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初中语文中考语法知识必备

2017初中语文中考语法知识必备

相信很多同学都会有这样的想法,语文成绩想要有所进步会很慢。

的确如此,语文不比数学其他工具行的学科,多做题就能看到很明显的进步,而语文则是任凭你多做题、花很多很多的时间,收效却甚微,举个例子,从小学到高三,孩子们会做无数的阅读理解,写无数的作文,但是语文差的学生还是差,作文写的一塌糊涂的依旧惨不忍睹,原因无他,没有方向,没有方法。

做题和考试是讲究答题技巧的,在很多阅卷老师眼中,简练精短的答题模式是他们最喜欢看的,而往往,很多学生答题都步入了一个误区,想要以量为胜,显然并不全是这样的,在语文阅读中,一味的追求字数,围绕一个点满篇大论,而没有多方面的阐述,肯定得分不会很高。

下边,我给大家分享一则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也就是你们口中所说的”套路“。

希望家长们给孩子看看,对同学们的期末复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语文中要说除了作文之外,什么最难?那答案肯定是阅读理解了,确实阅读理解变化多,题材广,考点杂,让许多同学都抓不住重点,丢分严重。

作为老师,我也注意到很多同学,阅读理解丢分确实很严重。

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同学都很轻视阅读,答题随随便便摘抄原文,敷衍了事。

而有同学虽然答得多,内容写得满满的,但是逻辑不严密,句子不通顺,全是写的废话,最后也拿不到分。

那语文阅读要如何答题才能拿高分,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位特级教师整理出来的答题技巧,只需简单10张图片就搞定。

阅读理解差,拿不到高分的同学,赶紧戳进来吧!10张图归纳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建议收藏!七个关键词:二、三、四、五、六、七、八答题技巧都在这:一、词语按照语法功能,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虚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叹词和拟声词。

虚词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其作用主要是连接和附着,被连接和附着的是各类实词、短语或句子。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下边划线的词分别表示不同人或事物的名称。

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

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表示人名的如“孔子”“闰土”“父亲”;表示处所的如“三味书屋”;表示时间的如“正午”“晚上”;表示方位的如“中间”“下面”;表示事物的如“梅花鹿”“匾”“画”“古树”“牌位”;表示抽象概念的如“礼”“方法”。

【想一想】你能说出哪些方位名词?(单纯的: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内、外、里、中、间、旁;合成的:以上、之上、上下、内外等等)2.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下边划线的词分别表示不同的意义。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动词至少可以分为如下九类:(1)、行为动词:表示行为动作。

如“看、洗、睡、飞、飘”等。

(2)、心理活动动词:表示心理活动。

如“爱、恨、想、尊敬、希望”等。

(3)、行止动词:表示动作开始、进行或停止。

如“开始、进行、继续、停止”等。

(4)、祈使动词:表示命令或请求。

如“使、迫使、令、命令、叫、教、让、请、请求”等。

(5)、有无动词:表示事物的有无。

包括“有、没、没有”。

(6)、比似动词:表示事物间的比似关系。

如“像、似、如、如同、仿佛”等。

(7)、判断动词:表示对事物的判断和肯定。

只有一个“是”。

(8)、趋向动词:如“来、去、起来、进来、出去、下去、上去”等。

(9)、能愿动词(助动词):如“能、肯、应该、可以、敢、会”等。

3.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

下边划线的词都是形容词。

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表示形状的如“小”(另外如“大”“高”“圆”等);表示性质的如“镇定”“勇敢”“乐观”;表示状态的如“朦胧”“橘红”“远”等。

形容词常用来修饰名词。

恰当地使用形容词,能把人或事物写得具体、生动、形象。

形容词中有一类很特殊,叫非谓形容词,能修饰名词,但不能单独充当谓语。

如:个别、主要、大型、初级、新式、无能、天然、慢性、共同、人为等等。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区别】A、名词可以用“不是”否定,如“不是山”;动词、形容词一般可以用“不”否定,如“不研究”“不整齐”。

(少数形容词没有否定形式,如“雪白”“红彤彤”。

B、能带宾语的是动词,如“来上海”“发展经济”。

C、不能带宾语而能受“很”修饰的是形容词,如“很好”“很伟大”。

D、不能带宾语又不能受“很”修饰的,有的是动词,有的是形容词,如“休息”“咳嗽”(动词);“雪白”“笔直”(形容词)。

如何区分呢?动词能带动量补语,如“休息一下”“咳嗽一阵”;形容词不能。

4.代词(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如: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自己、人家;(2)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如:谁、什么、怎样、哪、哪里;(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如:这、那、这里、那里、这么、那么、每、各。

使用人称代词,要注意“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指男女兼有。

还要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

“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

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

代词用来代替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在句中用以避免名词的重复。

因此,代词的使用必须和它所代替的名词在人称、数量等各方面取得一致。

5.数量词一座30里高的瑶山。

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

拿出仅有的一点米。

一尺多宽。

第一座难走的山。

五、八军团。

歇了一下。

上面加点的词都是表示数目的,叫数词。

在数词中,有的表示确数,如:一、二、百、千;有的表示概数,如:几、些、多数、少数;有的表示序数,前头要加上表示次第的“第、初、老”等等,如:第一、初五、老三。

上面加线的词,都是表示单位的量词。

有的表示事物的单位;有的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

前者较多,有表示个体的,如:只、个、台、枝、条;有表示集体的,如:双、副、对、类、帮;有表示不定量的,如些、点;有表示度量衡的,如:丈、尺、里、亩。

后者较少,如次、回、下、趟、遍、阵、场、遭、番。

数词和量词常常连用,构成数量词。

表示事物单位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前边,如:一本书;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数量词常用在动词后边,如:去一次。

6.副词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1)程度副词:很、最、太、极、更、挺、越、愈、略、稍、较、甚、颇、十分、格外、过于、越发、分外、万分、极其、异常、稍微、稍稍、尤其、尽量、更加、似乎、极为(2)范围副词:都、总、全、光、只、净、单、皆、俱、仅、凡、就、统统、总共、一共、一概、一律、一并、一齐、一同、一道(3)时间副词:正、便、才、已、刚、在、就、永、将、曾、马上、立刻、永远、赶紧、顿时、忽然、渐渐、逐渐、早就、然后、暂且、已经、曾经、一向、从来、随即、迟早、业已、霎时、预先、早晚、不时、猛然、陡然、骤然(4)表示频率、重复的副词:又、也、再、还、常、再三、屡次、始终、往往、不断、仍然、重新、反复(5)表示肯定、否定的副词:不、没、未、别、必、必定、必然、必须、没有、一定、的确、未必、未曾、未免、何必、不妨、不便、甭(不用)(6)表示情势情状的副词:互相、亲自、暗自、擅自、径自、肆意、大力、竭力、大肆、相继、悄悄、陆续、赶紧、默默、轻易、不禁(7)语气副词:可、却、偏、竟、岂、倒、难道、难怪、究竟、索性、简直、幸而、反正、何尝、何不、或许、大概、明明、恰恰、只好、果然、无非、竟然、居然等等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句中作状语,不能修饰名词,如“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这里连用了“仿佛”“已经”“满”三个副词,修饰表示判断的动词“是”。

“仿佛”表示情势,好像、似乎的意思;“已经”表示完成;“满”表示程度深。

这句话,从闻到花的甜味联想到果实累累,用虚写开拓了诱人的丰收美景。

如果不用这几个副词,句子变成“树上是桃儿、杏儿、梨儿”,就不符合实际,也没有丰富想象的意味了。

【词的兼类】词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这就是词的兼类现象。

例如:只有发展科学,才能建设四化。

(名词)一匹白布(形容词)没有科学的态度,就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形容词)白吃白喝(副词)常见的兼类词如下:(1)兼属名词、动词的编辑、领导、创作、报告、教育、代表、总结、计划、参谋、组织(2 ) 兼属名词、形容词的困难、精神、经济、道德、卫生、科学、文明、矛盾、标准、错误(3)兼属动词、形容词的团结、丰富、繁荣、端正、充实、巩固、深入、方便、纯洁、明确7.连词(一)连词的语法特征连词的作用是连接,没有修饰作用。

从连接的成分看,有的是词或词组,有的是分句。

从连接的方式看,有的表示联合关系,有的表示偏正关系。

每个连词必定连接一定的成分并表示一定的关系。

如:讨论并通过(“并”连接两个动词,表示联合关系)因为今天要办很多事情,所以天刚亮他就出门了。

(“因为...所以”连接的分句,表示偏正关系)(二)连词的分类根据连接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连词分为两大类:表联合关系的和表偏正关系的。

(1)并列连词(表示联合关系)A、连接词或词组的:和跟同与及以及而而且或或者B、连接分句的:并并且于是从而甚至况且何况然后接着不但...而且与其...不如或者...或者与其...宁可不是...就是要么...要么(2)偏正连词(表示偏正关系)A、连接词或词组:而B、连接分句:而只有只要尽管不过不论任凭以免以便免得除非就算假使即使如果以致因此由于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有的连词既可连接词或词组又可以连接分句。

A、并、并且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今年的工作计划。

(连接动词)教室干净、明亮并且温暖。

(连接形容词)他一九三七年参加革命,并在同年入党。

(连接分句)B、不但...而且水库不但要修,而且要修好。

(连接分句)不但在这个车间,而且在全厂都实行了承包制。

(连接介宾词组)C、而“而”这个连词用法不同,则意义不同。

既可用作并列连词又可用作偏正连词;既可连接词或词组,又可连接分句。

文笔简练而生动少而精战而胜之(顺接)经验是宝贵的,而经验的获得又往往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顺接)这里已经春暖花开,而北方还是大雪纷飞的季节。

(转接)这种苹果大而不甜。

(转接)(2)同一类型的连词用法有区别。

“ 和、跟、同、与”都可以连接词或词组,但有一些区别。

“跟、同”用于口语,“与”带有一些文言色彩,口语里用得少,文章里用得最多的是“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