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52(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通过刑罚适用,预防犯罪人重新犯罪,这是指刑罚目的中的( )A.一般预防B.特殊预防√C.刑罚报应D.刑罚威慑特殊预防是指通过刑罚适用,预防犯罪人重新犯罪,主要是通过刑罚的适用与执行,把绝大多数犯罪人改造成为守法的公民。
B项正确。
2.我国主刑中最轻的刑罚方法是( )A.管制√B.拘役C.有期徒刑D.无期徒刑管制是对罪犯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人身自由、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刑罚方法。
管制是我国主刑中最轻的一种刑罚方法,属于限制自由刑。
A项正确。
3.甲因信用卡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期四年执行,法院在宣告缓刑的同时宣告禁止令。
下列选项中,甲应当被禁止的内容是( )A.禁止设立公司B.禁止从事高消费活动C.禁止申领、使用信用卡√D.禁止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按照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实施证券犯罪、贷款犯罪、票据犯罪、信用卡犯罪等金融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宣告禁止令时,禁止从事证券交易、申领贷款、使用票据或者申领、使用信用卡等金融活动。
本题中,甲实施了信用卡犯罪,应当禁止申领、使用信用卡,C项正确。
4.死刑的核准机关是( )A.高级人民法院B.最高人民法院√C.省级人民检察院D.最高人民检察院《刑法》第48条第2款规定: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
B项正确。
5.对于判处没收财产的犯罪分子,以前所负的正当债务需要以没收的财产偿还的( )A.不再偿还B.日后有经济能力时偿还C.经债权人请求,应当偿还√D.由人民法院依照职权偿还《刑法》规定,没收财产以前犯罪分子所负的正当债务,需要以没收的财产偿还的,经债权人请求,应当偿还,C项正确。
6.以刑法是否以量刑情节及其功能作出明确规定为标准,量刑情节可分为( )A.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B.减轻情节和从轻情节C.减轻情节和加重情节D.从轻情节和从重情节量刑情节,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裁量刑罚时应当考虑的、据以决定量刑轻重或者免除刑罚处罚的各种情况。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量刑情节作不同层次的分类。
其中,以刑法是否就量刑情节及其功能作出明确规定为标准,量刑情节分为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A项正确。
7.我国采取的数罪并罚的原则是( )A.并科原则B.吸收原则C.限制加重原则D.折中原则√按照《刑法》第69条的规定,我国的数罪并罚确立了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中原则。
D项正确。
8.下列关于战时缓刑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战时缓刑适用的时间必须是在战时B.适用对象是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军人C.适用的基本依据是在战争条件下宣告缓刑没有现实危险D.犯罪军人有立功表现时可以撤销原判刑罚,但是不能免罪√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军人,允许其戴罪立功,.确有立功表现时,可以撤销原判刑罚,不以犯罪论处。
D项错误,战时缓刑的犯罪军人,撤销原判刑罚的,既免刑也免罪。
9.下列选项中,不能适用减刑的是( )A.管制B.拘役C.有期徒刑D.死刑√减刑是指对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因其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
减刑只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包括死刑。
本题选D。
10.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最低刑期是( )A.10年有期徒刑B.13年有期徒刑√C.15年有期徒刑D.12年有期徒刑《刑法》第78条规定,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无期徒刑的,不得少于13年。
本题选B。
11.我国《刑法》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 )A.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B.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刑法》第18条第3款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A项正确。
12.根据犯罪实行行为能否实际达到既遂状态为标准,犯罪未遂可以分为( )A.实行终了的未遂和未实行终了的未遂B.实行阶段的未遂和结果阶段的未遂C.预备阶段的未遂和实行阶段的未遂D.能犯未遂和不能犯未遂√根据犯罪实行行为能否实际达到既遂状态为标准对犯罪未遂进行区分,可以分为能犯未遂和不能犯未遂。
13.以共同犯罪人之间有无组织形式为标准,共同犯罪可分为( )A.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B.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C.简单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罪D.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以共同犯罪人之间有无组织形式为标准,共同犯罪可分为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
一般共同犯罪指共同犯罪人之间无特殊组织形式的共同犯罪,特殊共同犯罪指三人以上为多次实行某种或几种犯罪而建立起来的犯罪组织。
D项正确。
14.甲盗割高压电线,同时危害电力安全,对甲( )A.按盗窃罪处罚B.按盗窃罪和破坏电力设备罪并罚C.按破坏电力设备罪处罚√D.在盗窃罪和破坏电力设备罪中择一进行处罚本题中,甲只有一个犯罪行为——盗割高压线,却同时触犯了两个罪名——盗窃罪和破坏电力设备罪,是想象竞合犯,按照从一重罪处断的原则,以较重的破坏电力设备罪论处,C项正确。
15.下列犯罪形态中,我国现行《刑法》没有规定的是( )A.继续犯B.想象竞合犯C.结合犯√D.集合犯结合犯指两个以上各自独立成罪的犯罪行为,根据刑法的明文规定,结合成另一独立的新罪的犯罪形态。
方式是甲罪+乙罪=丙罪(或甲乙罪)。
我国刑法中尚无结合犯。
本题选C。
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8,分数:16.00)16.下列权利中,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不能享有的是( )A.选举权√B.言论自由的权利√C.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D.担任国有公司领导职务的权利√《刑法》第54条规定: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下列权利:(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3)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4)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因此ABCD项全正确。
17.量刑情节中,应当在法定刑限度以内判处刑法的是( )A.减轻处罚情节B.加重处罚情节C.从轻处罚情节√D.从重处罚情节√《刑法》第62条规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从重处罚、从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的限度内判处刑罚。
CD项正确。
18.甲乙商量共同诈骗钢材的事情,甲去工厂骗钢材,乙负责联系销路。
甲诈骗得手后,乙用联系好的销路销售了一部分,但是还有一部分没有卖完。
甲找到丙,说要把钢材卖给丙,丙看价格很低,估计钢材来路不正,但是考虑到转手就赚一大笔钱,所以同意了购买甲的钢材。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丙成立诈骗罪的共犯B.甲乙成立诈骗罪的共犯√C.丙成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D.丙不成立犯罪本案中,丙与甲乙没有事前通谋,不构成诈骗罪共犯。
甲乙有事前通谋,成立诈骗罪共犯。
丙单独成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BC项正确。
19.禁止令的适用对象是( )A.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B.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C.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D.宣告免予刑事处罚的犯罪分子禁止令是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宣判管制、宣告缓刑的同时,判令禁止其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的命令。
AC项正确。
20.下列犯罪分子中,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是( )A.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B.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C.故意杀人的犯罪分子D.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刑法》第56条规定: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于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投毒、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独立适用剥夺政治权利的,依照本法分则的规定。
第57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因此ABD项正确。
C项是可以剥夺政治权利,但不是应当剥夺政治权利。
21.列选项中,不可能构成一般累犯的是( )A.过失犯罪√B.审判时不满十八周岁的人C.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的人√D.犯罪时怀孕的妇女《刑法》第65条第1款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因此本题选AC。
22.下列情形中,可以认定为单位犯罪自首的是( )A.单位集体决定自动投案,如实交代单位犯罪事实√B.单位负责人决定自动投案,如实交代单位犯罪事实√C.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动投案,如实交代单位犯罪事实√D.直接责任人员自动投案如实交代自己知道的犯罪事实单位犯罪案件中,单位集体决定或者单位负责人决定自动投案,如实交代单位犯罪事实的,或者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动投案,如实交代单位犯罪事实的,应当认定为单位自首。
ABC项正确。
单位没有自首,直接责任人员自动投案并如实交代自己知道的犯罪事实的,对该直接责任人员应当认定为自首。
D项错误。
23.缓刑的适用对象有( )A.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B.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C.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D.被判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刑法》第72条的规定,对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符合一定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
BC项正确。
三、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6.00)24.简述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是:(1)起因条件是,必须有危险发生。
就是出现了足以使合法权益遭受严重损害的危险情况。
(2)时间条件是,实际存在的正在发生的危险。
危险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想象、推测的,而且这种危险是正在发生的,十分紧迫。
(3)对象条件是,避险行为针对的对象是第三人的合法利益。
紧急避险是为了保全一方的较大合法利益而不得不损害另一方较小的合法利益。
(4)主观条件是,为了使合法利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
这是避险目的正当性的条件。
法律不认可为保护非法利益而采取避险行为。
(5)限制条件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
所谓迫不得已是指采取紧急避险是唯一的途径,别无选择。
(6)限度条件是,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
(7)特别例外限制。
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25.简述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与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