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4高三历史复习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人民版)
2014高三历史复习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人民版)
毛泽东思想--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的第一次飞跃.
阶段
中共创建大革命 1921-1927 土地革命 1927-1937 抗日战争 1937-1945 解放战争 1945-1949
主要著作
主要内容
形成阶段
萌芽时期 初步形成
成熟、并在中共 七大上被确立为 指导思想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分析中国革命的对象、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革命的领导者、同盟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论持久战》、《中国 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论联合政府》《新民 主主义论》 《论人民民主专政》 中国革命的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等
(2007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4题)“农村包围城市”的革 命道路理论,形成于( ) A.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 B.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C.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D.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解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 产党人,高举起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 旗帜,肩负起独立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实行武装 斗争,经过创建、发展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 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逐步找到 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故正确选 项是B。 答案:B
提出 三 民 主 义 内容
①同盟会纲领:十六字 ②《民报》发刊词: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前提)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核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补充和发展)
实践: 指导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捍卫民主 共和 积极性 : ①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要求。 ②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评价: 局限性: ① 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 ② 没有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纲领
孙中山先生逝世88周年了,请你简述孙中山先生的 丰功伟绩。
Ⅰ弃医从政、图谋救国 Ⅱ建立民主共和 Ⅲ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Ⅳ促成国共合作
①社会状况: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反帝反封建运动高涨.
背景
②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阶级状况: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⑤实践状况:各种不同的救国主张或方案屡屡碰壁资产阶级改良方案 的失败 。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背景
(1)时代背景:20世纪前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 (2)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为毛 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 (3)国际条件: 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为毛泽东思 想的形成提供了国际条件。 (4)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 结合,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5)实践基础: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为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
相同点:
1、性质:都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 纲领
2、内容:都把民族民权民生紧密结合;都以民 权为核心 3、目的:都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标
4、影响:都成功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孙中山是如何发展三民主义的?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新”在反 帝 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质的飞跃
“新”在强调 推翻君主专制, 普遍平等的民权; 建立国民的政府 反帝反封相结合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 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 联俄 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 联共 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 一切自由及权利。
平均地权(后来提出耕者有其田) 节制资本(控制私人资本) 扶助
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根源: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三民主义内在的关系
民族主义是前提
夺取政权
建立政权 巩固政权
民权主义是核心
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2008年广东高考7题)《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象(见右图) 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倡民主自由 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 D.反对帝国主义 解析:黄帝被公认为华夏族的祖先, 中华民族的象征,把他画像印在《民 报》创刊号,蕴涵着“驱除鞑虏、恢 复中华”之意,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 体现。故选B符合题意。 答案:B
理解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1.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 思主义的中国化 3.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 原则和经验总结
(2)毛泽东思想的灵魂(精髓)
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3)毛泽东思想的确立
1945年 中共七大 党的指导思想
革命分为两步走,明确 阐述新民主主义的概念
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 转变的一系列问题;人民民 主专政—丰富马克思的国家 学说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问题
过渡时期 1949-1956 建设时期 1956-1966 《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 部矛盾的报告》
丰富和发展
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解析:题中所指为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与旧民族主 义相比,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内容;同时革命所依 赖的力量也由最初的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到全体民众。 答案:D
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 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 斗。”这个遗嘱的原则与孙中山以下哪一主张一致( ) A.同盟会的章程和纲领 B.三民主义 C.三大政策 D.新三民主义
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 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 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三次历史巨变
辛亥革命 推翻帝制 新中国成立和社 义制度建立
三位伟人
孙中山
三大理论成果改革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同 中国实际相结 合两次飞跃
(4)、毛泽东思想的影响
1、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 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 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 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2、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 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3、毛泽东思想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 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 若工人、若商人是已。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 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 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 ) A.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 B.革命的进程和对象 C.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 D.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
以下对三民主义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民族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② 民权主义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民生主义是要变 地主土地所有为农民土地所有;④三民主义是西方政治 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纲领,是要变地主土地所有为资 产阶级土地所有,故③说法不正确。 答案:B
(2011年1月佛山市质检7题)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 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 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 对“忠”的理解是( )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D.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孙中山高举的民族精神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为四万万人效忠”和所学史实说明作 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孙中山先生强调的“忠”并不是对君王 的愚忠,而是号召中国民众要忠于祖国,爱我中华民族的爱 国主义精神,强调的是要实现民族独立、民族自强的民族意 识。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答案:D
原因
①辛亥革命和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 ②十月革命的影响 ③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 ④孙中山与时俱进精神
新 三 民 主 义
提出: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 大会在广州召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解释
①民族主义:突出反帝内容;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反对民族压迫 内容 ②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③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承认“耕者 有其田”,谋求改善工人、农民生活 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 评价: 革命目标,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 命时期的旗帜;新三民主义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 主主义范畴。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新”在更 平均地权 关注农民和工人
农工
问题探究:
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 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 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 民主义。 ——毛泽东 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的纲领,是奋斗的目标, 蕴含着三大政策的精神。 (2)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方 法、途径和手段 。
解析:从题干材料中的“联合平等待我之民族”,说明孙 中山的联俄政策,属于三大政策的内容。新三民主义内容 更为广泛,就本题来说,C项为最佳选项。 答案:C
课程标准: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一、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 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 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 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民主义对中国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你能用史实 说明吗? 三民主义
1905 1911
中国同盟会
武昌首义
1912
1913--1922
中华民国成立
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国民党“一大”召开 国共合作建 立 国民革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