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动物学第15章_脊索动物门

普通动物学第15章_脊索动物门


2、脊索动物门的次要特征
二、次要特征
2)肛后尾
1)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闭管式循环 2)肛后尾 •脊索动物在肛门后方出现了尾,有些仅见于胚胎期。 3)内骨骼 •具有来源于内胚层可长长和长粗的内骨骼。
区别脊索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 ---具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
无脊椎动物与脊索动物结构的比较
脊索动物与高等无脊椎动物相同点
(三)胚胎发育和变态
(四)分类
• 仅1纲,1科,2属 • 文昌鱼属: • 偏文昌鱼属:
第五节 脊椎动物亚门
• 主要特征 1.出现了明显的头部 2.脊柱代替了脊索 3.原生水生种类用鳃呼吸,次生水生种类和陆生动 物用肺呼吸 4.除原口类外,都具备了上下颌 5.完善的循环系统 6.肾脏代替了肾管 7.除原口类外,都具成对的附肢。
柄海鞘的内部结构图
(2)消化
始于入水管孔,由口、咽、食 道、胃、肠、肛门组成。 口:位于入水口的底部,有一 周围生有触手的缘膜,用以阻 挡大颗粒。 咽:宽大,占身体3/4,咽壁 上有许多鳃裂。 肛门:开口于围鳃腔 柄海鞘的食物和水怎样消化循环的呢?
口部的缘膜将食物颗粒滤入咽内,咽壁腹侧中央有一纵沟叫内柱(endostyle)具腺 细胞和纤毛细胞。腺细胞分泌粘液将食物粘成团,纤毛摆动使水定向流动。咽壁背侧 中央有一凹沟叫背板(dorsal lamina)。内柱与背板在咽前部以围咽沟相连。在内 柱形成的食物团经围咽沟到达背板,然后进入胃、肠,食物残渣经肛门排入围鳃腔, 经出水口排出体外。
(3)呼吸:在咽部完成。咽内壁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当水 流经过鳃裂时进行气体交换。 (4)循环系统:
心脏:位于身体腹面,胃附近的围心 腔中,呈纺垂形,囊状,外包围心膜。 血管: 无动脉和静脉之分 鳃血管:由心脏前端发出,分布于鳃 裂壁上。 肠血管:由心脏后端发出,分布于内 脏器官并开放于组织间(血窦)。 开管式循环:血流无一定方向,同一
第十五章 最高等的动物门类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第一节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具有脊索(notochord)
2、具有背神经管(dorsal tubular nerve cord)
3、具有咽鳃裂(pharyngeal gill slits)
背神经管
咽鳃裂 脊索
脊椎动物的结构模式图
1、具有脊索(notochord)
复习题:
1.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是什么?加以简略说明。
2.脊索动物次要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次要的? 3.脊索动物门的分类简况如何? 4.简述棘皮动物说。 5.地质年代与动物演化的关系如何?如何划分地质年代?
6.分类名词:无头类、有头类、无颌类、颌口类、无羊
膜类、羊膜类的概念及包括的纲。
第四节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
4. 两栖纲:
• 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种类。 幼体鱼形,以鳃呼吸;成体出现五指(趾)型四 肢;皮肤裸露,以肺和皮肤进行呼吸,生活在潮 湿的陆地或水中。 • 与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更高等脊椎动物共称 为四足类。
5. 爬行纲:
• 完全陆生;皮肤干燥,被以角质鳞、盾片或骨板; 肺呼吸;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与鸟类、哺乳类 共称为羊膜类。

第二节 脊索动物门的分类概述
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41,000多种,分为3个亚门: 尾索动物亚门 头索动物亚门
原索动物
(无头类)
脊椎动物亚门 --- 脊椎动物(有头类)
尾海鞘纲 无 原索动物 头 尾索动物亚门 海鞘纲 樽海鞘纲 类 头索动物亚门 —头索纲 圆口纲 无颌类 无羊膜类 鱼纲 两栖纲 脊椎动物亚门 爬行纲 颌口类 羊膜类 鸟纲 哺乳纲
• 5.血液循环: 闭管式循环 没有心脏,具搏动能力的腹大动脉,故 称狭心动物。 血液无色,无红细胞。
• 6.排泄器官: 由90~100对位于咽壁背方两侧的肾管完成。 • 7.神经:神经管几乎无脑和脊髓的分化 感觉器官:色素点(眼点),无视觉作用 脑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
• 8.生殖:雌雄异体,生殖腺约26对,按节排列 ,不具生殖管道。
有 头 类
一、原索动物:无真正的头和脑(无头类)
(一)尾索动物亚门: • 幼体具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但脊索在 尾部。变态后脊索消失,背神经管退化 成神经节,鳃裂仍存在。成体具被囊,
大多营固着生活。
(二)头索动物亚门: • 三大特征终生存在。脊索纵贯全身,并向前延伸
至背神经管前端。
二、脊椎动物
• 脊椎动物:脊索渐被脊柱取代,脑和感觉器官集 中于前端,形成明显头部,为有头类。
一、代表动物——白氏文昌鱼
• (一)外形和生活方式: 外形:半透明、两端尖的鱼形动物;无偶鳍;前端腹面 有漏斗状的口笠,边缘有40条触须,其内的空腔为前庭 。
生活方式:白天钻沙,少活动;晚上 活跃,以硅藻为食。
(二) 内部构造
• 1.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 表皮:单层柱状上皮 真皮:冻胶状物质。
原索动物:无真正的头和脑(无头类) 一、主要特征:
1)、幼虫自由生活,有中空的背神经管,尾部有脊 索, 因此得名“尾索动物” 2)、鳃裂终生存在 3)、身体外面有被囊包被着,又称“被囊动物” 4)、一般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无性生殖(出 芽生殖),有性生殖,及世代交替现象。 5)、从幼体经变态发育,成为成体。其变态 为逆行变态。
1. 后口(少数无脊椎动物为后口);
2. 三胚层; 3. 真体腔;
4. 身体分节;
5. 两侧对称。 这些特征说明: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 来
思考:脊索在动物进化史上的意义?
1)体重的受力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器官 2)完成定向运动:使躯体运动肌肉获得附着点,使捕食、 御敌更准确、迅速 3)有利于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使体型增大成为可能 4)为脊椎动物头骨形成、颌的出现提供了前体条件
(7)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都很退化。神经中枢仅 是一个神经节,由此发出若干神经分支分布到身体各 个部分。
3、幼体及变态
(1)幼体形态结构:外形酷似蝌蚪,具脊索动物三大特征, 尾内有脊索;脊索背部有中空的背神经管,神经管前端膨大
成脑泡,并具眼点和平衡器;消化道前端分化成咽,咽壁上
有鳃裂。尾在肛门后方,心脏位于身体腹侧。
变态:逆行变态
定义:海鞘幼 更为简单,这种个体发育由复杂 变态到简单的变态现象,称逆行 变态。 海鞘的逆行变态过程: 幼体如蝌蚪,生活了几个小时或 一天后前部附着,尾部连同尾索 被吸收而消失;神经管缩成一个 神经节;咽部扩大,鳃裂增多, 分泌被囊,长成固着生活的海鞘 成体。
• 2.骨骼: 无骨质的骨骼,由脊索支持身体; 脊索由圆盘状的成层的扁盘状肌细胞组成。 背鳍和臀鳍内有鳍条支持。
• 3.肌肉:保持原始的〈形肌节状态 • 4.消化和呼吸: 滤食性生活; 消化道由口—咽—肠—肛门组成;有 消化腺的雏形——肝盲囊 咽部占身体1/2,咽部有内柱、咽上沟、围咽沟; 腹孔:咽部鳃裂的总出水孔 肝盲囊:肠突入咽右侧的盲囊 咽腔:是文昌鱼完成其呼吸部位
2、代表动物:
樽海鞘(Doliolum)
思考题: 1.描述海鞘的呼吸活动和摄食活动。
2.何谓逆行变态?试以海鞘为例加以说明?
3.尾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第五节 头索动物亚门
• 定义: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 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 分布:遍及热带和温带的浅海海域。
头索动物:因脊索终生保留,且延伸至背神 经管的前方而得名。 无头类:头索动物缺乏真正的头和脑。
位置:身体背部、消化道背面、背神经管腹面 结构 内部:液泡细胞组成脊索 外部:围以脊索鞘(结缔组织) 脊索及外围的脊索鞘
来源: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原肠背侧的部分细胞离开肠管, 成为中胚层而形成的棒状结构。 发展:脊索动物的胚胎期均具有脊索,以后或终生保留,或 退化并被脊柱(vertebral column)代替。
位置:消化道前段,即咽部两侧的壁上,有一系列成对的裂 缝,直接或间接开口于体外,这些裂缝称之为咽鳃裂 结构:左右成对排列的裂缝,它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相通, 鳃裂壁上富有毛细血管。 来源:由外胚层和内胚层 发展:水生动物的鳃裂 终生存在,而陆生动物 只见于胚胎时期或幼体, 然后完全消失,成体以 肺呼吸。 文昌鱼纵切面
6. 鸟纲:
• 全身被羽;前肢特化
为翼;恒温;卵生。
• 7. 哺乳纲:
• 身体被毛;体温高而恒定;胎生(单孔类除外); 哺乳(具乳腺)。
脊椎动物主要类群
第三节
脊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环节动物说:(证据)两类都两侧对称、分节,有发达的体腔和 各节的排泄器官
不足: 棘皮动物说: 认为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证据:1)半索动物的成体有接近于脊索动物的特点,而胚胎发育和幼体形
二、代表动物----柄海鞘(Styela clava)
作为沿海污损生物的重要 指示种 1、成体海鞘的外形:长 椭圆型 生活方式:幼体自由 柄 海 鞘 外 形 图
入水孔 出水孔
生活,成体固着或者聚生

2、柄海鞘的内部结构
(1) 体壁:
外套膜(mantle):外胚层 形成的上皮细胞和中胚层形 成的肌肉纤维构成,包围内 脏器官 被囊(tunic):由外套膜分 泌而来,其成分为被囊素, 类似植物的纤维素
条血管充当动脉和静脉。
(5)排泄:无集中的排泄器官,仅在肠的弯曲处有一团具排泄 机能的细胞,称为尿泡(renal vesicles),其中常含尿酸结晶。 排泄物进入围鳃腔随水流排出体外。 (6)生殖:雌雄同体,异体受 精。
精子卵子不同时成熟,避免了自体受 精。 精巢和卵巢均位于外套腔内壁。 精巢:较大,成分支状,乳白色颗粒 状的小块 卵巢:较小,圆球状。 两种生殖腺均有生殖导管将成熟的生 殖细胞输入外套腔,或在围鳃腔内与 异体的生殖细胞相遇受精。卵或受精 卵排除体外,在海水中发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