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起点逻辑起点是指研究对象(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学说、流派)中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构成研究对象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单位。
[1]逻辑起点是一个理论的起始范畴,往往以起始概念的形式来表现。
它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件:其一、有一个最基本、最简单的质之规定;其二,此逻辑起点是构成该理论的研究对象之基本单位;其三、其内涵贯穿于理论发展全过程;其四、其范畴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2]黑格尔关于逻辑起点的规定性:1. 逻辑起点应该是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规定,它“不以任何东西为前提”、“不以任何东西为中介”。
理论体系的概念推演过程,就是不断地丰富开端的规定性的过程。
2. 逻辑起点应该揭示对象的最本质规定,以此作为整个体系赖以建立起来的根据、基础,而科学理论体系的“全部发展都包含在这个萌芽中。
”概念的逻辑推演和展开,就是把蕴涵于开端中的内容充分展示发展起来。
3. 总的来说,逻辑的起点与对象的历史上的最初的东西相符合。
“那在科学上最初的东西,必定会表明在历史上也是最初的东西。
”那么应如何寻找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呢?我认为有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即以历史起点为切入点,寻找学科最初的起点或者萌芽。
相对抽象的逻辑起点而言,寻找历史起点较为容易,既然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是相统一的,那么只要在“最初的东西”中选择一个“最简单、最抽象、最本质”的范畴即可。
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档案学逻辑起点的直接论述并不多见,大部分都是从档案学的起源、产生、发展、构成等角度进行研究的。
根据现有的直接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三种不同的观点,分别是:①中国人民大学的胡鸿杰教授认为文件的归宿是中国档案学的逻辑起点;②天津师范大学的冯湘君、刘新安教授认为,档案"是由文件实体集合与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两种物质构成的"①这一属性是"现代档案学理论"的逻辑起点;③云南大学的郑文和昆明高等师范的关素芳认为,管理是档案学的本原②,是其赖以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导因和基本条件。
笔者认为,以上三种观点中,对档案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得最全面而深刻的,当数胡鸿杰教授的"文件归宿论"。
本文是在分析讨论胡教授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档案学逻辑起点的形成和确定谈谈自己的愚见。
一、对胡教授研究成果的分析讨论(一)关于逻辑起点在《中国档案学的理论与模式》的导论部分,胡教授对逻辑起点的基本含义作了详细的解释说明。
"所谓逻辑起点,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行程中所经历的一个环节" ,"任何一个反映客观对象的完整过程总是由感性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然后又由抽象上升为思维中的具体"(又称为"理性的具体")。
根据以上表述,我们可以用下图直观地归纳出逻辑起点在认识过程中的相对位置:图1其后,书中分别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来解释"抽象"和"具体",并着重分析如何在思维的过程中(即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过程)确定逻辑起点。
然而,笔者认为,尽管在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问题上马克思主张从抽象到具体而不是从具体到抽象,尽管逻辑起点"坐落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阶段而不是从具体到抽象的阶段里,当我们在确定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时也不能只谈认识的后阶段而忽略了前阶段(即从具体到抽象这一阶段)。
从图1我们可以发现,认识过程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具体",前者是我们的感官能直接感觉到的,而后者是需要经过思维加工、舍去客观对象的非本质属性以后而得出的思维上的具体。
虽然两者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无可否认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逻辑起点是联接两者的重要纽带。
因此,我们对逻辑起点的研究也决不能只侧重于认识的后阶段,逻辑起点在认识过程中的相对位置也应继续细化和准确化。
在学科产生和发展的问题上,笔者暂且将"感性的具体-〉抽象"这一阶段称为"前学科阶段",指代在专业化、系统化学科产生以前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认识是从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出发的,也就是以具体经验为起点,经过知识的累积、丰富和提炼,"抽象"出最简单、最基本、最抽象的范畴,从而确定出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
因此,前学科阶段的逻辑结构可以表述为"具体经验-(抽象)-逻辑起点"。
而学科产生以后的阶段(简称"学科阶段")则是从上一阶段得出的逻辑起点出发,构建整个学科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反映和揭示人们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和作用规律性认识结果的理论学说"③。
因此,学科阶段的逻辑结构可以表述为:"逻辑起点-(构建)-理论体系"。
由此可见,逻辑起点是学科研究全程的关键支点,它是前学科阶段的终极目标,同时又是学科阶段研究的初始起点,我们可以通过下图来概括以上论述:图2(二)关于档案学的逻辑起点对这个观点的论述,胡教授先将当时学界对档案学起源问题的一般看法作了分析归纳,发现"绝大多数档案学著作是从描述和解释档案开始的"④,加上档案又是本学科毋庸置疑的核心概念,因此它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几乎公认的研究起点。
然而,胡教授认为,档案的形成离不开其前身--文件,所以"任何对档案的认识必须从认识文件开始"⑤;而且,一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也离不开与社会活动的联系,所以谈到档案学就不能抛开文件管理这一社会活动。
如果从管理过程看,立卷归档只是"文件在社会组织中的一次管理'移位'",所以说由此形成的档案"实际上只是文件在特定状态下的'表现形式',档案的一些基本属性不过是对文件属性的一种'继承'"。
因此,"中国档案学是一门以管理的基本方式--文件的归宿为逻辑起点的学科"。
要进一步理解胡教授的观点,必须对以下两点进行分析说明:第一,这里所指的作为档案前身的"文件",并非专指我们日常工作中"机关形成的、带有红字标头和发文字号的公务文书",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文件,用陈兆祦先生的话说,就是我们在各项工作中直接形成的记录了信息的各种固态物体。
在这一概念下,"档案就是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以便查考的文件"。
第二,书中强调在研究事物(特别是社会事物,如档案)和研究学科(特别是社会科学,如档案学)的时候,应该更多地关注其社会现实状况、社会功能等与社会活动有联系的方面。
那么,从对文件社会功能的论述中,可以得出文件是基本的管理方式和管理工具,它能够传递管理信息与沟通社会,并且通过其承载的不同具体内容和传递方式在不同的管理活动中发挥出相应的作用(如指导、监督、宣传等)。
因此,"'文件--档案'不仅仅是一种历史记录,也不仅仅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信息资源,它更是一种非常确切的现实管理因素"。
另外,从档案学本身学科构建的角度看,也离不开管理这一社会活动。
一方面,从档案学的理论重点看,自本学科建立以来理论界都十分关注管理活动的实际;另一方面,从档案学的理论形态看,应用档案学形态(其主要方面是对档案管理程序的系统分析)也占据了十分突出的位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胡教授的这一观点是在以管理为主导的视角下建立起来的,他论述的前提与支撑点都离不开"管理"这个元素。
因此,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并不是像某些学者误解的那样"以档案的前身--文件"⑥为逻辑起点,而是以"管理的基本方式--文件"为逻辑起点。
这里前后两个"文件"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记录信息的载体,而后者是指用载体来记录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信息的一种管理方式。
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所看到的经过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首先,如果用"以管理的基本方式--文件的归宿"来描述档案学的逻辑起点会容易引起分歧,正如之前提到的两种"文件"的概念;其次,既然重点是要突出"管理",为何不直言"管理"呢?当然,"管理"本身并不能构成档案学的逻辑起点,因为这一范畴太大,以至于未能揭示对象的最本质规定。
如果"管理"是档案学的逻辑起点的话,那么与其相邻的学科(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逻辑起点相应地也可以是"管理",这样就会影响到三种学科的独立性问题。
为了更准确地选择档案学的逻辑起点,笔者认为,应该重新关注档案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档案和档案工作所发挥的社会功能。
正如胡教授所说"档案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是靠自身的某种属性来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而这种属性就集中体现在由档案的原始记录性而带来的"历史真实性",真实性才是人们所需要和追求的。
至于档案工作的社会功能(同时也是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就是"记录历史"以及维护历史的真实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档案学的逻辑起点可以用"基于存史的管理"来概括之。
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档案学萌芽以前所出现的诸如"史官"、"起居注"、"石室金匮"、"史记"之类的具体现象,如果用上文提到的观点("逻辑起点是学科研究全程的关键支点,它是前学科阶段的终极目标,同时又是学科阶段研究的初始起点")来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其存在的前提和目的都可以用"基于存史的管理"来概括。
在档案学产生和发展时,"基于存史的管理"又可以是应用档案学体系中各个分支的存在前提和目的,例如,研究怎样更好地管理"历史"的档案管理学,怎样更好的保存"历史"的档案保护技术学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贯穿整个档案学体系的核心理念。
另外,文件的管理方式在档案这一阶段也体现为为了存史的管理。
而且对于一些非自然形成的档案,诸如"口述档案",这些在社会活动结束以后,人们为了填补历史的空缺而不得不"人为地制作"出来的档案,如果用文件的管理方式则难以涵盖之,但基于存史的管理则可以给予这方面的研究一个合理的出发点。
以上只是本人对于档案学逻辑起点问题的浅薄思考,错漏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同学指正体系是若干事物相互联系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