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课程标准】
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1)政治上:不断加深,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
(3)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屡屡碰壁。
(4)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5)个人因素:孙中山1894年由改良转向革命。
2、提出:
(1)1905年,孙中山在纲领中提出“,恢复中华,,平均地权。
”
(2)不久,孙中山在《》中把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三大主义。
3、内容:
三民主义同盟会纲领含义地位
前提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革命手段推翻支持的
封建统治
核心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建立资产阶级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
补充和发展
有,革命后涨价归所有,
由国民共享
4、评价:
(1)性质: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思想启迪,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
(2)进步性:①表达了资产阶级在、上的利益和要求。
②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和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3)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影响)
1、发动辛亥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1912年,孙中山根据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
(2)内容: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3)意义:对建立共和制度、反对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3、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1)背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辟。
(2)行动:孙中山先后领导发动了“”、“护国运动”和两次“”,但都以失败告终。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原因:
(1)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失败告终。
(2)孙中山从俄国的胜利中看到了希望。
(3)共产国际和的影响与帮助。
(4)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
2、标志:年,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
实际上确立了“、、”的三大政策。
3、内容:
新三民主义含义
民族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所共有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实行“”的政策
4、评价:
(1)进步性:和中共的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2)局限性:在内容上仍属于范畴。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考点展示】
1、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和新民主主义理论方面的主要著作及主张。
2、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主要论著及思想主张。
3、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知识梳理】
一、产生背景
1、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
(1)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俄国的胜利,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2、理论源泉:马列主义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3、阶级基础:辛亥革命后中国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新发展。
4、实践基础: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
5、个人因素:
(1)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在北平阅读了大量共产主义书籍。
(2)创办《》,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3)1921年出席中共全国代表大会,成为中共的缔造者之一。
二、形成发展历程及内容
1、萌芽阶段:从中共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
(1)文章:《》和《》。
(2)主张:坚持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进行革命斗争。
2、初步形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背景:以为中心开展的武装斗争一再失败。
(2)理论: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武装夺取政权”以及“星星之火,”。
(3)意义: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时期
(1)文章:《》、《》(正式形成标志)、《》。
(2)理论:提出中国革命分“”的战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的提出的科学概念,描绘了的蓝图及前景。
(3)地位:1945年中共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丰富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
(1)解放战争时期:①会议: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A、背景: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势力前夕。
B、内容:党的中国重心必须由转移到。
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方面的基本政策。
规定了中国由转变为工业国、由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②论著:1949年《论人民民主专政》
A、内容: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
B、意义: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2)新中国成立后:
①著作:1956年《》、1957年《》。
②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阐明了社会的矛盾问题。
③意义: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5、其他方面:在和军事战略、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党的建设和等方面提出了独创性理论。
三、精髓实事求是、和
四、影响和地位
1、是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是中共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
3、是建设中国理论的思想根源。
4、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到了的作用。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考点展示】
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知识梳理】
一、邓小平理论
1、背景:
(1)“文革”结束后,思想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1978年底,邓小平发表讲话,号召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形成过程:
(1)初步形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确立了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
②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
③作出了的伟大决策。
(2)形成:
①明确提出—中共十二大(1982年):邓小平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的社会主义。
②系统概括—中共十三大(1987年):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理论,规定“一个中心,”的基本路线。
(3)走向成熟:
①南方谈话(1992年):A、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
B、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消
除,最终达到。
C、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
是否有利于增强,是否有利于提高。
②中共十四大(1992年):A、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B、明确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③中共十五大(1997年):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3、内容:
(1)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的论述。
(2)“”的伟大构想。
(3)阐述了与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4、影响:
(1)继承和发展了。
(2)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提出:2001年江泽民
2、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要代表中国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的根本利益。
3、影响: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