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
人生两大生活中,精神生活是指人类创造精神财富的实践过程,是创造德与才如知识文化的过程;物质生活是指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包括名和利的实践过程。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是相互联系与相互依存的。
如果失去一方,另一方就失去存在的条件而不复存在。
物质决定意识表明,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又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载体,意识的内容源于客观事物。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表明,首先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两个方面不可分割。
物质为第一需要,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没有物质条件,人生失去了生存基础,人及人的精神将不复存在。
在物质生活基础上产生的精神生活,可以反过来促进物质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客观、辩证、科学的发展关系,缺一就不客观、轻重就不辩证、失衡就不科学,两者之间需要相对的保持平衡发展。
物质丰富而精神贫困,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精神丰富而物质贫困,不利于物质文明建设。
物质和精神都贫困,更不利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不是健康人生、健康社会所需要的。
按胡锦涛总书记科学发展的观点,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科学的发展,不宜重一边,轻一头;重物质、轻精神的失衡发展。
过去视金钱为“粪土”和如今把金钱视为“生命”都不是科学发展的观点。
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铺垫,精神生活是物质生活的源泉,这两者在任何时候都是相铺相成的,没有人可以把这两种生活分离开来。
任何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也不可能是有完全的物质生活或者是单纯的精神生活。
没有物质生活的支持,精神生活就是空谈,没有精神生活的支持物质生活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而物质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与发展之中的,人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也不会一层不变;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不尽相同。
物质匮乏时,物质生活就显得更为重要,就如当你吃不饱的时候,餐餐有饱饭吃,对你就是最重要的;当你时常因为没衣服穿而挨冻的时候,天天能穿暧,对你就是最重要的!当物质生活基本满足时,人们对精神生活也有了需求,物质生活水平越高,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高,这时,精神生活就显得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了,就如农家事对农民而言是物质生活,但对一些享受农家乐的人来说就是精神生活了。
但对个体的'人'来说,就不尽相同了。
有的人喜欢追求物质生活,在他们眼里物质生活永远是第一,精神生活可有可无,甚至是无聊的。
有的人喜欢追求精神生活,在他们眼里物质生活过得去就行了,精神生活才是重中之重!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变化”
过程,正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的科学反映,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发展变化中谁多谁少、谁轻谁重的掌控,是以人为本,而不是物质、金钱为中心,是以健康人生、健康社会为标准来衡量的。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是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
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
离开了精神的物质生活是机械的,离开了物质的精神生活是残酷的。
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二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