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无机化学

高校无机化学

XXXX大学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制药、药物制剂、生物制药、食品质量与安
全专业使用)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英文名称:Inorganic Chemistry
课程类别:基础必修课课程编码:040228
课程学分: 2 课程学时:36
开课单位:药学院药学基础化学教研室实验室:药学院药学基础化学实验室先修课程:大学化学基础后续课程:有机化学
实践项目数:12 课程负责人:邵江娟
一、课程简介
《无机化学》是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制药、药物制剂等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无机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从而为后续课程(如《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内容,既要注意本学科的系统性,又要注意专业需要。

为此,分为基本理论和元素化学两部分。

学生应掌握四大平衡(包括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和物质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理论等,同时熟悉主族、副族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一些性质。

本课程的实验任务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实验包括基本操作、验证理论和某些化合物的性质等内容,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在学习中应培养自信、兴趣和自觉性,结合研究型教学、自主性学习,了解无机化学最新研究进展及成果,以树立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学情分析
无机化学学在第1学期开设,之前学完了《大学化学基础》课程,学生复习了高中化学知识,初步掌握了大学化学理论基础,为系统学习无机化学做好了知识储备。

鉴于本课程是从中学进入大学的先行基础课,故不仅要注意理论讲授、实验操作、习题辅导等,还要引导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从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热爱本专业的思想。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教学内容
【TPMS_START】
【第一章】绪论
【学时数】1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
【备注】111
【教学内容】化学发展简史;无机化学简介。

【目的要求】
1.了解化学发展简史。

2.了解无机化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溶液
【学时数】1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
【备注】111
【教学内容】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非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

【目的要求】
1.掌握溶液的表示方法。

2.了解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第三章】化学平衡
【学时数】1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
【备注】111
【教学内容】化学平衡的概念;化学平衡的移动。

【目的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和化学平衡。

2.掌握标准平衡常数的表示及计算。

3.理解化学平衡的移动。

【第四章】酸碱平衡
【学时数】1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
【备注】111
【教学内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同离子效应与盐效应;缓冲溶液;盐类的水解;酸碱的质子论。

【目的要求】
1.了解强电解质在溶液中的行为以及离子强度等概念。

2.在中学化学平衡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电离平衡常数的意义,掌握溶液中一元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其计算。

3.了解多元弱酸的分步电离及近似计算。

4.掌握同离子效应,了解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的区别。

5.掌握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计算、配制及影响缓冲容量的因素。

6.掌握各种盐类水溶液pH值的计算。

7.了解酸碱质子论与电子论的概念。

【第五章】沉淀溶解平衡
【学时数】1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
【备注】111
【教学内容】溶度积:沉淀的生成与溶解;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目的要求】
1.掌握溶度积的基本概念及Ksp的表示方法,溶度积和溶解度之间的关系和相互换算。

2.掌握溶度积规则:根据溶度积规则进行计算并判断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3.理解沉淀的生成和溶解与同离子效应、pH值的关系,并能在几种平衡同时存在的情况下进行计算。

【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
【学时数】1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
【备注】111
【教学内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氧化数法;电极电势。

【目的要求】
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掌握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2.理解电极电势的概念以及浓度、酸度、沉淀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3.掌握应用电极电势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及其计算
【第七章】原子结构
【学时数】1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
【备注】111
【教学内容】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四个量子数;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

【目的要求】
1.熟悉近代原子理论在解决核外电子运动状态问题上的重要结论:电子云的概念,四个量子数的意义,s、p、d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分布的图象。

2.了解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对多电子原子能级的影响,熟练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

3.从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了解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

【第八章】分子结构与化学键
【学时数】1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
【备注】111
【教学内容】离子键;共价键;杂化轨道理论;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目的要求】
1.掌握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基本特征和它们的区别。

2.掌握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

3.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了解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内容。

4.熟悉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关系,熟悉分子间作用力及氢键的性质和特点。

5.熟悉离子的极化作用。

【第九章】配位化合物
【学时数】1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
【备注】111
【教学内容】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目的要求】
1.熟悉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组成、命名。

2.熟悉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的基本内容。

3.掌握配合平衡和平衡常数的意义,熟悉影响配合平衡的因素及与其他平衡的关系。

4.了解酸碱的电子理论和软硬酸碱分类及原则。

【第十章】主族元素
【学时数】1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
【备注】111
【教学内容】s区元素;p区元素。

【目的要求】
1.熟悉s区和p区元素性质与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2.熟悉各族元素通性及其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学过的理论加以认识。

3.了解它们在医药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副族元素
【学时数】1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
【备注】111
【教学内容】d区元素;ds区元素。

【目的要求】
1.熟悉d区ds区元素性质与其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2.熟悉各族元素通性及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学过的理论加以认识。

3.了解它们在医药中的应用。

【TPMS_END】
★各章节重点、难点参见各教案
(二)学时分配
共36学时,课堂教学33学时,自主学习3课时。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利用多媒体结合板书,以课堂教学为主,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借助网络信息资源等,开展“反转课堂”等形式的混合式教学,安排自主性学习时间,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安排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无机化学课程作为新生的一门基础课程,有一定的难度,其中四大平衡和二大结构是重点。

教学时要求讲清楚概念,精讲例题,并突出要点。

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习题讨论课,部分章节采用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指导学习方法,注意学生所
学知识的反复巩固,既抓好平时教学,又要重视单元复习及总复习。

六、辅导、评价考核及反思改进
辅导答疑:课间、课后在课堂及教研室接受答疑辅导,教学过程中安排一至两次集中辅导。

利用通讯、网络资源,借助网络教学、微信、QQ平台进行线上答疑辅导。

评价考核环节:包括作业完成、课堂提问、研讨发言、阶段考核、期末考试等,侧重评价学习态度、方法,知识理解、掌握情况。

成绩考核: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题型比例:客观题为50%,主观题为50%。

反思改进
学生:及时自我评价,接受教师个性化辅导,分析学习状态,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教师:通过不断访谈、问卷调查,结合教学督导、校院二级领导、同行听课反馈及学生网上评教情况,及时反思教学,不断改进。

教学反思周集中师生互相评价反馈,不断改进教与学。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教材
杨怀霞、刘幸平主编,《无机化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
2. 参考资源
(1)电子资源:
①《无机化学》网络课程
/Echemi/inocbx/resources/index.html
②南京中医药大学电子图书馆――中国知网(期刊)
/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CJFQ
(2)《无机化学》教学参考书:
①宋天佑等编,《无机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