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化对纺织行业创新的作用

信息化对纺织行业创新的作用

信息化对纺织行业创新的作用作者:雷霞,杨晓燕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2期摘要:分析了中国纺织行业面临的困境,指出中国纺织行业进行自主创新必须要依靠和利用纺织信息化,进而探讨了信息化在纺织行业自主创新中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化;纺织行业;自主创新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170-02中国是纺织大国,2009年1—11月,全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 636.4亿美元,同比下降11%。

其中,出口1 502.5亿美元,同比下降11.4%;进口133.9亿美元,同比下降10.7%。

实现顺差1 368.6美元。

海关总署分析称,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外贸经历了自2008年11月份以来的连续大幅下挫,到2009年3月份开始企稳回升,八月份回升趋势基本确立,11月份进出口总值开始同比增长,12月份进口和出口同比双双出现强劲增长,环比亦呈大幅增长,12月份中国进口1 122.9亿美元,同比增长逾五成五,创月度进口历史新高;出口1 307.3亿美元,同比增速17.7%,结束了持续一年的月度负增长,创历史上月度出口值的第四高位。

当月,中国出口大项机电产品出口780亿美元,增长近两成七,纺织品出口62亿美元,亦有逾二成五的增速[5]。

这表明中国对外贸易正加速复苏。

同时,进口的大幅增长说明中国经济刺激政策的效果显现,内需比较强劲,有利于拉动世界经济的恢复。

在这种新形势下,纺织业如何重现当年的外贸霸主地位,有待我们深入探讨目前纺织业在世界竞争局面所存在的问题。

同时,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一、中国纺织行业面临的困境1.研发方面。

经济学的“微笑曲线”中,利润的最高端为研发和营销,最低端为加工制造。

目前中国服装产品,来样、贴牌加工比例居高不下,自有品牌、自主设计开发产品的出口比重还不到10 %。

中国纺织企业新产品产值比重仅为5%,化纤产品差别化率不足20%,纺织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同质化”现象相当严重,产品单一,多集中于服装或家纺产品的生产,而有很大拓展空间的产业用纺织品或技术性纺织品市场则相对较为薄弱,应对国际竞争手段不足,无论是在面料设计还是在时尚性方面与纺织较发达国家相比都相差很远。

例如,日韩进口印花布的平均单价约是国产出口的1.9~2.5倍;进口混纺印染布平均单价约是国产出口的1.6~1.9倍;进口染色布的平均单价约是国产出口的1.2倍。

高端棉纤维产品,意大利普通纱支单价约20美元~40美元/m,瑞士(200S) 40美元~60美元/m;中国3美元~4美元/m。

高端化纤面料,日本40美元~60美元/m;德国约40美元/m;韩国20美元~30美元/m;中国台湾地区3美元~5美元/m;中国大陆2美元~3美元/m。

可以看出,中国纺织品在国际上出口的主要是大路产品,产品附加值低,获利水平低,主要集中于低档次、常规产品市场,过分依赖低成本、行业内部竞相压价恶性竞争和以量取胜的竞争模式。

要想改变纺织产品的低端格局,必须要进行产品研发与设计方面的创新工作。

2.能源消耗与环保方面。

中国纺织业用水量已居制造业前列,污染物超标排放现象依然较为严重。

如印染行业年取水量3t~5 t/100 m布,是国外同行业的2~3倍;印染万米布耗标准煤约为国际先进水平的1.8倍;废水排放量占全国第六,占纺织行业80%。

而今国际上由于原料与能源成本上涨,回归自然、崇尚生态环保,已成为主流趋势,对清洁生产和环保加工的呼声越来越高,要求纺织品生产在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稳定的基础上,提升产品质量、减少原料浪费、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水排放、保证产品安全、保障职工健康、清洁生产,许多国家为此制定了许多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2]。

3.技术装备方面。

中国除化学纤维生产技术和服装骨干企业的缝纫设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以外,纺纱、织造、针织、染整等传统加工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如棉纺织行业,发达国家自动络筒机占有率达90%~100%,无梭织机达80%~90%,中国仅占25%和21%。

而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数码纺织”、“数码印花”这一崭新时代,将传统的手工及机械操作变为计算机智能化、网络化操作,包括设计、生产、制造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不仅打破了旧有的设计、生产和营销模式,而且使纺织生产发生了质的飞跃,极大地促进了纺织行业的升级换代和技术革新,促使纺织生产从劳动密集型、粗放型向智能型转化。

由此“大纺织”应用环境系统应运而生。

“数码纺织”作为一个新名词、新事物,已对中国传统纺织业提出了巨大挑战[1]。

4.营销与产业链整合方面。

事实上,作为最终消费品行业,中国纺织工业有着全球最庞大、最完善的产业链条。

但国内市场上营销手段还较为落后,集贸市场等传统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手段发展迟缓。

对于国际市场,由于缺乏国际化的质量控制、品牌营销渠道和快速反应能力,在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处于受上下游挤压的初级加工这一不利地位。

国外广泛采用“哑铃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即两头大,一头是产品开发与设计,一头是市场营销网络,在两头的职工要超过生产线上的人数;而中国的纺织企业大部分采用的是“橄榄球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尽管生产规模十分庞大,但企业营销方式落后,物流和电子商务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以直接贸易有形市场为主,以运输、仓储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粗放型经营管理模式的阶段,缺乏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快速、高效、综合的现代物流体系,缺乏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高品质”的产品快速体系。

二、信息化在纺织行业创新中的作用1.信息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基本条件。

纺织行业应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实现在纺织业的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和制造管理自动化,实现纺织厂自动监测,实现车间生产物流自动化,实现印染行业生产数据的实时准确的自动采集,有效进行车间生产调度和管理,实现各生产工序的连续化、自动化和产品高质化,以增加纺织品附加值,提升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

要实现这些方面的改进与创新,信息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质上就是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 、CAPP、CAM、PDM)技术,先进的管理系统(MIS、ERP、CRM、SCM等),自动监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等技术来实现产品设计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制造管理自动化、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和企业间协作网络化[4]。

2.信息化能促进纺织行业的产品设计能力创新。

自2002 年以来,法国纺织品及衣物创新行业网(R2ITH)汇集了高精专纺织品公司(生产如不会皱的衣服,抗低温或绝热的纤维,运动员专用的服装,用于医学或医院目的的织品,消防员制服,公路和房屋的涂层,飞机或汽车座位等)和传统衣物织品公司,一直支持着具体的研究计划(未来概念车、新纤维、真正的创新),在促进高精专纺织产品与传统衣物织品结合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3]。

中国也可考虑利用信息化技术作为支撑平台建立虚拟模式的纺织技术创新联盟,为企业提供全面的创新服务,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经营、管理水平,从而加速产业集群产品的升级,提升纺织行业的产品设计能力,超越或避开纺织品出口的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

还可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实施相关的设计资源库、图案资源库的有偿共享交流,提升产品设计在时尚性方面的能力创新。

3.信息化是建设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现代物流与供应链体系的基础平台。

在终端市场上,中国纺织行业面临着快速变化的买方市场、消费者日益普遍而深入的个性化需求等方面的压力,这就要求发展纺织行业的电子商务,使得企业可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企业信息系统的快速反应及生产线的柔性制造,做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物流服务、物流技术作为支撑。

在专业市场上,目前,中国仅有8%的专业市场业务依赖电子商务,纺织服装业在物流策略上,少部分企业完全外包,自建物流设施的占大约1/3,其余大部分为混合物流,其中制衣企业的物流策略比较保守,企业物流占据主要位置。

纺织服装业的物流离现代物流还很远[6]。

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美国纺织企业物流成本仅为总成本的8.6%,而中国纺织企业平均物流成本高达21.3%。

这一成本差距,将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一个巨大的利润增长点。

建设现代物流与供应链体系越来越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推动升级和增强竞争力关注的焦点。

中国纺织行业协会顾问魏福源提出了“产业网联盟”的理念,即把各个纺织品生产基地的网站、纺织市场的网站连接起来,按照供需关系进行组合,形成一个纺织行业的信息共享群体,通过智能信息交换技术,及时有效地提供综合性的增值服务。

三、结束语信息化已成为纺织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实现纺织的自主创新,实现2020年中国成为纺织强国的大目标,信息化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的作用,推进信息化改造是提升纺织业创新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纺织工业协会不久前发布的《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中,列举了重点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包括:适合纺织各个细分行业的ERP系统;纺织行业电子商务平台;服装企业集CAD、CAM、CAPP、PDM和管理营销网络为一体的通用系统平台;纺织工厂生产信息监测和管理系统等。

在新型装备领域,还包括自动制网、数码印花、印染生产过程在线检测等技术。

这些信息化技术的真正消化和灵活应用,也正是纺织行业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

总之,我们按照以上思路切实推行纺织信息化,利用纺织信息化,为中国纺织行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体系和信息平台,切实快速地提高中国纺织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1]梁亚林.微利时代的纺织业如何持续发展[J].纺织器材,2007,(1):59-62.[2]殷群,赵小燕.以信息化推进江苏纺织企业创新[J].现代管理科学,2006,(7):66-68.[3]吴迪.纺织信息化:支撑行业自主创新[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6,(4):56-58.[4]夏令敏.信息化技术运用在纺织行业建设现状及成果(一)[EB/OL].天津纺织服装网,,2004-11.[5]纺织品贸易[EB/OL].http:///news/detail/1/3/d138194.html.[6]于成龙.“后配额时代”纺织服装业谋求物流破局[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23):36-38.[责任编辑安世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