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诊断

心理诊断



二.心理诊断的方法 心理诊断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谈话法、测 量法、问卷调查和作品分析等方法。


三.心理诊断应坚持的原则 1、坚持诊断的客观性。 2、以发展的观点认识心理问题。 3、坚持系统性,防止片面性。 4、尊重隐私,为来访者保密。


第二节 不同类型心理困扰 的简单诊断
一 、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区分
◆矛盾意向:(对同一事物都产生
对立的相互矛盾的意志活动) ◆矛盾观点:(两种观点或概念相互矛
盾,同时在思想中出现,判断不出对
与错) 都明显地表现知情意的分裂。
3、个性相对稳定性原则
◆自己长期的生活道路形成的独特的个性,
在成年后具有相对稳定性,如无重大变革
一般不易改变。 ◆相对稳定性破坏,而这种破坏并非心血来 潮而是有相当长时间的变化,自己并非理 喻,也不加纠正。
二、非精神病性心理紊乱
(一)心理紊乱第一类型——心理问题
◆时间:近期发生而不太可能持久
◆内容:问题内容只限局于引发事件自身 而没有泛化 ◆强度:问题反应强度不甚剧烈 ◆影响:对认知功能,特别是思维未受严 重影响
二、非精神病性心理紊乱
(一)心理紊乱第一类型——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 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 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 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三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任何的感觉知觉都必须有客观现实
的存在,没有客观事物存在的知觉 则是假的知觉,脱离现实知觉,这
种知觉就是幻觉。
◆任何思维的内容都有客观现实存在
◆脱离现实的思维,主观上认为有事实存 在,而客观上确是明显荒谬脱离现实的 想法, 这种想法就是妄想。 ◆ 这种妄想有下列几个特点: ①坚信不移,无法理喻; ②荒谬离奇,与事实不符; ③自我关连,自我卷入;
(七)孱弱型人格障碍
(一)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
病态的利己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对人缺 乏感情,无责任感,不承担义务; 易激惹,难以与他人建立持久、牢固的亲 密关系; 行为无计划,带有冲动性往往受偶然的动机、 情绪冲动和本能欲望所驱使,不能维持持久的学 习或工作;
不愿受到管束和制约,对权威和各种社会规 范充满敌意;缺乏害感和悔恨感,对自己的错 误以及给他人照成的损害很少自责,屡教不改, 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④与文化背景不相符。
◆自知力:对自己所患的病和症状有明
显认知能力 ①对精神症状(妄想和幻觉)有辨别
能力
②认识自己患有心理或精神疾病 ③以及能配合治疗
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的一致性原则
◆人类精神活动虽然可分为知、情、意 等部分,但它确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人们的喜怒哀乐都有相应的表情、思 维,并做出相应的行为。如遇到父母 突然病故,出现哈哈大笑,若无其事, 那就表现情感与意志不协调。 ◆矛盾情感:(在同一时间内体验到两种 相反的情感并不感到对立,也不痛苦)
(三)心理紊乱第三类型——神经症性的心理 问题(即“可疑神经症”)
◆时间:确切时间不明确,持续时间较长 ◆内容:问题内容泛化,有的与原始抑制
刺激相距较大
◆强度:严重干扰了某些正常思维逻辑和
正常工作
◆影响:往往出现偏执人格和行为偏离,
有的出现了典型的妄想和偶然出现幻觉
三、人格障碍


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 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 式。 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 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 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 病人为此感到痛苦。


病人虽然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 式难以矫正,仅少数病人在成年后程度上可 有改善。 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 发展至成年或终生。
主要类型
(一)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二)冲动型人格障碍
(三)偏执型人格障碍
(四)分裂样人格障碍
(五)情感型人格障碍
(六)癔症型人格障碍
(二)心理紊乱第二类型——严重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 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 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严重心理问题”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 格缺陷。
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1. 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 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不同原因引起的心理障碍, 求助者分别体验着不同的痛苦情绪(如悔恨、冤屈、失 落、恼怒、悲哀等等); 2. 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 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3. 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多数情况下,会 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在后来的持续时间里,痛苦可 逐渐减弱,但是,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 业性的干预”,却难以解脱;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 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4. 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 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反 应对象被泛化。
诊断为心理问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 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 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 (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2. 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一个月,或不良情 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3. 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 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 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4. 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 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 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第一节 心理诊断的意义、方法和原则


一.心理诊断及其在心理咨询中的意义 所谓心理诊断就是运用观察、谈话、测量等心 理学方法对人的智能状况、人格特征和心理健 康状况等心理素质进行鉴定、评价的过程。 心理诊断是心理咨询的首要步骤和环节。要想 帮助来访者消除心理障碍,必先辨明他存在何 种性质的心理问题。判断正确方能对症下 “药”,帮助来访者分析心理问题及发生的原 因,并选择适当的矫正方法。因此,心理诊断 在心理咨询中有重要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