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清洗方案
一、概述
使用单位:中广核呼图壁生物能源有限公司
锅炉型号:
登记编号:15-002、181188
投运年限:
锅炉使用情况:由于锅炉已经连续使用两年结垢会影响该系统的换热效果,对此双方协商对该设备系统进行化学清洗,合理划分清洗系统,实时监控清洗剂与设备层表面变化。
从而保证系统的换热效果及设备的正常运行。
结垢及锈蚀的情况:
水垢分布:
厚度:
水垢分析结果:
二、方案编制的依据
本方案依据国家技术监督局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检查局的《锅炉化学清洗规则》编制而成。
三、化学清洗范围
5吨热水锅炉两台、2蒸汽锅炉一台。
四、化学清洗工艺
4.1水冲洗及系统试压
水冲洗及试压的目的是出去系统中的泥沙、脱落的金属氧化物及其它疏松污垢。
并模拟清洗状态下对零时接管处泄露情况进行检查。
水冲洗过程中检查系统中焊缝、法兰、阀门、短管连接处泄露情况并及时处理,保证清洗过程正常进行。
4.2碱洗
碱洗的目的是出去系统内有机物等的物理阻碍物,以及对硫酸盐及硅酸盐垢进行转化,使酸洗进程有作用成分更完全、彻底地清洗对象内表面接触,从而促进水垢及金属氧化物的溶解,保证达到均匀的酸洗效果。
排尽冲洗水,将新鲜水充满系统,循环并加热,逐渐加入碱洗药剂,升温到60摄氏度以上,维持3小时,结束碱洗。
4.3碱洗后水冲洗
碱洗后水冲洗的目的是去除系统内碱洗残液。
排尽后用清水进行
冲洗,当进出口水PH值、浊度等参数基本平衡,结束冲洗。
4.4酸洗
酸洗的目的是利用酸洗液与水垢中的碳酸钙、硫酸钙、三氧化二铁、氧化铁等垢质及杂质进行化学反应,生成可溶解物质,从而除去垢层。
酸洗在整个化学清洗过程的关键步骤。
根据结垢程度和设备管线材质,为了避免设备及管线在酸洗时的腐蚀加入适量配比的酸、缓蚀剂等助剂。
酸洗采用下进上出的循环清洗方式,在清洗系统循环状态下加入缓蚀剂,助溶剂,剥离剂等。
酸洗时间根据现场反应情况定,在系统内酸浓度、铁离子含量基本达到稳定,维持1小时不变,酸洗结束。
4.6水冲洗
酸洗结束,即充入新鲜水进行水冲洗,带出残留的酸洗液和溶解的固体颗粒。
当出水PH值到5-6水冲洗结束。
4.7中和钝化
酸洗后的金属表面处于较高的活性状态,非常容易产生二次浮锈。
通过钝化可以避免二次浮锈生成,加入钝化药剂循环2小时后结束。
4.8人工清理、检查
钝化完成后排尽钝化液打开设备进出口,清理沉积物后由甲乙双方共同对设备清洗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进行复原。
五、清洗前的准备工作
1、公用工程条件
水:消防水20m³/h
电: 380V 50KW;220V 10KW
2、工程施工前施工人员进驻工地,熟悉现场,明确岗位职责。
3、化学清洗前,与被清洗系统无关的连接应断开。
六、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措施组织及安全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应遵守甲方有关安全规定及《化学清洗安全规定》。
具体安全管理措施如下:
1.建立的安全、环保与健康的(HSE)管理体系。
遵守集团公司和企业有关安全的规章、制度和规定,服从甲方的安全监督管理。
2.为承担施工作业的人员提供防酸碱水鞋、手套、工作服及安全帽等劳保防护服装,提供功能安全的机械、工具和设备,并保证设备的完好(设备及劳保清单见表一)。
3.制定确保工程项目施工的安全技术措施,编制施工进度网络计划,制定完善周密的施工方案,并与甲方安全管理部门和生产装置负责人进行衔接、沟通、交底。
4.落实施工方案,定人员、定安全措施及事故预案,并经甲方单位审查认可。
5.重视对所管辖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和培训教育。
特殊作业人员要经过严格培训、考核,做到持证上岗。
进场施工人员都经过本公司培训,对本施工组织设计已了解,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6.严格执行《安全用火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进设备作业安全管理制度》;设立临时电源必须符合安全规定,必须办理临时用电票;严格执行高处作业(2米及以上)安全规定;严格执行起重吊装作业的安全规定和该工种的安全规程;
7.进入生产装置施工作业的机动车辆和施工机械,必须按规定办理特别通行证,通行证必须具有时效性,标明行车路线并放在易检查处。
8.做到文明施工,施工机具和施工材料摆放整齐有序;施工废料按指定地点排放,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
9.本公司已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安全教育责任,安全生产检查制。
10.清洗过程中若出现泄漏或喷溅,人员迅速撤离现场。
施工过程危险性分析
1.防止清洗液伤人的情况;
2.在清洗过程中,需使用清洗泵,且有专人开、关清洗泵,用电过程严格按规定操作;
3.在清洗、施工过程中,最大的安全隐患是作业人员不小心可能出现的摔倒或碰伤等事故。
因此,在施工现场,我们要求大家相互提醒和注意。
七、紧急情况下的应急预案
(1)当发生人员高空坠落或触电等人身伤害时:
(1.1)立即切断电源,迅速将伤者撤离现场至安全地点。
(1.2)立即拨打120电话,请救护车移送伤者。
(1.3)送医院进行积极治疗。
(1.4)保护现场,分析原因。
(1.5)消除事故隐患。
(2)当发生火灾时:
(2.1)立即拨打119报警电话。
(2.2)用手提式灭火器进行扑救。
(2.3)疏散人员。
(2.4)引导消防车到现场。
(2.5)对各道口进行警戒,劝阻无关人员不得进入灾区。
(2.6)保护现场,分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