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与听觉”一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前面学习了“眼与视觉”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耳与听觉”,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因此本课的设计思路就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当好“配角”就行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②.描述耳的结构与各部分功能;③.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演示“耳的结构”的挂图或课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②.通过分组完成“耳的结构”的拼图游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协作共事的能力;③.通过“眼与视觉”与“耳与听觉”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④.通过分组讨论“听觉的形成”,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语言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 通过完成“耳的结构”的拼图,使学生能够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②.通过学习“听觉的形成”,让学生学会对“耳”的保健;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养成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品质。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点
①.耳的结构与功能;②.听觉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难点
①.内耳的结构及功能;②.听觉的形成。
六、教学策略
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为主,辅以教师的讲解、演示、指导。
七、教学设备
①.“耳的结构”的挂图、模型或课件;②.“听觉的形成过程”的挂图或课件;
③.制作“耳的结构”的拼图(保证每小组一套);④.分好小组,选出小组长及人员分工;⑤. CD播放机及CD碟片。
八、教案
课堂练习
1.当呼吸道感染时,可能引起中耳炎,这是因为病菌通过_________进入中耳引起的。
2.下列结构中不属于内耳组成部分的是()
A、听小骨B、前庭C、耳蜗D、半规管
3.声波引起耳的相应结构产生振动的传导顺序,一般是()
A、外耳→中耳→内耳B、咽鼓管→鼓室→内耳
C、鼓膜→听小骨→外耳道D、前庭→耳蜗→半规管
3.当我们轻轻叩打上下牙齿时,牙齿的击打声可被我们听到。
这时用手指堵住外耳道,自己叩打牙齿的声音会减小吗?请你尝试一下,并解释你听到的效果。
4.如果你是第一次乘飞机,当飞机起飞或降落时,你应该做些什么?
5.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状态下,凭着顽强的毅力创作了《第九交响乐章》,你相信吗?如何解释?推测贝多芬的失聪可能是哪一个(或几个)结构出现了问题?
6.放假了,几个同学或朋友相约在一起高歌几曲或打网络游戏,把音响开得大大的,你认为这样做好吗?为什么?(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