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雪芹简介

曹雪芹简介

红楼梦资料汇编一、曹雪芹介绍曹雪芹(约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因其很喜欢竹林七贤之“阮籍”,故取字中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祖籍辽阳,他的先世原是汉人,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

(就是说他家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

注:包衣就是家奴。

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yóng、父亲曹頫fǔ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

他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皇帝玄烨的乳母,(也即是保姆)。

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侍读(即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极受康熙帝玄烨宠信。

两个女儿入选王妃。

康熙皇帝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

(即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

曹寅病故,其子曹颙、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

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

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曹雪芹自幼及时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锦衣纨绔”“饫yù甘餍肥”的贵族生活,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

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

嗜酒,才气横溢,善谈吐。

雍正即位后,雍正初年,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

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頫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

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

)后又遣回北京(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家道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贫困生活。

补充:曹家败落本质原因:太子之争,曹家当时支持的是八阿哥,但最终即位的是四阿哥雍正。

因而受牵连。

当时苏州也有织造,(曹頫在担任江宁织造之前曾短期地担任过一段时间苏州织造,后才担任江宁织造。

)苏州织造官署是现在的市十中。

担任苏州织造的是李煦。

李旭和曹家交好,苏州织造,江宁织造,李家和曹家其实可以说是当时康熙帝放在民间的两个密探。

向皇帝汇报当时民间社会上的消息。

李家也是八哥党的,因而在后来皇族的争权内斗中也遭受了牵连,后被发配到了黑龙江。

其家人在苏州街上作为官奴被卖,但是一连十天无人敢买。

曹家则隐入了北京胡同,从此败落。

曹家可以这般全身而退也亏了曹家在皇宫里的亲人里应外合以及求情。

不然也不会比李家好到哪里去。

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

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

生活更加穷苦。

“满径蓬蒿”,“举家食粥”。

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书写和修订。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

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终于因贫困无医而逝世。

(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两种说法。

)(他写《红楼梦》,“蓬牖茅椽、绳床瓦灶”,“举家食粥酒常赊” “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现在北京西山有曹雪芹纪念馆。

二、曹雪芹写出《红楼梦》的原因(1)自身经历、思想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

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

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家学渊源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的藏书家。

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

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地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

(书香门第,并且是富贵之家,古时的富贵不同于现在的富贵,是富有而又贵气。

)(补充:曹雪芹是一位诗人。

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

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

郭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

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

”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

曹雪芹的最大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

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关于《红楼梦》(1)论章回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哭成此书”“书未成,芹为泪尽而绝”;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前八十回在曹雪芹去世前十年左右就已经传抄于世。

(八十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鹗所续。

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2)论地位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曹雪芹是个博大精深的奇人。

从红楼梦里展现的出、穿、住、行这些方面可见一斑。

)《红楼梦》是世界名著,清代就有“开谈不讲《红楼梦》,虽读诗书也枉然”之说。

(3)论书名①《石头记》《石头记》是自譬所记石头之事小说开卷就说此书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这块石头本是补天之材,经一僧一道大展幻术,变成了一块美玉。

后来这块美玉一直佩在贾宝玉胸前,随同贾宝玉一起生活。

这美玉(即石头)也有了同样的一番“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经历,这些经历全部刻在石头上面。

因此《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作者的笔始终没有离开美玉(石头)的主人公贾宝玉。

脂砚斋的脂评本还是称此书为《石头记》。

此书名最古朴,最贴切。

(注:脂砚斋是《红楼梦》早期抄本的一个批语作者。

脂砚斋的批语在红学界称为“脂评”或“脂批”,有脂砚斋批语的抄本被称为“脂本”。

但脂砚斋其人是谁,与《红楼梦》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曹雪芹)是什么关系,迄今未形成一致看法。

红学界主要有四种说法:一、作者说,二、史湘云说,三、叔父说,四、堂兄弟说。

但从脂批的内容看来,脂砚斋其人与《红楼梦》的作者及其家族应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有少数研究者认为脂批只是商家炒作所为),脂批中往往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和隐喻进行说明,并为红学的“探佚学”分支提供了最直接、最主要的依据。

脂砚斋并不是唯一给《红楼梦》作评的人,脂批本中除脂砚斋外,还有畸笏叟、杏斋等人,后来在世的流行版本也有梦觉主人等人作评,但其中脂砚斋是最早作评,而且连续数次加评,往往一语中的、入木三分。

通过仔细研究脂批的内容可以发现--脂砚斋和作者关系密切,深知作者著书底里,与作者有共通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并且熟知作者著书过程中采用的多种奇法妙法,经常不厌其烦地引导读者步步深入地发现线索,甚至还参与了《红楼梦》成书的创作过程,了解红楼后事,可谓是最早的红学家。

可这个神秘人物却从来没有被世人知晓,甚至连是男是女也没有争论清楚,不可不谓是红学界一大怪现象。

)脂批中有不少牵涉到全书结构和寓意的特点,除作者外别人是不可能批出的。

例如:开篇讲到青埂峰下顽石时,就有一系列脂批,表明"青埂"实为"情根","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高十二丈应十二钗,方经二十四丈照应副十二钗,三万六千五百块照应周天之数",南京:又名石头城。

另,书中写道“顽石”。

(叛逆、顽固、反抗)②《风月宝鉴》则戒妄动风月之情通过脂砚斋批语我们知道,曹雪芹在少年时代曾经写过一部小说叫《风月宝鉴》,那么很显然现在的《红楼梦》里面,运用了他早期小说里面的一些情节,特别是贾瑞的故事,在那段故事里面,就出现了那样一个东西,叫风月宝鉴。

大家还记得吧,像一个镜子一样的东西,你拿着以后,正面照会怎么样,反面照会怎么样。

这一段故事很显然是从他的旧作《风月宝鉴》里面挑出来,融化到《红楼梦》整体故事里去的。

当然,用《风月宝鉴》这个名字概括《红楼梦》,现在看来是很不恰当的,脂砚斋就解释了,因为当年曹雪芹写《风月宝鉴》的时候,可能还是比较小的时候,他的弟弟叫棠村,给他写过序,这个棠村后来不幸去世了,所以为了纪念棠村,脂砚斋觉得《风月宝鉴》这个名字还可以保留。

而对曹雪芹本人来说,在他自己写成的第一回里面他就强调,说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什么呢?曹雪芹自己一度比较倾心于把这个书的名字定为《金陵十二钗》。

当然最后他的合作者脂砚斋劝他,说这个书还是应该叫做《石头记》,所以脂砚斋后来在甲戌年抄阅再评本书的时候,又恢复了最早的书名叫《石头记》。

③《情僧录》指宝玉有情人做了和尚空空道人——这是书里面作者设想的一个人物,一个有点非现实色彩的人物——读了一遍以后,觉得可以抄下来去流传,就将之易名为《情僧录》,因为书里面八十回以后写到了贾宝玉出家,出家就是当了和尚,和尚就是僧,他又是一个情痴、情种,所以是《情僧录》。

此书大旨谈情,但这个情又不仅限于男女之情。

欧阳修: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风月:1.自然2。

男女之事)《世说新语》: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情在我们凡夫俗子之中。

)④《金玉缘》记金锁与宝玉相配的姻缘⑤《金陵十二钗》则明指书中十二女主角的故事。

十二个重要女子的地位云云,太女性化,且失了宝玉的影子。

故而不取。

但据说曹雪芹比较倾心于次名。

⑥《红楼梦》至于《红楼梦》,本是太虚幻境中警幻所演之曲名,古代的“红楼”是指富豪权贵人家妇女所居的华丽楼宇,如白居易《秦中吟·议婚》中就有“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之句;“梦”则是“本书主旨”之所在,在提纲挈领的《红楼梦引子》中,作者就明确指出要演出“悲金悼玉”之“梦”,所以梦觉主人序中说:“红楼富女,诗证香山,悟幻庄周,梦归蝴蝶。

”以为此名总其全部,最为切中题旨。

其他书名都没有《红楼梦》更符合原书旨意。

原书的“凡例”说,“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

意思是说,整部小说写的就是红楼一梦。

“红楼”和“朱门”一样,是古代王侯贵族住宅的代称。

不言而喻,“红楼梦”就是说红楼贵族的显赫无非南柯一梦。

红在古代代表“女儿”,即女性;楼是深闺大宅;红楼是指住在深闺大宅中的女性,多指官宦人家的小姐。

有一段脂批曰:“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便是红楼掩面人’是也。

作者好苦心思。

”(甲戌本的《红楼梦》旨义,也叫凡例。

摘录如下:《红楼梦》旨义:是书题名极[多],一曰《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

此三名皆书中曾已点睛矣。

如宝玉作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