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全球化论文金融危机论文

金融全球化论文金融危机论文

金融全球化论文金融危机论文论金融危机对转型经济国家的影响—来自中国的证据摘要:金融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增长乏力。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趋势过程中,“转型经济”国家与美国经济的关联度不断加深,分析此次金融危机对“转型经济”国家的影响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转型国家;金融全球化一、问题的提出经济全球化在使转型经济国家在分享世界经济增长成果的同时,也会遭遇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风险。

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经济遭遇重创的同时,转型国家也收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其受到的打击比发达国家更严重,并极有可能成为此次金融危机的主要买单者。

研究此次金融危机对“转型经济”国家的影响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文献回顾国内对转型经济体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转型经济体的规范定义和对转型经济国家特征的研究,另一类是对转型经济体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问题的研究。

对于什么是经济转型以及转型经济体的规范定义和特征,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景维民,王永兴(2008)认为,转型经济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状态,,这一过渡状态存在不同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私有制经济成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上升。

第二个阶段是价格改革阶段,通过价格改革使得价格在市场中充分发挥信号作用,第三个阶段是预算约束硬化阶段,这第四个阶段是完整的市场体系建立的阶段,这一阶段价格开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

陈丹丹、任保平(2009)认为,中国经济的转型的取向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是体制转型和经济转型的有机统一,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是两大主线,包括: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技术进步转型和政府管理方式转型。

杨梅枝(2009)认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命令型经济向自由调节经济的转变,其中政府政策的调整和职能的转变,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关键。

王永兴(2010)认为,转型是原有的计划经济走向现代的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是对原用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扬弃同时又是新的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也是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是“前转型时代”和“后转型时代”的统一,“前转型时代”主要研究新制度的“创设”问题,“后转型时代”主要研究转型经济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

冒天启(2010)认为,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包括三个部分:市场微观基础的建设、市场宏观调控机制的建设和市场安全网的建设即社会保障体系。

对转型经济体在转型过程所面临问题的研究中,国内有关学者从中国经济增长和经运行中的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林跃勤(2009)认为,转型国家在转型的过程中,更容易为金融危机“买单”,其金融体系脆弱,经济增长结构不佳,其中对外部需求依赖过重是转型经济体更易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基本原因。

米军、郭连成(2009)认为,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转型国家金融自由化的转型,是本国金融体系同外部金融体系有机结合的产物,是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结果,但是转轨国受到国外的金融资本冲击,会危及一国金融安全,同时金融转轨,增加了对外金融资本的依赖性。

皮天雷(2010)中国经济的转型是以政府主导和政府干预为特征的,政府对市场具有很强的干预和控制能力,政府干预挤出或替代了法制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

刘哲、孙熠(2010)认为,转型经济体的金融转型就是金融自有化,是使资产价格逐步市场化的过程。

金融的自有化必然要求金融开放,是金融向国际市场的市场化过程,但是这一过程会危及自身的国家经济安全。

邢祖礼、刘传初(2010)中国经济的转型过程中,经济高速增长是以经济运行的低效率为代价的,其原应是寻租产权的微观基础,寻租造成了不良资产积累和收入差距的扩大,这影响了经济运行的效率。

吴晓波、张超群、窦伟(2011)认为,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更加强烈。

三、转型经济国家的特征中国的经济转型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在三十年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取得了超过世界平均增长率的高速增长。

这一高速的经济增长过程是原有僵化的计划经济向灵活的市场经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在工业和信息经济的转变过程。

中国作为最大的转型经济体,其经济的转型的本质特征突出的表现在:1. 经济的转型过程本质上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

这就是说,在资源配置方面,原有的政府对社会的经济资源的指令性计划转变为以市场为主体的自发调节,价格作为自发调节的信号和手段。

国家不再作为市场的微观主体,逐步推出多数的市场领域,各个微观经济主体逐步渗透到市场经济的各个领域。

2. 经济转型的外延是从原有的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逐步过渡。

1978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只有206.4亿美元,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开放,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截至2010年底,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2 047.8亿美元,为1978年的10倍。

3. 经济转型的内涵是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原有低效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高效的集约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种现代的经济增长方式依赖于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转变。

从以上中国经济的转型的本质特征来看,国民经济的转型是一项系统、浩大的“经济工程”,转型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复杂性。

中国经济的转型促进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经济的发展同时带来了经济的失衡。

这一失衡突出的表现在(1)经济增长模式失衡,经济增长过分的依赖于出口与投资,消费在促进的经济增长的因素中比重偏低。

2010年全年,家庭消费仅占GDP的33.8%,低于2009年的35%。

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达51%,其中出口总额占GDP的21%。

由于四万亿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2010年投资占GDP的比重达到创纪录的46.2%。

较高的投资水平与较低的国民消费水平是经济失衡的集中表现。

(2)贸易出口结构失衡,出口行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国民经济严重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来推动经济增长,从而对外部技术和外部市场过分依赖。

(3)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失衡”,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跨境资金流动规模明显增加,以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等形式的热钱流入波动较大,资产与资本市场出现大幅波动。

连续多年的贸易顺差导致我国外汇储备过于庞大,截至2011年3月。

我国外汇储备已达30 446.74亿美元。

巨额的外汇储备导致人民币货币供应过度超发,货币市场流动性过剩。

(4)在金融体系的转型阶段,金融行业整体的资金利用效率低下。

资本和资产市场缺乏合理的定价机制,资产价格波动大,整个市场显得不理性,缺乏对资本和资产市场有效的监督机制,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有待提高。

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体系转型不彻底,不利于为经济的转型提供金融支持,反成为经济转型的绊脚石。

四、金融危机对转型经济国家的影响中国作为以经济市场化、金融自由化为体制转变目标的“转型经济”经济转型大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趋势过程中,在贸易、金融等方面与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经济与金融的关联度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加深。

美国经济与金融市场的繁荣也通过这一纽带带动和促进了中国经济与金融市场的繁荣与发展,相应的美国经济增长的减缓和金融市场的动荡也给中国经济与金融市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现笔者简要分析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 引发和加重全球通胀趋势,输入性通胀加剧了中国通胀的压力。

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灭,美联储为防止美国经济出现衰退,连续的降低利息,为防止经济出现持续性衰退和促进经济早日复苏,分别实行高达1.725万亿美元的QE1和6 000亿美元的QE2。

加之美元疲软和美国股市低迷,促使大量的投机资金流入包括石油、金属和粮食等实物经济市场。

在投机资金大举入侵,疯狂炒作之下,资源类产品价格疯狂上涨。

农产品期货价格出现飚升和剧烈起伏,农产品价格被华尔街投机家炒作历史高位。

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农产品价格加倍增加。

由全球粮食价格上涨带来的供给型价格冲击,即由于产品成本增加所引起的价格总水平的提高,造成了原材料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全球经济出现增缓趋势,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引起了全球“转型经济”国家进一步的社会动荡,中国的通胀压力持续加大。

2. 导致中国外部失衡进一步加重。

美联储为防止美国经济出现衰退,连续的降低利息。

这促使本币与美元息差进一步加大,将会吸引更多的热钱,流入中国进行无风险套利,央行为了维持国家收支平衡和稳定人民币汇率,必然会加大本国货币供给以吸收过剩美元供给,这会加剧国内流动性过剩压力,通货膨胀压力逐步加大。

3. 抑制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

中国是个对外依存度较大的转型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趋势过程中,对美国出口和对美国经济的依赖程度很高。

美国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经济减速,美国消费市场萎靡不振,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的中国的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必然地将受到牵连,出现增缓趋势,威胁本国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增加4. 扰乱全球金融市场次序,加剧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效应持续发效,房地产市场泡沫的进一步破灭。

金融系统的面临的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促使银行等金融机构紧缩信用,市场出现悲观预期,金融市场出现萧条和动荡,金融全球化的趋势过程中,中国自身的金融市场也必然受到波及,一方面可能衍生国内的金融动荡,同时也加大金融当局调控本国金融市场的难度。

五、对策与政策建议结合以上对中国经济转型特征与中国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分析,笔者认为,积极应对和消化金融危机对转型过程的干扰和冲击,对实现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尤为重要。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实现经济的成功转型是漫长、复杂和系统的。

这就要求相应的政策和应对措施,必须系统和全面。

1. 继续推进自身金融体系的转型,建立起健康的、市场化运作的金融市场体系,使资产价格充分发挥信号作用,营造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金融机构要按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加强金融自律,积极进行公司治理改革,增强金融企业对抗风险的能力,提高对金融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国家金融调控和监管机构要提高宏观经济与金融政策的执行质量和效果,领导国内的金融体系创新,进一步优化外汇储备资产结构,积极的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2. 进一步推进经济的结构转型,改变过分依赖外贸出口推动经济增长的不良格局,对原有的外贸出口行业优化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培育和大力发展服务业,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国内消费的增加使之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基础动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