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域文化论文(2)

地域文化论文(2)

浅析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表现
[摘要]三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受到秦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本文主要从开拓进取与封闭保守、浓厚农耕文化特色、怀旧历史惰性三方面来分析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上表现。

[关键词]三秦文化地域特征自然条件经济条件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打上了鲜明的地域印记。

三秦文化亦是如此,受到秦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是显著的,下面主要从早期开拓进取与后期封闭保守、浓厚农耕文化特色、怀旧历史惰性三方面来分析三秦文化在地域特征上的具体表现。

一、三秦文化早期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后期逐渐倾向于封闭保守
三秦大地地处中国内陆地区,地形较为封闭。

因而文化受其影响,倾向于封闭保守。

(一)三秦地区主要地域条件
北部黄土高原群山环绕,北有横山山脉、西有子午岭、东南是黄龙山,另外向东以黄河天然与晋地隔离,交通极为不便。

秦地南部以以山地为主,位处秦岭山脉和巴山山脉之间,虽山清水秀,但交通不便,特别是众多山区较为封闭。

关中有秦川平原,然而地形的封闭性更为突出,它三面环山,东面临水,使关中平原与外地天然隔离开来。

而关中平原发达的农业经济使其具备了自我发展,不依赖外地,并进而形成独立封闭的发展模式的条件。

(二)地域条件对三秦文化发展进程的大体影响
在这种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三秦文化自然收到了该地域条件的极大影响,反映为该文化开拓精神不够,更多倾向于封闭保守。

1.早期的开拓进取精神
然而影响文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三秦文化早期受建都关中的国家文化尤其是汉唐文化的直接影响,关中平原易守难攻,是军事要地。

关中盆地中心的泾渭河冲积平原面积较为广阔,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气候适宜,农业兴起很早极为发达。

关中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悠久。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条件,有许多王朝在关中建都。

仅长安一地,建都时间就长达一千二百五十年。

有周、秦、西汉、新(王莽)、隋、唐六个同一王朝,还有更始帝刘玄、建世帝刘盆子、汉献帝刘协、晋愍帝司马邺、前赵刘曜、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大齐黄巢、大顺李自成等十一个政权①。

建都关中,使秦地的交通发达起来,打破了地形上的阻塞和封闭。

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网。

“丝绸之路”就是以长安为起点,汉代时向西经河西走廊、新疆,可达月氏(阿姆河流域)、安息(伊朗及两河流域),最远已经到达波斯湾。

首都是国家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国家的文化首先波及影响到的是国都所在地区。

三秦文化直接收到了建都关中的国家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汉唐盛世的文化精神,如开放改革、融合纳新、开拓创新等精神。

司马迁生于韩城,是在三秦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三秦文化所具有的伟大精神。

他积极进
①《陕西军事历史地理概述》编写组,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第8页。

取,开拓创新,建立功名,百折不挠,完成文史巨著《史记》,功及千秋。

2.后期的封闭保守倾向
唐代以后,国都迁出关中,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逐渐向东、向南移动。

这个时期,三秦文化国家(国都)文化的影响减弱,因而发展速度缓慢下来,文化也不及早期阶段的发达繁荣。

与此同时,地理环境特别是地形的封闭性对三秦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日益暴露出来,加之小农经济的负面作用,使宋元以来的三秦文化逐步走向封闭保守。

明清之际秦地学者李颙(1624-1705),号二曲,曾与黄宗羲、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名儒”(《鲒奇亭集·二曲先生窦石文》),然黄、孙二位相比,其思想则更多地表现出后期三秦文化的封闭保守性。

李颙晚年曾自称“土室病夫”(《二曲集》卷二四),梁启超在《清末学术概论》一书中说二曲的思想是“为旧学坚守残垒”,道出了他的思想的保守性和落后性。

二、秦地的自然、经济条件使三秦文化带有浓厚的农耕文化特色
(一)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自然条件如地形、土壤、水利、气候、资源等决定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如有些地方宜农,有些地方宜牧,有些地方宜于发展工商业等,而经济发展又影响着该地文化的发育成长,这样,自然条件通过对经济发展(经济环境)的制约而最终影响着地方文化的发展,地方文化也因此带有地域的特色。

(二)自然、经济条件作用下的农耕文化特色
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秦地的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

北部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也较为肥厚,然气候愈北愈为干燥,这种条件使其经济发展农牧并举,南部以农业为主,北部以牧业为主。

关中盆地有渭河冲积形成的八百里秦川,平原地带土壤异常肥沃,灌溉便利,加之气候温暖湿润,是发展农业的极佳场所。

关中农业历史悠久且极为发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农耕地区之一。

秦地南部以山地为主,其中也有小面积的平原地带,为汉江等河流冲击形成。

这里属于亚热带气候,湿润多雨,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与关中不同,终止作物以水稻为主。

从总的情况来看,自然条件决定了秦地的经济发展是以农业为主。

秦地的农业经济对三秦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具有了农耕文化的特色。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重农轻商,农业生产发达,这种经济环境对文化产生了重要作用,使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农耕文化。

三秦文化也是如此,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的特征,表现为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重农轻商的社会传统和务实轻虚的思想倾向等。

三、秦地环境培育起来的三秦文化具有一种怀旧的历史惰性
(一)三秦文化的繁荣时期
三秦大地特别是关中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使中国古代许多王朝和政权在此建都,从而促进了秦地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汉唐王朝,其开放的先进文化直接影响到了三秦文化。

三秦文化早期阶段就如汉唐文化所表现出的气势一样,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涌现出了像司马迁、张骞、班超、杜牧、韦庄、薛涛等心胸广阔,才华横溢,气质非凡,开拓进取的伟大人物。

作为地域文化,三秦文化的早期发展时令世人瞩目的。

(二)三秦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
然而唐代以后,秦地经济的发展逐渐减缓,文化的发展也不如早期的繁荣。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随着国家经济重心的向东南转移,国都迁出关中,关中丧失了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因而对秦地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二是关中平原虽然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宜于农耕,但因面积所限,不利于大规模发展,而秦地南北部的宜于农耕的面积也比较有限;三是战争的破坏,不利于秦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宋元时期,三秦地区长期处于战争前沿,是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相互攻防的动荡地带,这使得秦地的发展严重受阻。

(三)三秦文化中的历史惰性
三秦文化在经由唐宋时期由盛而衰的转折之后,于是在其文化中便逐渐孕育出一种怀旧的历史惰性。

这种历史惰性是三秦文化经过历史性转折之后,在小农经济的土壤里滋生成长的。

封建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所养育出来的文化,使人多安于现状、安土乐天、知足常乐,即使对现实产生不满情绪,也不会去积极努力的开拓创新,改变改造现实,达到理想的目标;与此相反,更多的时候是自我心理上消除不满,以回想过去的满足和盛况求得心灵上的满足和安慰,这犹如鲁迅先生所概括的阿Q精神。

三秦文化的历史发展由盛而衰,这种事实是人们在现实中无法接受的,人们想起了三秦大地昔日的盛况,想起了汉唐盛世的开放气象,长此以往,便在三秦文化中积淀形成一种怀旧恋古的历史惰性心理。

直至今天,这种多惰性心理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于秦人的身躯之中,千年帝都除了留给今天人们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古迹之外,还留给人们意识中的废都衰败倾向,这些都是在振兴发展三秦文化过程中必须注意和克服的问题。

总之,在秦地特殊地理环境中,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共同作于三秦文化,使其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早期的开拓进取与后期的封闭保守倾向并存,各地浓厚且各具特色的农耕文化特色异彩纷呈,当然也有一定的怀旧历史惰性,需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秉承优良的文化精髓,剔除惰性与不足,让三秦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陕西军事历史地理概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
2、《三秦文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