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域建筑特色及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建筑特色及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建筑特色及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j59]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建筑节能环保的要求,对于已完工的建筑实施外墙节能改造成为各地市建筑改造的重要工作。

也成为地区建筑特色的最直观的体现,通过外墙改造的集中体现,也反映出了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

本文着重会以重庆特色为例进行一些论述和分析。

关键词:建筑特色地域文化外墙改造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建筑节能环保的要求,对于已完工的建筑实施外墙节能改造成为各地市建筑改造的重要工作。

外墙改造工作在我国已进行了多年,但在改造完成后给我们呈现出的却是一种复杂的味道,外墙改造中颜色“丰富多彩”,风格“千变万化”,样式“千奇百怪”成为建筑外墙改造的集中体现。

建筑外墙改造我们不能单纯以节能环保为要求,而忽视建筑的文化载体功能。

外墙改造必须依托地域建筑特色及地域文化,坚持环保和文化并重的原则,让外墙改造成为焕发建筑特色的机会,而非完成节能环保的硬性指标。

当前我国建筑文化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各式各样的国外建筑风靡:“意大利风情”、“北美风情”、“英式、法式”、“地中海风情”、“加勒比风情”[1]……各种建筑风情招摇于我国各大中
城市的大街小巷,成为城市建筑文化崇洋媚外的符号,一些城市如:重庆,甚至成了“万国建筑博物馆”。

对普通百姓而言,这些外来文化已然成为城市的主要建筑文化,难道这是一个城市的特色吗?是当地城市建筑的根基吗?是地域
文化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吗?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迷失在外来文化的洪流之中,也迷失了中华文明的精髓和古韵[3]。

中华文明厚重,博大,文化底蕴绵长幽远。

如故宫、长城传统建筑特色鲜明,建筑风格多样丰富。

没有民族的何来世界的,地域建筑文化必须保有传统文化的根基和底蕴,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只有这样,我国地域建筑文化的发展才有未来。

二、地域建筑特色及地域文化定位(以重庆为例)分析
1.1城市建设要体现文化传承
作为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地区的建筑要体现地域特色和历史文脉。

以巴渝建筑为例,绿水青山中自然朴实,韵味十足。

在建筑方面,我们也要多些‘孝心’,多点继承,多些中华传统文化和风格的建筑,要有重庆的建筑符号,体现出巴渝大地的民间特色,让人一看就是中国的,就是重庆的。

用现代的青砖、青瓦,构建重庆建筑的外观,将重庆建筑的民居元素,复制到现在建筑之中。

瓦片拼接成的窗花和墙体,青石做成的“喜字”塔楼,这些建筑物,看起来既现代,又不失传统的文化精髓。

青石板铺成的小道,两旁摇曳着芭蕉,在下着小雨的初秋,
奔跑而过,绵延的韵味此起彼伏,富有重庆特色的蕨类植物和黄葛树的大量栽种,都会唤起重庆人的美好回忆。

2.2建筑要依托重庆山地自然优势
重庆建筑特色,除了从建筑物的外立面直观地展现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合理利用重庆特有的山地自然优势,建造出富有层次和立体感的建筑。

在重庆建房屋,不能一味地将山地推平,在上面修建高楼大厦,这样建造出来的房屋,会把山城变成平原,它不符合山城重庆的“气质”。

重庆的建筑就要依山而建,对山地地形进行合理利用,体现出重庆特有的爬坡上坎的感觉。

建在江边的房屋,要体现出层次感,靠江的地方低,远离江的地方高,让生活在这里每一个角落的人们,都能够感受到江水、江风、江景。

三、以重庆建筑外墙改造策略为例
3.1打造特色建筑标识
重庆被国家规划为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建筑标识的特色化必须成为中心城市的文化体现要素,这是重庆软实力在建筑中的集中体现,也是宣传重庆的重要广告元素,所以重庆建筑外墙的改造势必要把“特色标识”做为追求目标之一。

青砖、黛瓦、坡屋顶、斗拱、骑楼,这些重庆特色的建筑符号正是我们文化积淀中最为典型的特色元素。

对于一些新规划的重庆特色建筑项目和外墙改造建筑应以雅致柔和的灰色调为主调,同一组建筑一般不要超过两种以上颜色,并相互协调。

建筑外墙要采取品质良好的现代和本土材料,如
石材、青砖灰墙、黛瓦等建筑用材,禁止使用白色、粉色、黄色等颜色的劣质瓷砖,以及拙劣设计的玻璃幕墙。

外墙改造中要更多的使用具有重庆建筑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建材和建筑式样元素,通过艺术加工和艺术设计,让特色成为建筑外墙改造中的亮点,让建筑在特色标识的外墙中得以升华,成为重庆人眼中的真正重庆,成为旅游者眼中的特色重庆。

在这方面,重庆中山四路的改造就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

中山四路是渝中区抗战文物最为集中的区域,沿街有桂园、周公馆、戴公馆等抗战名人遗址。

中山四路的改造包括拆危、建筑立面环境处理、抗战文物保护性修缮和管线整治等四个部分。

主要是将沿街房屋全部改造成与桂园、周公馆、戴公馆、曾家岩50号等建筑相似的风格,重现抗战重庆风貌。

目前,中山四路建筑已经完成外立面整治,统一的青灰色调,弯曲的拱门,以及欧式形态的街灯,与老照片上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山四路如出一辙。

3.2做好建筑规划布局
建筑外墙改造通常采取以街道和区域划分为原则,依托街道和区域建筑的功能实施外墙改造,这势必要求我们做好建筑外墙改造的规划布局。

根据重庆建筑式样和风格的分布实施外墙改造是首要原则。

根据建筑年代可划分为:古建筑区域、重庆陪都建筑区域、现代化建筑区域等。

根据城市建筑功能,则可划分为传统民居及古建筑区域、现代化商业街区、仿古建筑商业街区等。

而在外墙改造规划布局时就要充分考虑街道建筑和区域建筑的功能和文化传承,
分片分区实施专业化的外墙改造,而改造设计时则要依托符合本片区建筑特色和地域文化的改造方案。

对于传统居居或古建筑区域,外墙改造要以修复性改造为主,改造时要尽量使用传统建筑手法和具备节能要求的传统建材,避免使用不伦不类和不符合建筑风格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式样;而现代化商业街区则可在充分考虑建筑艺术和建筑功能的要求下以节能环保为主要原则,使用现代工艺建材完成外墙改造;而对于仿古建筑区域则要在保持本区域建筑风格一体化的前提下尽量使用古建筑特色元素进行外墙改造。

对于传承良好,建筑较为完整的重庆陪都建筑区域则要重点做好风格的统一,对于体量不大、高度不高的建筑,应修成坡屋顶,以民国陪都的主打色灰色为主。

四、结论
我们的城市发展具有阶段性,城市建设应有包容性、多元性[6],但并不是说任由异域风情无限制发展,不能把中国当成欧美风情的试验场。

同时,建筑设计及外墙改造时要以本民族和本区域文化为依托,以建筑特色为追求,在考虑建筑节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让建筑的特色和文化得以表现,让建筑成为情感的载体,让文化成为建筑的使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居有所求,目有所亮,心有所属,让建筑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中轴。

【参考文献】:
[1] 李苏豫,王绍森.厦门地域建筑形态研究.中外建
筑,2006,(3): 54-56.
[2]蒋伯宁,林宇.对地域建筑的思与行.建筑与环
境,2007,(1):19-25.
[3]戴洽.当代西方建筑对中国地域建筑的冲击及反思.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1):32-35,5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