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存在》教案
一、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符号“F”表示力
「
力产生于两物体之间
I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的,也可不接触
二、力的作用效果
「
改变物障运动状态
I
改变物体的形状
实验5
皮筋、弹簧、绳子、施加力,发生变形
实验6
手压气球,手扳直尺,手扭橡皮,通过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7
重物压木板,压桌子
学生分组实验(手拉弹簧的感觉)
归纳总结:
三、力的测量
1力的国际单位一一牛顿(N)
论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确认力的存在”的各种亲身感受充分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科学,
亲近科学。
2、 “力能使物体发生微小形变”和“气球实验”体验探究,小组讨论,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
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重、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木块敝上面
观察:科学书95页,三幅图
分析:现象,谁对谁,怎样了,效果,(学生回答,并板书) 问:这些图有什么共同点?
答:力的产生必须有两个物体
问:这两个物体所产生的作用是否一样
答:不一样,一个施加力,一个受到力
实验3
两块磁铁相互吸引
实验4
让一个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桌子
现象:该学生自己向后退
归纳总结:
教材目标
认知目标:
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个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
动状态。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现象和生活经历或者是所展示的图片,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得到正确结
难点:力的相互性。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
同学之间进行“体验力”的实验。
2、教学器材:
木板、铁块、木块、弹簧、重物、皮筋、绳子、气球、弹簧测力计(圆柱形、弹簧形)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实验1(学生实验)
X)用手推桌上的书
你操作的过程,物体所处状态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实验2(演示实验)
物体形状改变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