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技术三2011
• 色谱分析法概论 • 色谱过程和基本原理 • 气相色谱法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薄层色谱法 • 毛细管电泳法
一、色谱过程 二、分配平衡 三、色谱图和有关概念 四、理论塔板概念 五、速率理论
一、色谱过程
例:气相色谱法
基本特征
• 气相色谱分离过程是在色谱柱内完成的。 • 气固色谱和气液色谱的分离机理不同。 • 气固色谱的固定相: 多孔的固体吸附剂颗粒。 • 气液色谱的固定相: 涂渍在载体表面的固定液。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K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一定温度下,组分的分配系数K越大,出峰越慢; 每个组份在各种固定相上的分配系数K不同; 试样中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K值是分离的基础; 某组分的K = 0时,即不被固定相保留,最先流出。
三、色谱图及相关概念
1.色谱图和色谱峰
色谱图:是由检测器输出的电信号强度对时间作图所绘制的 曲线。 基线:流动相通过检测器时,检测到的信号即为基线。 色谱峰:是流出曲线上的突起部分。正常色谱峰为对称形正 态分布曲线。不正常色谱峰有两种:拖尾峰和前延峰。 色谱峰参数:一个组分的色谱峰可用3项参数说明。峰位: 用保留时间表示,用于定性;峰高或峰面积:用于定量;峰 宽:用于衡量柱效。
2.保留值
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 tR):组分从进样到柱后出现浓度极 大值时所需的时间。 死时间(dead time, t0):不保留组分从进样开始到出柱时所需 的时间。 调整(净)保留时间(adjusted retention time, tR‘):
tR’= tR-t0
3.区域宽度
三.色谱法的分类
1.按两相的物态分类
(1)气相色谱法
流动相为气体。 按固定相的不同又分为:气固色谱和气液色谱
(2)液相色谱法
流动相为液体。 按固定相的不同分为:液固色谱和液液色谱。
2.按组分在两相间的分离机制分类
(1)吸附色谱法 组分在吸附剂上的吸附能力不同。
(2)分配色谱法 组分在固定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3)离子交换色谱法 组分在离子交换剂上的亲和力大小不同。 (4)空间排阻色谱法 组分的分子体积大小不同而在多孔固定相
用来衡量色谱峰宽度的参数 有三种表示方法:
(1)2倍标准偏差(2):
即0.607倍峰高处色谱峰的宽度。 (2)半峰宽(W1/2):
色谱峰高一半处色谱峰的宽度 W1/2 =2.354
(3)峰底宽(WB):
WB=4
四、理论塔板的概念
——衡量柱分离效能(柱效)指标
色谱分离的塔板理论:把色谱柱看
作一个分馏塔,认为在每个塔板的间隔 内,试样组分可以在两相中瞬间达到分 配平衡。
当试样由载气携带进入色谱 柱与吸附剂接触时,部分被 吸附剂吸附。 随着载气的不断通入,被吸 附组分又从吸附剂中解离吸 附。 解离吸附的组分随着载气向 前移动时又再次被吸附剂吸 附。 随着载气的流动,吸附、解 离吸附的过程反复地进行。 试样中各组分由于在吸附剂 中的吸附力不同而被分离。
气固色谱分离过程
1.试样 2.载气 3.吸附剂 4.色谱柱 5.检测器
二、分配平衡
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发生的吸附、解离吸附,或溶解、
挥发的过程叫做分配过程。
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单位:
g / mL)比,称为分配系数,用K 表示。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K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分配系数K的讨论:
试样混合物的分离过程 = 试样中各组分在柱中的两相
间不断进行着的分配过程。 ➢固定相(sable phase): 固定不动的一相; ➢流动相(mobile phase): 携带试样混合物流过固定 相的流体(气体或液体)。
二.色谱法的概念
当流动相中携带的混合物流经固定相时,其 与固定相发生相互作用。由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 性质和结构上的差异,与固定相之间产生的作用 力的大小、强弱不同,随着流动相的移动,混合 物在两相间经过反复多次的分配平衡,使得各组 分被固定相保留的时间不同,从而按一定次序由 固定相中流出。与适当的柱后检测方法结合,实 现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离与检测。
中选择性渗透。
(5)毛细管电泳法 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电场为驱动力,不
同组分在电介质溶液中电泳淌度不同。
3.按固定相所处的形态分类
(1)柱色谱法 固定相装于柱内(三维)。 (2)平板色谱法 固定相呈平面状(二维,包括纸色谱法
和薄层色谱法)
四.色谱法的优点
(1)分离效率高: 复杂混合物,甚至有机同系物、异构体。
气相色谱仪
气液色谱分离过程
当试样由载气携带进入色谱柱与固 定液接触时,部分被固定液溶解。 随着载气的不断通入,被溶解组分 又从固定液中挥发。 挥发的组分随着载气向前移动时又 再次被固定液溶解。 随着载气的流动,溶解、挥发的过 程反复地进行。 试样中各组分由于在固定液中的溶 解度大小不同而被分离。
第四章 常用仪器分析 色谱分析法 (chromatography)
• 色谱分析法概论 • 色谱过程和基本原理 • 气相色谱法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薄层色谱法
一、色谱法的历史由来 二、色谱法的概念 三、色谱法的分类 四、色谱法的特点
一、色谱法的历史由来
色谱法最初应用和得名:俄国植物学家Tsweet在1906 年使用装置分离植物色素。 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分析技术, 不仅用于有色物质的分离 ,而且大量用于无色物质的分离, 但其名称仍在沿用。
虚拟的塔板高度:H, 色谱柱长:L, 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n, 则三者的关系为:
n=L/H
∵H=L/n
∴ H越小,柱效越高
讨论
理论塔板高度H越小,单位柱长n 越多,柱效 越高。
用不同物质计算可得到不同的理论塔板数。 不能解释塔板高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 色谱峰变宽的原因,因此也不能根据该理论优 化色谱条件,改善柱效。
(2)分析灵敏度高: 可以检测出μg.g-1(10-6)级甚至ng.g-1(10-9)级的物质量。
(3) 分析速度快: 一般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可以完成一个试样的分析。
(4) 应用范围广: GC:适用于沸点低于400℃的各种有机或无机试样的分析。 HPLC:GC不适用的药毒物。
第二节 色谱分析法 (chromatogra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