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


师范教育 实业教育
时间 1902
学堂数
在校生数 6912
毕业生数
教师数
1903
1904 1905 1906
769
4476 8277 23862
31428
69475 258873 545338 2167 2303 8064
1907 1908
1909 1910
37888 47995
59117 42696
出洋考察大臣及其随员在罗马的合影
a b
1905年 1906年
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 “预备仿行宪政”
1906年9月1日,清廷颁布“预备仿行立宪”的 谕旨,并设宪政编查馆,作为筹备宪政的机关。 谕旨曰:
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若操切从事,涂饰空
文,何以对国民而昭大信。故廓清积弊,明定责 成,必从官制入手,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 第更张……以备立宪之基础 。
整顿中法, 革除弊端
学习西法, 厘定法律
1901年——1905年的新政措施
官制改革:裁旧衙门、添新衙门、整顿吏治 军事改革:编练新军、开办警政 教育改革: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定学制 经济改革:成立商部、劝办商会、颁定商律、奖 科 励工商
举 考 场
社会习俗方面:准许满汉通婚、禁止鸦片、禁止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武昌起义
2018/11/30 湖北军政府成立
黎元洪
明使则 一, 借 了外 则 黎 什人 使 元 么不 各 洪 ?敢 省 之 轻 可 名 视 表 以 。 同 号 ” 情 召 这 , 天 说 二 下
非, “: 武 借 欲 昌 黎 收 起 元 新 义 洪 军 总 资 全 指 望 体 挥 不 来 吴 可 归 兆 。 之 麟 效 说 47
+ 所附“臣民权利义务”共九条: 臣民有合于法律命令之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 员 在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 自由 非照法律规定,不得加以逮捕,监禁,处罚; 可请法官审判呈诉之案件; 臣民应专受法律所定审判衙门之审判; 财产及住宅无故不加侵扰; 按照法律所定有纳税、当兵义务; 现完之赋税,非经新定法律更改,悉照旧输纳; 有遵守国家法律之义务。
妇女缠足等
新军的编制:
军 ∣ 总 统 镇 ∣ 统 制 协 ∣ 协 统 标 ∣ 标 统
营 ∣ 管 带
队 ∣ 队 官
排 ∣ 排 长
棚 ∣ 正 副 目
普通教育
蒙养院、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 中学堂 高等学堂、分科大学、通儒院 初级师范学堂 优级师范学堂 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 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 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
a b c
1905年 1906年 1908年
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 “预备仿行宪政” 《钦定宪法大纲》
1.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2.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3.钦定颁布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 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4.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解散之时,即令 国民重行选举新议员,其被解散之旧议员,即与齐民无 异,倘有抗违,量其情节以相当之法律处置。 10.总揽司法权;委任审判衙门,遵钦定法律行之,不以 诏令随时更改。司法之权,操诸君上,审判官本由君上 委任,代行司法,不以诏令随时更改者,案件关系至重, 故必以已经钦定为准,免涉纷歧。 11.发命令及使发命令之权,惟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 赞奏经钦定时,不以命令更改废止。法律为君上实行司 法权之用,命令为君上实行行政权之用,两权分立,故 不以命令改废法律。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革命时机日 趋成熟 2018/11/30
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 起义失败主要原因是什么?
缺乏群众基础
43
为什么辛亥革命首义在武昌?
武昌首义的古城楼 “起义门”,
《首义烽火》大型雕塑
为什么辛亥革命首义在武昌?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汉口开埠通商,资本主义 发展; ②当地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长期宣传作用 明显; ③湖北新军组织严密,大多数受到革命思想影响; ④湖北积淀了近代文明基础:张之洞督鄂18年, 实施了以兴办实业、练新军、办文教等为主的 “湖北新政”; ⑤科举制废除后,大批有志之士“投笔从戎”; ⑥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
……
革命爆发后形势
★各地响应起义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客观环境: 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和清政府反动卖国 1、经济条件与阶级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得到一定壮大。 2、思想条件: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三民主义的提 2、主观条件 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 3、组织条件:各地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43页。
+ 1906年11月,清廷颁布由奕劻等人厘定的中央官
制改革方案:旧内阁和军机处保持不变,确立十 一部一院的体制(外务、吏、民政、度支、礼、 学、陆军、法、农工商、邮传、理藩等部和专司 审判的大理院) ;拟设资政院、审计院等机构。 + 地方官制改革:总督、巡抚体制不变。巡抚之下 设三司(提学使、提法使、布政使)二道(劝业、 巡警)。增设各级审判厅,专司审判事宜。
2018/11/30 41
临刑前徐锡麟神色自若地说: “功名富贵非所快意。今日得此,死 且不憾矣!。”
孙中山为追悼秋瑾写的匾额
2018/11/30 42
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 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全国久蛰之 人心乃大兴奋……则斯役之价值, 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 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
兴中会成立图
1906年 日知会
1904年 光复会
1904年 华兴会
同盟会成立图
2018/11/30
1894年兴中会
38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客观环境: 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和清政府反动卖国 1、经济条件与阶级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得到一定壮大。 2、思想条件: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三民主义的提 2、主观条件 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 3、组织条件:各地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4、军事条件: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 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进程。
2018/11/30
1
“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 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 ,革命者为争取实现资产阶级民 主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2018/11/30 2
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 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 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孙中山先生 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 绩彪炳史册!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 讲话
清末新政
1901年1月29日,逃亡在西安的慈禧太后以光绪的名 义发布“预约变法”谕旨: “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至近之人 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
而非西政之本原也。……中国不此之务,徒学其一言一
行、一技一能,而佐以瞻徇情面,自私身家之积习;舍
其本原而不学,学其皮毛而不精,天下安能富强?……
+ 列宁“走错房间”论:“历史喜欢作弄 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房 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在历史上, 凡是不懂得、不认识自己真正的实质,即 不了解自己实际上倾向于哪些阶级的人们、 集团和派别,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 。
+ 第一,从现代化的角度看,改革与革命是传统社
+
+ +
+
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两种方式,不能以革命否定 改革。 第二,从改革的动机看,清末新政具有明显的王 朝自我拯救以及消弭革命、取悦列强的意图,而 “自强雪耻”则新政的根本内在动因。 第三、从改革的内容看,无论深度还是广度,清 末新政都要超过戊戌变法。 第四、从改革实际效果看,清末新政是以自下而 上的推动和自上而下的改革双向互动的形式出现 的,不仅未能实现王朝自救,反而“种瓜得豆”, 加速了它的灭亡。 另外,清末新政尽管存在诸多缺限和差强人意之 处,但“假维新”三字不足以对这场长达十年的 改革盖棺论定。
江楚会奏三疏
变通政治人才 为先遵旨筹议折
遵旨筹议变法谨拟 整顿中法十二条折
遵旨筹议变法谨拟 采用西法十一条折




设文武学堂;酌改文科;停罢武科;奖劝游学
育才兴学, 教育改革
崇节俭;破常格;停捐纳;课官重禄; 去胥吏;去差役; 恤刑狱;改选法;筹八旗生计; 裁屯卫;裁绿营‘简文法 广派游历;练外国操;广军实修农政;劝工艺; 定矿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 用银元;行印花税;推行邮政 官收洋药;多译东西各国书
列强入侵
为什么大清帝国在看似偶然的一枪中轰然倒塌?是 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
鸦片战争示意图
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列强入侵
八 国 联 军 侵 华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地主阶级
洋务运动
清末“新政”
资产阶级改良派
改良的戊戌变法
帝国主义 瓜分中国 清政府 自救失败 农民阶级 不成功 维新派 走不通
1024988 1300739
1639641 1284965
19508 14846
23361
63556 73703
90095
“1905年——1908年,年均设厂数超过洋务 运动30年的20多倍与甲午后的2.5倍,投资 额分别超过5.7倍与2.9倍。”
——黄逸峰等《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
“1895——1913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 度年均15%,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 顾期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