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本科生六个基本生物学实验

本科生六个基本生物学实验

实验一:感受态细胞的制备1.原理:当实验室获得了一个新的质粒时,而这个质粒并未转化到宿主菌体内,则需要该技术进行细菌的转化,以大量获得这一质粒。

转化细菌的方式有很多种,如电转化法、脂质体转染法、显微注射法、CaCl2处理法制备感受态细胞等。

一般的实验室都应用CaCl2处理细菌,改变细胞膜的结构,使质粒DNA能穿过细菌细胞膜进入细胞。

然后在选择培养基中培养转化处理过的细菌,转化成功的细菌可在抗菌素培养基上生长形成菌落。

这一方法是分子生物学常用实验方法。

2.实验材料2.1LB液体培养基2.20.1mol/L CaCl2溶液:称取1.1g无水CaCl2,溶于90ml双蒸去离子水中,定容至100ml,用0.22μm滤器过滤并装入灭菌试剂瓶中,4℃保存。

2.3 DH5α菌株,冰,牙签,无菌滤纸,50ml离心管,枪头(以上需灭菌);移液器,摇床,冷冻离心机,涡旋震荡器,恒温摇床,恒温培养箱,超净工作台,普通冰箱,-70℃冰箱3.操作方法3.1从37℃培养12—16h的平板上,用无菌牙签挑取一个单菌落,转移到含有3ml LB培养基的试管内,37℃振摇过夜。

次日取菌液1ml,接种到含有100ml LB培养基的500 ml烧瓶中,37℃剧烈振摇培养约2—3h(振摇速度为200—300r/min),待OD600值达到0.3—0.4时,将烧瓶取出立即置冰浴10—15min。

3.2自该步骤起皆需无菌操作。

在无菌条件下将细菌转移到一个灭菌处理过的、冰预冷的50 ml离心管中。

3.34℃离心,4000g×5min回收细胞。

3.4弃去培养液,将离心管倒置于滤纸上1min,以使最后残留的培养液流尽。

3.5加入冰预冷的0.1mol/L CaCl2溶液10ml重悬菌体,置冰浴30min。

3.64℃离心,4000g×5min,弃去上清液,倒置于滤纸1min。

3.7再加4ml用冰预冷的0.1mol CaCl2重悬菌体(重悬时操作要轻)。

3.8置4℃冰箱置12—24h,即可应用于转化。

思考题:制备感受态细胞时加入CaCl2的作用是什么?钙离子结合于细胞膜上,使细胞膜呈现一种液晶态。

在冷热变化刺激下液晶态的细胞膜表面会产生裂隙,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使外源DNA进入。

实验二质粒转化1.原理当宿主菌接受CaCl2处理后,细胞膜通透性改变,感染细菌的质粒很容易地透过细胞膜,在宿主菌酶系统的作用下,质粒大量繁殖。

通过进一步实验,可获得大量的质粒DNA,以供分子生物学实验所用。

一般的实验室都应用CaCl2处理细菌。

2. 实验材料2.1,质粒GFP-SNAT2-pBK-CMVΔ (kan抗性)2.2,LB固体培养基平板(kan抗性),LB液体培养基2.3,感受态细胞2.4,1.5ml离心管,枪头,三角耙(以上物品需灭菌处理);移液器,冰,恒温水浴锅,恒温摇床,恒温培养箱,超净工作台,-70℃冰箱3.操作方法3.1无菌状态下取新鲜感受态50μl置于无菌的1.5ml离心管。

3.2每管加质粒50—100ng,轻轻旋转以混合内容物,在冰上放置30min。

3.342℃热休克90s,不要摇动离心管。

3.4每管加无抗生素的普通LB培养基950μl,37℃(150—180r/min)摇床,温和摇振45min。

3.5 用无菌弯头玻璃铺菌器(三角耙),将10μl菌液铺于含卡那青霉素(Kan)的琼脂平板表面,37℃平放20min,然后倒置培养10—14h。

4.结果观察计数全皿菌落数5.写实验报告(详细描述转化菌落的生长情况)6.思考题请说明每一步骤的原理:冰上30分钟、42度热休克90秒、37度温和震荡45分钟等。

冰上30分钟:转化混合物中的DNA形成抗DNA酶的羟基-钙磷酸复合物粘附于细胞表面。

42度热休克90秒:42度短暂的热刺激,细胞膜的液晶结构会发生剧烈扰动,并随即出现许多间隙,促进细胞吸收DNA复合物。

37度温和震荡45分钟:促使在转化过程中获得新的表型得到表达实验三质粒DNA的抽提和纯化1.原理:质粒为多数细菌和某些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双链环状分子。

一般情况下,质粒并不是它的宿主细胞所必需的,如细胞分裂时,分裂的子细胞中不含质粒,但子细胞仍能生长分裂。

然而,许多质粒含有在特殊环境下所必需的抗生素抗性。

尽管质粒的复制有赖于宿主细胞的酶系统进行,但质粒DNA是独立于宿主基因组以外的环状分子,对于碱的裂解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因此,用碱裂解法可将质粒DNA与宿主的线性DNA分开。

2材料2.1质粒DNA小抽试剂盒,乙醇2.2含质粒的菌液(GFP-SNAT2-pBK-CMV⊿)2.3 离心管,枪头(以上物品需灭菌);移液器,离心机3.步骤见试剂盒说明书实验四琼脂糖凝胶电泳1.原理:带电物质在电场中向相反电极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electrophoresis)。

各种生物大分子在一定的pH值条件下,可解离成带电荷的离子,在电场中向相反的电极移动。

分子生物学领域中,琼脂糖和聚丙烯酰胺作为支持介质的凝胶电泳应用最多,它们是分离、鉴定和纯化DNA及RNA片段的主要方法。

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可以分辨其它方法(如梯密度离心法)所无法分离的片段。

直接嵌入荧光染料后,在紫外灯下可直接检出DNA片段所在的位置,如有必要,从凝胶中回收DNA片段,用于各种克隆操作。

琼脂糖和聚丙烯酰胺凝胶均可制成各种不同大小、形状和孔径的凝胶块,在不同的装置上进行电泳。

琼脂糖比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分辨率低,但其分离范围广,约200bp~50kb的DNA。

琼脂糖凝胶电泳通常在水平装置上进行。

聚丙烯酰胺分离小片段(5~500bp)的效果较好,甚至可以分辨相差1bp的DNA片段。

长度大于10 000kb的DNA片段,可以通过电场方向呈周期性变化,在脉冲电场胶中进行电泳。

2.琼脂糖凝胶的性质:琼脂糖是从海澡中提取的长链状多聚物,琼脂糖凝胶点为40~45℃。

当加热至90℃左右时,即可成清亮、透明的液体,浇在模具上冷却后固化形成凝胶,琼脂糖凝胶可区分相差100bp 的DNA片段。

为了满足特殊的要求,可选择低溶点琼脂糖(<70℃,低于双链DNA的变性温度)。

3材料3.1 琼脂糖,10mg/ml溴化乙锭,1kb DNAmarker3.2 100ml 50×TAE缓冲液:Tris 24.2g,冰乙酸5.71ml,0.5mol/L EDTA(PH6.8) 10ml 3.3 6×上样缓冲液:0.25%溴酚蓝、0.25%二甲苯青FF、30%甘油3.4 枪头,移液器,锥形瓶,微波炉,制胶槽,梳子,水平电泳仪,稳压器,凝胶成像系统4操作步骤:4.1将胶模槽放于水平工作台上。

4.2用电泳缓冲液在微波炉中将琼脂糖颗粒用最短的时间完全溶解。

熔化琼脂糖溶液冷却至60度时,加入浓度为0.5μg/ml溴化乙锭10ul,充分混匀。

4.3在胶模放置好梳子后,将具有一定温度的凝胶倒入胶模中,凝胶的厚度在3-5mm之间。

注胶时要避免产生气泡,若有气泡可用吸管小心吸去。

4.4凝胶凝固后通常需要在室温中放置30——45min,小心移去梳子,并将凝胶托盘放入电泳槽。

可同时制作几块凝胶,待其固化后用保鲜纸包住以防水分挥发,置4度保存,通常在数日之内可以使用。

4.5加入电泳缓冲液,使液面高出凝胶表面1—2mm,样品孔内有气泡,用吸管小心吸去,以免影响加样。

4.6将样品与上样缓冲液混合:上样缓冲液不仅能提高样品的密度,使样品均匀沉到孔底,还可使样品带色,便于上样、估计电泳时间和判断电泳位置。

4.7用微量移液器将样品依次加在样品孔内。

4.8盖上电泳槽并通电,5V/cm2,恒压电泳,使DNA向阳极方向移动。

4.9电泳完成后切断电源,取出凝胶。

如果凝胶中加有溴化乙锭,可直接在紫外透射灯下观察,否则就将凝胶浸泡在0.5微克/ml溴化乙锭缓冲液中浸泡30——45min。

4.10用凝胶分析系统直接观察并拍照。

5.注意事项:5.1加热溶解琼脂糖时应不断地摇动容器,并可对着光线肉眼检查凝胶溶解情况,使附着在壁上的颗粒完全溶解。

5.2在微波炉上加热时间不要过长,以免引起暴沸。

如蒸发过多的溶液,应补充部分缓冲液。

5.3气温较高或用低熔点、低浓度(小于0.5%)琼脂糖制胶、倒胶和电泳时,最好在4℃进行。

6. 结果观察6.1仔细观察DNA泳动的方向。

6.2 DNA电泳结束后,记录正常组与marker组电泳条带的相应位置。

7.书写实验报告实验五DNA限制内切酶技术1.原理:限制性内切酶(即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或内切酶)是一类能识别双链分子中特异核酸序列的水解酶,这类酶的发现和应用,促进了基因工程和DNA序列测定以及基因诊断技术的发展。

它的应用是当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最基本、最重要的技术手段。

从质粒、噬菌体或粘性质粒获得的含有目的基因重组分子,必须经过酶切、电泳分离、回收基因片断,方可用于重组或探针标记。

根据酶切的目的不同,可采用小量酶切或大量酶切反应两种体系。

2.实验材料2.1 质粒SNAT1-PBK-CMV⊿(600ng/ul,150ul)2.2 限制性内切酶EcoRI2.3 1kb DNAmarker2.4 离心管,枪头,移液器,离心机,恒温水浴锅,琼脂糖凝胶电泳所需材料3.小量酶切反应体系本实验主要应用于质粒的酶切鉴定。

典型的反应是20μl体积中含0.2—1μgDNA,酶切反应体系如下:质粒DNA 5μl10×缓冲液1μl限制酶(根据质粒酶切位点选择)1μl双蒸去离子水3μl总体积10μl4.操作方法4.1在一灭菌的新的Ep管中加入3μl双蒸水。

4.2加入10×缓冲液1μl。

4.3加限制酶1μl。

4.4最后加入质粒DNA 5μl。

4.5稍离心,混合。

4.637℃水浴1—1.5h。

4.7取出后电泳分析鉴定是否酶解。

5.注意事项5.1双蒸水为可变体积,当其他反应成分的量确定后,用双蒸水将反应体积补足。

5.2质粒DNA最后加入,以防止操作不当引起试剂的污染。

5.3为保持限制酶的活性,将酶从低温冰箱取出后立即置于预先准备的碎冰中冰浴,操作应迅速,用后立即放回低温冰箱中。

5.4大多数酶多以浓缩液存放,吸取时需严格取量。

若要取用多种酶,每种酶必须单独使用吸头,避免交叉污染。

5.5大多数限制酶均加50%甘油缓冲液置于-20℃保存,其活力稳定,但在配制反应混合物时,酶的加入量要准确限制小于体积的1/10,否则甘油会抑制酶解反应。

5.6如欲节省酶的用量,可增加酶解时间,但酶解时间过长,易出现异常条带。

5.7当样品加入反应管之后,必须将装酶试管盖盖严,避免温育时水蒸汽进入管内。

6. 结果观察6.1DNA分子中分布的酶切位点的多少与酶解后条带呈正比。

仔细观察条带数量。

6.2. 与Marker 对照,观察各条带中的bp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