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一、简介(1)进食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两大综合症(也包括其他的比如反刍障碍,异食癖)。

(2)两者都以严重异常的进食态度及行为为特征。

(3)主要发病于:青春期的过重少女或那些认为自己过重的少女(神经性厌食症发病高峰期14-19岁,贪食症发病高峰期15-21岁)。

(4)害怕发胖和对体型、体重的歪曲认识与期望是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共同的重要心理病理特点。

二、临床表现(一)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 AN)1、案例:p285神经性厌食症的核心症状是:对肥胖的强烈恐惧以及对苗条的狂热追求。

一般是先开始节食,然后逐步发展成对苗条的迫切性关注。

神经性厌食症病人通常也会选择过度运动,通过严格地限制和热量摄入同时采取消耗热量的行为,使体重显著地降低。

案例中,该患者是在高考失败的情况下出现相关症状的。

这与此类病人自我评价低,转而关注体型和体重的情况相关2、DSM-IV将神经性厌食症分为两种亚型:(1)限制性:只通过节食以减少热量摄入,他们严格限制吃入食物的数量,并且控制摄入的热量;(2)暴食-泻出型:要依赖泻出以限制热量摄入。

通常用到的泻出方法包括:自我引吐,滥用泻药、利尿剂等。

3、DSM-IV对神经性厌食症的诊断标准(1)拒绝维持自己的体重在最低的正常体重水平或以上,体重下降或生长期不能达到应有的体重增加,从而导致体重持续低于标准体重的85%。

(但通常神经性厌食症病人来求诊时,平均低于标准体重25%-30%)(2)尽管体重已经低于标准体重的下限,仍然极度害怕体重增加。

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病人都有一种对增重及失去饮食控制的病态恐惧。

患有神经性厌食症的人,永远不会满意于自己减轻的体重。

如果每天保持同一个体重或增加一点点体重,都可能导致他们强烈的惊恐、焦虑、抑郁,只有联系每天的体重减轻才能让他们满意。

(3)对体重或体型的歪曲知觉;体重或体型状况在自我评价中有过分的影响作用;否认目前低体重的危害性。

比如一个患有神经性厌食症的女孩,在别人眼中是一个憔悴、病态、极度瘦弱的女孩,而他自己却自视为一个身体的某些部位仍需要继续减肥的女孩,并否认自己有任何问题。

4、其它问题(1)芭蕾舞演员等对提醒要求较高的群体,有特标高风险罹患此症。

(2)一般神经性厌食症病人不会主动求医,因为它们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不正常。

(3)神经性厌食症非常难以治愈,甚至会危及生命。

患有神经性厌食症的15-24岁女性,其死亡率是人群中同龄女性的12倍,死亡通常是由于接导致的胜利后果引发的,也可能是有意图的自杀行为。

(二)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 BN)1、神经性贪食症与神经性厌食症相比,发病年领略晚,患病率更高。

贪食症的某些特征与厌食症相似,如对于肥胖的恐惧和自我评价过分手到形体、体重得影响。

案例:p2882、DSM-IV对神经性厌食症的诊断标准诊断标准:A、进食数量:在分段的一个短时间内(比如2小时),吃下大量的食物,数量明显过于大部分人在相同时间和相同情境下的食量;B、进食行为是不能控制的:在进食过程中有时空的感觉,如感到想停下来不吃很困难,或无法控制吃什么、吃多少。

DSM-IV中,将神经性贪食症分为两种:泻出型:自我引吐,滥用泻药、利尿剂等(与贪食症病人不同在于:厌食症病人吃相对较少东西就会泻出。

)约占80%,并有比非泻出行更严重的病态心理,如更频繁的暴食现象、更高抑郁等。

非泻出型:可能会过度运动或禁食,但不会采取导泻行为。

(3)暴食和不适当的补偿行为至少平均每周发生两次,持续3个月。

(4)自我评价过分手到形体和体重的影响。

将对自己的评价或自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体重和体型。

3、贪食症一般始于因为追求苗条而开始的节食行为。

在早期阶段,个体节食并吃低热量食物。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三)反刍障碍和异食癖1、反刍障碍(rumination disorder)反刍现象在那些反刍动物身上很普遍,比如牛和鹿,在人身上出现就是不正常了。

病人会在吃完饭后将吃下去的少量食物返回嘴中咀嚼,大多数患者认为这一过程对它们有抚慰的作用。

有人报告说通过在胃里“浸泡”一段时间以后,食物的味道变得更好了(=_=!)。

反刍在DSM-1V中被归为幼年、童年、青少年时期出现的一种障碍,在智力落后的成年人中患病率约10%。

2、异食癖(pica)异食癖的突出表现是重复地吃一些没有营养的东西,多发生于婴幼儿以及智力落后或痴呆的个体身上。

这些人通常会吃涂料、石膏、绳子、头发、布料,大一点的孩子会吃动物粪便、沙砾、昆虫、树叶、鹅卵石。

有关异食癖的成因目前还不清楚,有观点认为它是由于体内某些矿物不足所致;而心理社会因素,如压力,也有很大的作用。

(四)进食障碍的共病性1、抑郁症状(1)进食障碍常并发其他障碍,最常见的是抑郁。

严重的暴食者有显著的抑郁、更低的自尊、人际关系问题、精神病症状等。

(2)青春发育期的初始期会与进食及抑郁问题相联系。

青春期女性更容易体验到抑郁及负性情绪,这种情绪又与病态仅是行为相关。

2、强迫症强迫症也是神经性厌食症病人经常并发的一种障碍。

暴食-泻出性病人有更多的强迫性行为,如偷窃、酒精、药物滥用。

三、病因1、基因: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都有家族性。

患有进食障碍的年轻女性,其亲属中环进食障碍的可能性是平均水平的5倍。

2、设定点理论(set-point theory)by Garner (1997),认为我们身体有自己设定好了的体重正常值范围,并且拒绝大幅度的改变。

当个体想达到或维持远远低于设定点的体重时,就会遭到内部生理机能的反对。

可以用来解释贪食症病人的暴食现象:当我们体重越来越轻时,饥饿的感觉可能变得极端难以忍受,这就会刺激我们去吃东西、变胖,恢复到一种平衡状态。

因而,长期饥饿时可能会是个体出现不可遏止的吃食物的冲动,对于贪食症病人来说,这种饥饿冲动引发了不可遏止的暴食。

3、进食障碍与脑动物实验表明,下丘脑外侧损伤会使动物没有食欲及体重减轻,有研究者因此假设下丘脑在神经性厌食症中起着某种作用。

但与下丘脑外侧损伤导致没有饥饿感和食欲的动物不同,厌食症病人时尽管很饿却不吃东西。

(二)心理因素1、人格特点(1)进食障碍病人有较高的:神经质、焦虑、低自尊,对家庭及社会标准的强烈认同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具有:完美主义、害羞、依从的特点神经性贪食症病人具有:歇斯底里特征、情绪不稳定、好交际的倾向(2)Kreipe总结出可导致患进食障碍的危险增加的13想人格特征自我评估差、难以表达负性情绪、悲哀、难以处理矛盾、追求完美、取悦别人、依赖性强、被注意的需求、难以处理与父母的关系、独立生活的困难、父母高期望、对长大或性成熟感到害怕、要求更加独立怕胖的恐惧和体象障碍是引起自我挨饿的动机因素,而体重的减轻是有利的强化物。

焦虑的被降低又强化了达到或维持瘦弱体型的行为。

另外一个引发强烈求瘦欲望的重要因素是来自同伴和父母的对过重体重的批评。

3、心理动力学观点(1)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对口唇受孕恐惧的防御,之所以要回避食物,是因为食物象征性地等同于怀孕,这种焦虑在青春期不断增强,所以这个阶段是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病期。

(2)神经性贪食症是由于不能发展出充分的自我感觉。

当不能发展出充分的自我感觉是由母女之间的冲突型的支配关系造成的时,食物成为这种失败关系的象征,女儿的暴食和写出行为代表了需要妈妈与拒绝妈妈的冲突。

4、家庭动力学观点有人提出一种能同时解释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的心理动力学观点,被称为家庭动力学观点。

该理论将家庭联系考虑进来,认为孩子的进食障碍在帮助家庭回避其他冲突中起了重要作用,孩子的症状在家庭中成为了其他冲突的替代物。

Minuchin(1975)概括的关于有进食障碍孩子的家庭的特征(1)纠结:家庭有一种过分涉入的极端形式,父母会替孩子做决定,他们相信自己确切地知道孩子是怎样感受的。

(2)过度保护:家庭成员过分关注其他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幸福。

(3)僵化:家庭试图努力维持原状,而不能弹性地解决需要家庭作出改变的问题。

(4)缺乏解决冲突的能力:家庭要么回避冲突,要么长期处于慢性能够冲突之中。

(三)社会因素1、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女性为追求理想体型,记忆走入进食障碍的误区。

人们大多认为,身材看起来好看似乎比健康更重要,外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竞争环境、自我价值、幸福以及成功。

2、大众传媒对进食障碍的发展也起到一定作用。

影视、报纸杂志上的女性身材几乎都是以苗条为主;女性杂志也一再强调节食、减肥。

有研究显示(Harrison & Cantor, 1997)每天看电视越多的人,其病态进食行为与态度越严重。

3、跨文化研究发现,不同的社会对肥胖的态度是有差异的,进食障碍的患病率也有差异。

进食障碍或许是最有社会文化差异的一种障碍,他更经常在工业化国家出现。

研究者最初发现,这种障碍的患者绝大部分都是西方中上层的白人女性。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渗透,一首唯美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逐渐广为流传,这就是的进食障碍在非西方国家也呈现上升趋势。

四、进食障碍的治疗(一)生物医学治疗如前所述,进食障碍经常同时并发抑郁,药物治疗主要是应用抗抑郁剂。

目前看来,似乎效果不佳。

(二)心理治疗与干预1、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1)认知行为治疗第一层次:直接目标是帮助病人增加体重,以避免临床并发症和死亡的可能。

就是要强制病人进食;尽可能隔离病人,吃饭需有人陪护,把看电视、亲属探访等作为进食和体重增加的奖励。

第二层次:长期维持病人在上一阶段治疗中增加了的体重——这是非常困难的。

(2)家庭治疗家庭心理动力学的理论是,患有进食障碍的孩子将对家庭的注意力从隐藏起来的冲突上转移开了。

因此,治疗办法就是将家庭的冲突表面化,这样孩子就不用通过进食障碍症来转移对功能失调的家庭的注意力了。

2、神经性贪食症的治疗治疗神经性贪食症的整体目标是是帮助病人建立正常的进食模式。

第一步:对病人进行心理教育,包括:暴食及泻出行为的生理后果,引吐和食用泻药作为控制体重手段的无效性;并提供一个正确计划,使病人学会按时按量进行一日三餐。

第二步:改变病人的不合理信念,包括:鼓励病人质疑关于外表美丽的社会标准;改变病人通过挨饿以防止增重的信念。

3、心理干预在病人发展成进食障碍之前,对病人的态度、行为进行干预。

(1)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主题包括:关于限制热量摄入的潜在危险;这样的教育提高了学生关于进食障碍的知识,但并没有影响到它们的信念和态度倾向,而且可能在无意中介绍给青少年一些控制体重的危险方法,比如忍饥挨饿、引吐、使用利尿剂等。

(2)提高自尊的方法。

是指通过提高青少年的自尊来改善对体象和进食的态度和行为。

这个方法很成功,它通过引发学生们在“自我知觉价值”方面的正性改变,改变了学生的身体满意度、关于进食和体重的态度、以及减重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