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 ppt课件
辅助检查
血常规: WBC、中性粒是否↑
嗜酸粒是否↑
大便检查:有无RBC、WBC 细菌、真菌培养
血生化检查:水、电解质的平衡
迁延性、慢性腹泻
感染、过敏、酶缺陷、免疫缺陷、药物因素、先天畸形、人工喂养、 营养不良均为病因
治疗
饮食疗法:继续喂养,满足生理需要补充疾病消 耗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硷失衡
药物治疗
内源性感染
肝解毒功能不全 毒素进入血循环
临床表现
急性腹泻: 病程<2周
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2月
慢性腹泻: 病程> 2月 <
急性腹泻
轻型: 胃肠道症状:食欲不振 偶有溢乳 呕吐
大便10余次/日,可见白黄皂块
重型: 较重的胃肠道症状
大便10-40次/日,黄或黄绿色 水分较多
脱水电解质紊乱身中毒症状 电解质紊乱:酸中毒 低钾 低钙 低镁
全身中毒症状:
发热 烦躁 精神萎靡 嗜睡 昏迷 休克
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轮状病毒肠炎
诺沃克病毒性肠炎
产毒性细菌肠炎
侵袭性细菌性肠炎
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 抗生素诱发的肠炎
轮状病毒肠炎
又称秋季腹泻,散发或小流行 6~24个月的婴儿多见
常伴发热、上感,呕吐多先于腹泻
大便次数增多、量多、水分多, 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可伴少许黏液,无腥臭。 易并发脱水、酸中毒 大便Rt:偶见少量WBC
侵袭性细菌性肠炎
多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季节,5~8月份 营养不良小儿、人工喂养小儿多见
常高热、呕吐、腹痛、里急厚重、热性惊厥
大便伴较多黏液,甚至脓血,可有腥臭味
长伴脱水酸中毒,甚至严重中毒症状、休克
大便Rt:可见较多WBC、脓细胞,甚至RBC
抗生素诱发的肠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 伪膜性小肠结肠炎
真菌性肠炎
a 控制感染:
水样泻 一般不用抗生素
新生儿 幼婴 重症可酌情应用 粘液脓血便 — 根据临床特点应
用 b 微生态疗法: 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生态平衡
抑制病原菌定植 侵袭
人工喂养的食物、食具易污染
感染因素
病毒(80%): 轮状病毒
肠道病毒(柯萨奇 埃可 腺病毒)
冠状 星状 杯状病毒 细菌(不包括法定传染病) 致腹泻大肠杆菌 空肠弯曲菌 耶尔森菌 沙门氏菌 金葡菌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等 真菌 念珠菌 曲菌 毛霉菌
寄生虫
蓝氏贾弟鞭毛虫
非感染因素
食饵性腹泻:多为人工喂养儿
症状性腹泻:患其他疾病可由发热毒素引起
过敏性腹泻:牛奶 豆浆中的蛋白过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他: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缺乏 活力降低
气候突然变化 腹部受凉肠蠕动增加 天气过热 消化液分泌减少
病毒侵入小肠黏膜绒毛上皮细胞并复制
黏膜受累,绒毛被破坏
双糖酶活性↓
载体↓
消化吸收面积↓
双糖吸收↓
偶联转运障碍
糖、脂肪吸收↓
渗透压增加
小儿腹泻
又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 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 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是儿科常见病.
病因
易感因素
感染因素 非感染因素
易感因素
婴幼儿发育未成熟
机体防御功能差 人工喂养
婴幼儿发育未成熟
消化系统:胃酸和消化酶少,酶活力低 神经、内分泌、肝、肾功能发育未成熟,
调节机能差
产毒大肠杆菌 黏附于小肠黏膜上皮进行繁殖 肠毒素
不耐热肠毒素
激活 腺苷酸环化酶 细胞内ATP cAMP↑↑
耐热肠毒素
激活 鸟苷酸环化酶 cGMP↑↑
GTP
抑制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Na和水,并促进Cl分泌
食物质、量不当 消化功能障碍 食物积滞在上消化道 胃酸度下降
肠道下部细菌上移并繁殖
分解食物 发酵、腐败 有机酸 肠腔内渗透压增高 胺类
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多,胃肠道负担重
体液分布不同,细胞外液比例高,
代谢旺盛,水电解质易失衡
机体防御功能差
胃酸低、胃排空快,对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弱 血清免疫球蛋白低
正常肠道菌群未建立,易由于使用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
人工喂养
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 乳铁蛋白、溶菌酶、SIgA、巨嗜C、粒C
家畜乳中上述成分在加热时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