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三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 活动比较剧烈的地带,多火山、地 震。
课堂练习7:在下图中填出各板块的名称。
B C
A D
E
F
A 太平洋板块 D 印度洋板块
、B
亚欧板块
、C
非洲板块 美洲版块
、 、
、E 南极洲板块 、F
课堂练习8:读板块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④段板块界线中,与其它三段板块界 线类型不同的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2)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多火山活动, 图中与此相关的板块是( ) B A.a B.b C.c D.d
物质循环过程
风化物
风化
喷出型 岩浆岩
搬运
堆积 变质作用 沉积岩
冷却 凝固
侵入型 岩浆岩
变质作用 变质岩
变质作用 重 熔 再 生
重熔再生 岩浆
侵入、喷出
3、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
右图中 岩浆岩 ①为 ; ②为 变质岩 ;
①
A
D
B
沉积岩
C B
D
C
岩浆
②
D
图中字母代表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A 冷却、凝固 作用 B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作用
C 变质作用
作用 D
重熔再生
作用
答题技巧:
一、是自岩浆始,到岩浆终;而且生成岩浆
岩的只能是岩浆。 二、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应为岩浆岩; 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 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必为岩浆。 三、只有沉积岩中含有化石。
4、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地表的形态,塑造千姿百态
的地貌景观; ③实现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 地表的环境 。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读课本29——30页,回答问题
(1)内、外力作用是按什么分类的? (2)它们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3)它们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4)它们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什么?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比较
2、板块运动与地貌
运 板块 动 移动 类 方向 型 图 示 对地球面 貌的影响 举 例
生 长 边 界
板 块 张 裂
使地壳 水平位 移,产 生裂谷 和海洋
东非 大裂 谷, 大西 洋, 红海
消 亡 边 界
板 块 相 撞 相 对 移 动
海 陆 板 块 相 撞
陆 陆 板 块 相 撞
海洋板块 和大陆板 块或海洋 板块挤压 碰撞,形 成海岸山 脉、海沟
(3)地震火山带
①世界的两大地震、火山带是: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 ②世界的地震、火山带主要分布 消亡边界 在 。
课堂练习9: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回答:
图中海底地形 海沟 ,是 消亡 边界; A处为 岩浆 物质上升处,海底地形 B处是 生长 边界。 P处为 海岭 ,是
(一) 内力作用的重要形式之一 ——地壳运动 1、运动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一
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 一块,而是被海岭、海 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 若干单元,称为板块。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 块。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二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 断运动之中,板块边界张裂地区常形 成裂谷或海岭,相撞地区可形成山脉、 海沟、岛弧等地形。
; 。 , 形成。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什么使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是可以相互转 的,这种转化称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物质循环过程
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地表岩石在一系列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 温、高压的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 质岩;各类岩石回到地壳深处发生重熔,又 形成新的岩浆。简单的说,地壳物质循环过 程可概括为:从岩浆到岩石的形成,再到形 成新的岩浆的过程。
分类 内 力 作 用 外 力 作 用 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 部,主要是 地球内部的 热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对地表 的影响
形成高山 或低地, 使地表高 低不平
相互关系
同时进行, 共同改变地 表;
来自地球外 部太阳能, 以及重力能
在整个地壳 演化过程中, 内力起主导 风化,侵蚀, 把高山削低 作用; 搬运,堆积, 盆地填平, 固结成岩 使地表趋于 与地表形态 塑造相反 平坦
大陆板 块挤压 碰撞形 成山脉 和高原
美洲西 岸的山 脉 马里亚 纳海沟 (11034 Km) 喜马拉雅 山、 青藏高原
D
C
A B
课堂练习10:填出右图中字母所代表的 世界大山脉名称: 安第斯山脉 落基山脉 A ,B 喜马拉雅山脉 大高加索山脉 C ,D 板块消亡边界 世界高大山脉主要分布于 板块挤压碰撞 多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