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隧道方案】铁路工程隧道监控量测实施方案

【隧道方案】铁路工程隧道监控量测实施方案

新建XX铁路工程XX隧道监控量测实施方案编制:XX审核:XX审批:XXXX铁路XX标指挥部二0XX年XX月隧道监控量测实施方案一、工程概况1、隧道规模与地质条件本标段共有隧道5座,青云山隧道分为左线和右线两座单线隧道,其中隧道左线里程桩号DK491+253~ DK513+428,全长22175m;隧道右线里程YDK491+577 ~YDK513+414,全长21837m;隧道穿越12条断层。

城峰1#隧道长804.86米,城峰2#隧道长775米(双线),城峰3#隧道长906.96米。

各隧道围岩级别长度见下表:隧道、斜井围岩类别统计2 自然地理概况青云山隧道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和莆田市涵江区,起点位于永泰县岭路乡后坑垄村,穿越青云山国家4A级风景区和藤山及老鹰尖省级自然保护区。

隧道处于戴云山脉南段中低山山间地貌,山脉主要走向为北东~南西,山峰林立,沟谷深切,多悬崖峭壁。

总体地形:DK491+250~DK493+850地形标高65~590m,地形坡度相对较缓,一般20°~40°;DK493+850~DK504+700地形险峻,沟谷幽深,标高为230~1018m,中间最高山峰(对山)1031m。

地形坡度一般50°~80°,局部近90°,甚至倒悬。

DK504+700~DK513+430海拔标高为580~145m,地形坡度较缓。

隧道最大埋深890m。

城峰一、二、三号隧道处于剥蚀低山,上部为第四系更新统冲积,城峰一号隧道进口DK489+901~DK490+098段有石英岩正长斑岩岩脉侵入,全风化~弱风化,其它地段下部为弱风化凝灰熔岩,岩性较为完整,未发现异常地质构造。

地下水主要为空隙水及基岩裂隙水,地下水不发育。

3、隧道施工方法及支护类型隧道的开挖Ⅳ、Ⅴ级围岩主要采取台阶法施工,Ⅱ、Ⅲ级围岩采用全断面法施工。

青云山隧道设计初期支护主要采取钢拱架(格栅钢架)、锚杆、钢筋网及喷射混凝土复合支护形式,Ⅱ级围岩喷射C25混凝土厚5cm,Ⅲ级围岩喷射C25混凝土厚20cm,Ⅳ级围岩喷射C25混凝土厚23cm,Ⅴ级围岩喷射C25混凝土厚25cm。

斜井设计支护结构采取格栅钢架、锚杆、钢筋网及喷射混凝土等复合支护形式,Ⅱ级围岩喷射C20混凝土厚5cm,Ⅲ级围岩喷射C20混凝土厚8cm,Ⅳ级围岩喷射C20混凝土厚15cm,Ⅴ级围岩喷射C20混凝土厚20cm。

城峰1、3#隧道DK489+975.14~DK490+120段为小间距,设计支护结构采取钢拱架(Ⅳ、Ⅴ级)、锚杆、钢筋网及喷射混凝土等复合支护形式,Ⅱ级围岩喷射C25混凝土厚10cm,Ⅲ级围岩喷射C25混凝土厚15cm,Ⅳ级围岩喷射C25混凝土厚25cm,Ⅴ级围岩喷射C25混凝土厚30cm。

DK490+120~780段为普通段,设计支护结构采取钢拱架(Ⅳ、Ⅴ级)、锚杆、钢筋网及喷射混凝土等复合支护形式,Ⅱ级围岩喷射C25混凝土厚8cm,Ⅲ级围岩喷射C25混凝土厚10cm,Ⅳ级围岩喷射C25混凝土厚25cm,Ⅴ级围岩喷射C25混凝土厚25cm。

城峰2#隧道FDK489+975~FDK490+270段为小间距段,设计支护结构采取钢拱架(Ⅳ、Ⅴ级)、锚杆、钢筋网及喷射混凝土等复合支护形式,Ⅱ级围岩喷射C25混凝土厚10cm,Ⅳ级围岩喷射C25混凝土厚25cm,Ⅴ级围岩喷射C25混凝土厚28cm。

FDK490+270~FDK490+750段为普通段,设计支护结构采取钢拱架(Ⅳ、Ⅴ级)、锚杆、钢筋网及喷射混凝土等复合支护形式,Ⅱ级围岩喷射C25混凝土厚5cm,Ⅳ级围岩喷射C25混凝土厚25cm,Ⅴ级围岩喷射C25混凝土厚28cm。

4、各隧道设计浅埋段要进行地表沉降观测城峰1#隧道浅埋段:DK489+986~DK490+038、DK490+680~DK490+780城峰3#隧道浅埋段:YDK490+213~YDK490+273、YDK490+937~YDK491+110城峰2#隧道浅埋段:FDK489+95.4~FDK490+023、FDK490+707~DK490+750二、监控量测方案1、编制依据(1)、铁路隧道施工规范 TB10204-2002(2)、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 TB10201-2007(3)、施工设计图(4)、测量监理工作计划2、监控量测的目的监控量测是新奥法隧道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技术环节。

监控量测的目的为:(1)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及结构的长期稳定性。

(2)通过监控量测验证支护结构效果,确认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的准确性或为动态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提供依据。

(3)确定二次衬砌施作时间。

(4)监控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5)收集和分析量测数据,为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

2、监控量测内容监控量测计划的内容包括:监控量测项目及方法、量测仪器的选择、测点布置、量测频率、数据处理及量测作业人员的组织等。

监控量测内容可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必测项目在隧道施工中全部进行,选测项目中根据隧道不良地质地段的围岩性质选取,在软岩大变形地段选测隧底隆起、纵向位移、锚杆轴力,初期支护结构内力;在岩爆地段选测围岩压力、锚杆轴力;在富水断层段选测孔隙水压力、水量;在断层破碎带及硅化带段选测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接触压力、喷射混凝土内力。

监测项目及仪器表见下页三、测点布置、量测频率与时间1、量测断面测点布设及间距要求根据青云山隧道围岩量测设计要求,测点布置按下表进行。

⑴洞内测点的布设上下台阶开挖段按台阶进行布置,每台阶布置一条收敛测线,拱顶下沉与围岩收敛量观测点布置在同一断面;全断面开挖段的收敛测线布置在边墙最宽的部位,拱顶下沉与围岩收敛量观测点布置在同一断面;城峰2#双线隧道洞口Ⅴ级围岩段采用双侧壁导坑开挖,在侧壁导坑内按双侧壁导坑测点布置图布置。

纵向间距按量测断面间距表要求进行布设。

具体见下页测点布置根示意图全断面法测点布置示意图全断面法测点布置示意图单线隧道单线隧道拱顶下沉测点周边收敛测点测点布置根示意图量测断面间距:隧道浅埋段或Ⅴ级土质围岩段量测断面间距取低值,强风化石质围岩段取高值;Ⅳ级围岩量测断面间距有渗水段取低值,无渗水段取高值;Ⅲ级围岩量测断面间距有渗水段取低值,无渗水段取高值;Ⅱ级围岩量测断面间距视具体情况确定。

B1AA1A A1A B1A1B1一般情况根据下表确定。

洞内量测断面间距和测线(点)数量表⑵地表下沉量测①地表下沉量测应根据隧道埋置深度、地质条件、地表有无建筑物等因素确定。

地表下沉量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应与水平净空相对变化和拱顶下沉量测的测点布置在同一断面里程,沿隧道中线的地表下沉量测断面的间距可按下表采用。

B地表下沉断面测点布置图注:H为隧道埋深,B为隧道开挖宽度。

②横断面方向地表下沉量测的测点间距应取2~5m,在一个测量断面内应设7~11个测点。

④地表下沉量测应在开挖工作面前方H+h(隧道埋置深度+隧道高度)处开始,直到隧道衬砌结构封闭、下沉基本停止为止。

⑤地表下沉的量测频率应和拱顶下沉及水平相对净空变化的量测频率相同。

⑥各项量测作业均应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1~3周。

⑦浅埋段隧道地表下沉量测在横断面方向以隧道衬砌中线为界,两侧各布置5点,相邻点间距2~4m,监测范围30m。

1、量测频率①洞内监控量测的频率根据变形位移速度确定的量测频率与按距开挖面距离确定的量测频率相结合,取高的量测频率进行量测作业。

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地质时,应增大监控量测频率。

②选测项目监控量测频率根据设计和施工要求及必测项目反馈信息的结果确定。

⑶、量测时间①各项量测作业均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1~3周。

②对变形量大,持续时间长的,其量测时间就要长一些,量测开始时间尽量提早,保证在开挖或支护后2h内和下一循环开挖之前测读初次读数,以获取围岩开挖初始阶段的变形动态数据。

四、监控量测基准监控量测基准包括隧道内位移、地表沉降、爆破震动等,要根据地质条件、隧道施工安全性、隧道结构的长期稳定性,以及周围建(构)筑无特点和重要性等因素制定。

1、本标段的青云山隧道和城峰1、2、3#隧道的最小开挖宽度均大于7米,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参照以下表选用。

跨度7m<B≤12m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表注:1、本表适用于复合式衬砌的初期支护,硬质围岩隧道区表中较小值,软质围岩隧道区表中较大值。

2、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指拱脚测点间净空水平变化值与其距离之比,拱顶相对下沉指拱顶下沉值减去隧道下沉值后与原拱顶至隧底高度之比。

3、初期支护墙腰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可按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乘以1.1~1.2后采用。

2、位移控制基准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有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按下表要求确定。

位移控制基准表3、根据位移控制基准,按下表分为三个管理等级。

位移管理等级4、钢架内力、喷射混凝土内力、二次衬砌内力、围岩压力(换算成内力)、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接触压力(换算成内力)、锚杆轴力控制基准应满足《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的相关规定。

5、因本工程附近无需监测的结构物,爆破震动控制基准在这里不做阐述。

6、Ⅴ、Ⅳ级围岩采用分部开挖法施工,每分部分别建立位移控制基准,同时考虑各分部的相互影响。

7、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应根据控制基准,结合时态曲线形态判别。

8、一般情况下,二次衬砌的施做要在满足下列要求时进行:(1) 隧道水平净空变化速度及拱顶或底板垂直位移速度明显下降;(2) 隧道位移相对值已达到总相对位移量的90%以上。

(3) 对浅埋、软弱围岩等特殊地段,应视现场具体情况确定二次衬砌施做时间。

四、监控量测方法1、每个洞口安排一个监控量测小组,小组组长由洞口技术负责人担任,测量人员及现场技术员为成员。

2、洞内外观察洞内外观察主要由洞口技术负责人和现场技术员负责完成,观察记录由现场技术员完成。

①围岩及支护状态观察开挖面地质描述,包括围岩岩性、岩质、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和方向、有无松散坍塌、剥落掉块现象、有无渗漏水等;初期支护状态包括喷层是否产生裂隙、剥离和剪切破坏、格栅支撑是否压屈进行观察分析。

以上情况详细描述、记录,并予以评估,可为支护参数选择的参考及量测等级选择的依据。

具体方法:绘制开挖工作面略图并进行详细地质素描,数码成像,填写工作面状态记录表及围岩级别判定卡。

②对已经施工区段观察每天至少一次,观察内容包括喷射混凝土有无裂缝、空鼓、掉皮等现象,有无渗水,有无发展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③洞外观察重点在洞口段和洞身浅埋段,包括洞口地表情况、地表沉陷、边仰坡的稳定、地表水渗透的观察。

④在观察过程中如发现地质条件恶化,初期支护发生异常现象,立即通知施工负责人采取应急措施,并派专人进行不间断的观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