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失血性休克模型及其抢救

失血性休克模型及其抢救

失血性休克模型及其模型
河北医科大学赵拓
一.实验目的
复制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在此过程中观察失血性休克动物的血压、中心静脉压、呼吸、心率、尿量、血细胞比容,分析并加深对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制的认识。

二.实验动物
健康状况良好的雄性家兔一只(便于尿道插管)
三.实验步骤
参考实验指导即可
四.实验结果
呼吸加深加快并逐渐恢复治疗后几近恢复正常
血压骤降随后逐渐上升治疗后几近恢复正常
中心静脉压下降并逐渐上升治疗后几近恢复正常
血细胞比容下降未测定
心率上升治疗后心率比正常微高
尿量减少未测定
肛温降低恢复正常
粘膜颜色淡白红色-苍白-紫绀治疗后变浅粉红色
五.实验分析
1.呼吸的变化:缺氧使交感神经兴奋,外周毛细血管收缩,致使外周组织缺血状况显著,同时外周毛细血管换气量需求加强,兴奋颈动脉体,使呼吸加深加快;同时缺氧亦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

2.血压的变化:血压骤降是由于大量失血,有效循环血量骤然减少;缓慢回升则是代偿机制具体代偿机制如下:
①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导致儿茶酚胺的大量分泌,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β受体,使血管收缩,增强外周阻力,升高血压。

②醛固酮--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启动,分泌大量血管紧张素入血,收缩血管,增强外周阻力,升高血压。

③抗利尿激素的形成,同样导致肾脏微小血管收缩,提升外周阻力,升高血压。

④“自身输液”的出现,增加了有效循环血量,升高血压。

3.血细胞比容的变化:“自身输液”的出现使血容量升高,然而血细胞的量没有变化,所以血细胞比容降低。

4.心率的变化: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导致平均动脉压降低,激动交感神经,大量产生肾上腺素激动心脏上的β1受体,使心率升高。

同时抑制迷走神经,降低神经张力抑制作用,加快心率。

5.中心静脉压的变化:中心静脉压表征血容量的变化,大量失血使血容量降低,故中心静脉压也降低。

6.皮肤粘膜以及肛温的变化:在有关血压的变化中提到了外周组织血管收
缩导致外周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此变化可使皮肤粘膜颜色变浅以及外周组织温度(包括肛温)下降。

7.抢救后变化:由于动物是由于失血导致的休克,血液注射是对因治疗,故疗效明显,但由于试验时间有限且存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等问题,故所有指标虽能恢复但观察不到完全恢复至正常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