精子在子宫和输卵管内去除糖蛋白,获得 受精的能力,即获能(capacitation )。 精、卵能相遇:生殖管通畅。(结扎、避孕工具) 时间:排卵12~24h,精子进入女性生殖道24h内。
胎盘 羊膜腔
脐带
子宫腔
胎盘的组织结构
丛密绒毛膜板
发出
+
被破坏处
基蜕膜
未破坏处
绒毛间隙
绒 毛 干 固定绒毛:固定于
胎盘隔
基蜕膜上, 形成细胞滋养层壳。
游离绒毛:浸泡在绒毛间隙的母血中。
胎盘屏障( placental barrier) 早期胎盘膜
合体滋养层 细胞滋养层 基膜 绒毛内结缔组织 毛细血管基膜 毛细血管内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