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训练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东家东家不像个东家。
一脸疲倦,从粥厂踱回,一碗稀粥,一个黑不溜秋的馒头,吃完,倒杯酒,“滋——滋——”,那个香甜,那个美妙,仿佛困顿瞬间灰飞烟灭。
东家,富甲一方,闻名遐迩,善饮,常饮康百万酒。
以前,与一帮文人雅士聚,东家说“吴酒一杯春竹叶”“李白斗酒诗百篇”“劝君更尽一杯酒”“桃李春风一杯酒”,还说怀素醉酒书《自叙帖》,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醉而行云流水挥洒经典。
饥馑,可怕的饥馑来了。
东家没了闲情逸致、诗情画意,有的,是雄心,打败饥馑这只魔鬼的万丈豪情。
但,每晚饭后东家的一杯酒,雷打不动。
听着东家的陶醉声,下人们大咽口水,心中,一股温暖在奔腾:灾荒,不怕,马上会过去。
好日子,不远了!酒中乾坤大。
东家躺下,片刻,沉沉进入了梦乡。
次日,醒来,东家袖手,低头,沉思,慢慢地踱向粥厂,若不是那身半新不旧的长衫,咋看咋像个饥民。
大灾之年,一碗稀粥,对于饥肠辘辘的灾民,就是美味佳肴;一碗粥,能救活生命垂危的饥民,胜过琼浆玉露。
东家思绪如烟,摇曳,飘逸。
多少天来,没饿死一人。
东家心中满是欣慰灿烂。
东家的粥厂,最大,最红火。
消息长了翅膀,早飞向四面八方。
路上,络绎不绝的灾民蹒跚而来。
因饿,他们走得比蚂蚁还慢,还缓,摇摇晃晃,像风中瑟瑟发抖的枯叶。
每天,东家的粥厂,热气腾腾,芳香四溢,与饥馑、与死亡顽强而热烈地叫板。
可是,这段时间,管家却形容枯槁,时不时,陷入沉思,长吁短叹。
随着时间的推移,管家的忧郁,更重了,更浓了,有时,喃喃自语,没人听清,也顾不上听。
其实,他心中有一股火,左冲右突,差点憋不住,想喷发出来,但最终,还是压了下去。
当如血的夕阳又一次不堪重负轰然坠落地平线,东家慢慢地踱回去,吃饭,然后,品酒。
管家进来,慌慌张张,吞吞吐吐,唠唠叨叨。
东家听明白了,听明白了的东家,很淡泊,很平静,如一池水,水波不兴。
东家神色凝重,一字一板,掷地有声。
那是,海一样的胸襟,山一样的气度!管家哑了,默默退出,可是,眼前晃动的,是东家消瘦的脸颊,单薄的身材。
瘦而高的东家,如一节长长的竹竿,硬硬地重重地抽打在管家的心上。
失血苍白的日子,让人麻木。
没有人清楚,日子的车轮沉重而缓慢地转了多少圈。
始终,管家的心,五味杂陈,潮潮的,热热的。
有时,他忧心忡忡,愁肠百结;有时,他无怨无悔,悲壮慷慨。
小麦,珍珠似的小麦,运来了一车又一车。
玉米,金粒一样的玉米,运来了一车又一车。
还有,高粱,大豆,红薯……都说,东家有个聚宝盆,从盆里取粮,永远也取不完……粥厂,可爱的粥厂,在多灾多难中,擎起了一面鲜艳的生命之旗。
成千上万的灾民,幸运地活了下来。
在望眼欲穿中,大雨终于来了。
欢快的雨水,急不可耐地扑向龟裂的大地。
无数声音呐喊:老天爷!老天爷!此时的东家,青枝绿叶,绽放出久违的喜悦和激动。
“牲口卖了,地卖了,首饰卖了,房契卖了,铺子卖了……”管家再也忍不住了,压抑长久的秘密,呼啸而出,砸得饥民个个像木桩,呆呆的。
饥民跪倒一大片,向东家叩首,泪水雨水交织在一起。
他们用最真诚的方式表达心声……一个个秘密,争先恐后从他嘴里蹦出,再也拦不住,挡不住。
天旱时,东家停了酒的酿造;已酿成的,运往外省,换成了大量的粮食。
那时,有官商找上门,让东家造酒,负责销售,说饥荒时没人造,造,可获暴利。
东家怒发冲冠,严词拒绝,叹息,谁能做如此暴殄天物泯灭良心的事?!说着,说着,管家成了泪人儿,哽咽不已。
泣不成声的管家再也讲不出那个藏在心里差点发酵的秘密:东家饮的,不是自制的酒,而是水!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东家从粥厂回来后,一碗稀粥,一个馒头,吃完,“滋——滋——”喝酒的细节描写,表现出他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
B.文中写东家的粥厂“与饥馑、与死亡顽强而热烈地叫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出当时粥厂红红火火的经营状态。
C.文中将东家比作长长的竹竿,“硬硬地重重地抽打在管家的心上”,以生动的比喻表现出东家身材的单薄和处境的艰难。
D.文中写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红薯等一车车运来,表现了东家实力雄厚,灾难到来时能够从容应对,突出东家形象的高大。
2.分析东家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下坡或者上坡从县政府往东走,是一条长长的下坡路。
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从国税局往西走,是一条长长的上坡路。
两种说法,指的是同一条道路。
人间的事情就是这样,同一个事物,至少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乍一听,好像是矛盾的,是相反的,仔细琢磨,其实是一回事儿。
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说法自然就不会相同嘛。
从县政府到国税局之间那条长长的下坡路,几天前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把我和我的朋友老周都牵扯进去了。
老周曾经是我的同事,两个人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坐对面,关系相当密切。
十几年前“下海”热的时候,老周义无反顾地下去了,开办了一家律师事务所。
如今,老周的事业红红火火,连奥迪都开上了。
我呢,还窝在原先的那个部门。
当然也“进步”了,不过跟老周相比,我的“进步”可以忽略不计。
老周不忘旧交,忙里偷闲,会主动来电话,约我出去小聚。
去的是老地方,农家菜馆。
那个黄昏跟往常一样,老周亲自开车来接我。
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在那个下坡路的中间地段,我们发现前面路边上围了一群人。
老周把车停下了。
老周说:“肯定是交通事故。
”说完,老周打开车门走了出去。
我坐着没动。
我不想管这种闲事,弄不好会管出一身麻烦的。
这样的例子我见到的不少,听到的更多。
原本是一种美德,可很多人都被自己的美德弄得焦头烂额……我正胡思乱想着,老周回到车上,从公文包里拿出纸和笔,匆匆地写着什么。
我说:“老周,别管闲事。
”老周没有抬头,边写边说:“不管不行,弄不好有生命危险。
”我知道自己拖不住老周的后腿。
他认准要做的事,谁反对都不行。
当年“下海”的时候就是这样。
我心里有点儿不踏实,跟老周一起下了车。
我看见柏油路上躺着一个白发的老人,脑袋上有血,手上也有。
跟我想象的一样,肇事司机逃走了。
没逃走的是一群围观的看客。
事不关己,看看又何妨呢?何况,看过以后,他们至少会捡到一个话题,跟别人说来说去,还可以发几声感慨,加几句议论,甚至还可以骂骂娘。
老周走到白发老人身边,扶起了他的上半身,把纸和笔都递给他,说:“老人家,你签个字,证明我不是肇事的司机。
签完字,我送你上医院。
”老人的神志还算清醒,他看了老周一眼,点点头,接过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我注意到,老人的手有些颤抖,字写得歪歪扭扭,而且,还把手上的血蹭到那张“证明”上去了。
这时候围观的人群里发出不同的声音。
一个声音说:“救人要紧,签哪门子字呢?”又一个声音说:“快点吧,出了人命谁负责?”还有一个声音说:“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哇。
”老周一声不吭。
我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我倒是有些愤愤不平。
一大群人没一个肯动手帮忙的,现在倒说起风凉话了。
我们把老人送进了医院。
还好,伤势不算太重。
医生说,需要住院观察一下。
恰好,老人的儿子也赶到了,住院的事情,让他去安排吧。
老人的儿子是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人,脸色很阴,似乎有些愤怒。
他没去安排住院的事,而是瞪着眼睛走到我们身边,说:“怎么回事儿?”老周把前后的经过跟他说了一遍。
“皮夹克”沉默不语,他的表情很怪,似乎不相信老周的话,又似乎是将信将疑。
屋子里的空气僵硬了。
老周轻轻叹了口气,把“证明”拿出来给他看。
“皮夹克”低着头看“证明”,看了很久很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冷冰冰的字:“那就,谢谢啦。
”说完,一转身走了,连老周的姓名都没想起问一下。
老周不是肇事司机,他心里是不是特别失望呢?我对“皮夹克”非常不满。
什么人呀?人家帮了你父亲,你就用这种态度来对人家?老周长长吁了一口气,突然在我的胸脯上擂了一拳,大声说:“走,我们到富丽华大酒店,一醉方休!”富丽华是本地最高档的酒店,我和老周还从来没有一起去过呢。
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中的“我”反对老周救人,反映了“我”的世故与冷漠,说明本质上“我”与车祸现场的“看客”没有什么区别。
B.小说描写老人在“证明”上签字时的情形,说明老人可能伤得很重,突出抢救老人的紧迫性,但是围观者的一番议论是不应该出现的。
C.小说描写“皮夹克”的行为,既验证了老周坚持让老人签“证明”行为的正确性,也批评了国人的某种阴暗心理的劣根性。
D.小说没有明确表明“我”的身份,而是通过对“我”的言行及处事方式的描写,暗示“我”是县政府机关的干部。
2.小说中的老周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