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搭石|人教(部编版)
《搭石》
教学目标:
1、紧扣中心句,想象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边读边想象画面,丰富文本中德空白点。
体会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
2.理解“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 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跟随刘璋爷爷去欣赏他美丽的家乡,一起去走走他家乡的搭石。
2师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回顾内容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谁来说说什么是搭石?搭石给家乡的人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生:——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什么是搭石?
生:搭石就是横放在小溪里供人们过往用的石头。
师:是的,横放在小溪里供人们过往用的石头就叫搭石。
那这样的搭石给家乡的人们带来了哪些方便呢?
生1:人们出工收工就不用脱鞋挽裤了.
生2:人们可以直接踩着搭石过往小溪了。
生3:……..
师:是啊!搭石不仅为家乡的人们带来了方便,而且在刘璋爷爷眼里,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为什么会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呢?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1、出示要求:(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4自然段,边读边用波浪线画出描写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句子,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清楚要求后,请同学们静静默读,画出相关的句子。
生:静默圈画
四、深入品味,体会搭石
(一)、交流句子,谈感受
1、上了点年岁的老人整搭石
师:看来同学们都找到了相关的句子,大胆举起你的小手和大家交流交流吧。
生:(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出示相关句子)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读到这儿你想说什么呢?
生1:我想说老人搭石的时候特别认真细致,我感受到了他一心为别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生2:我感受到了……..
师:老人可能要急着去……可他还是……..(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认真体会老人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师:是啊!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和摆搭石时认真细致的身影,不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吗?请同学们夸夸这些善良可亲可敬的老人吧!
(齐读句子,感悟心灵美)
2、一行人走搭石
师:你还从哪里找到了美丽的风景?
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出示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
师:你又从哪里体会到了美?
生:………
师:你是怎么理解协调有序的?
生:………
师:那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呢?
生: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跟上去
(指导朗读。
体会协调有序。
)
师: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一起去走走搭石吧!(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优美的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
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体会得真好。
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师:预习的时候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词语的
生:……..
师: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想一想。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生:…….
师:听了你们的描述,老师仿佛也看到了人们迈着轻盈的步伐,从搭石上轻快的走过,粼粼的波光映衬着人们的倒影,别提有多美了。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体会这美丽的画面吧!(师配乐诵读)
生:闭目静听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告诉老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了溪底的沙石
生2:我听到了人们有节奏的走搭石的声音
生::………..
师:嗯!你们看到听到的可真多。
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美丽的风景?
生1:……..
生2:……
师:读的真好!
师:搭石上,人们不抢路,不突然止步,才能做到如此的协调有序,才能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自由朗读,体会音乐美、画面美)
3、面对面过搭石、背老人过搭石。
师: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生:如果………
出示句子: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师:从这句话中你又感受到了怎样的美?
生1:我感受到了和谐美
生2:我觉得家乡的人们懂得互相谦让
师:真了不起,你们读懂了文字里蕴含着的美。
请我们的女同学来把这蕴含在文字里的美读出来吧!
师:两个人走搭石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美,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假如………..
出示句子: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伏”是什么意思?
生:是弯腰的意思
师:谁上来做个弯腰的动作?学生通过动作理解伏字
师:句中还有一个词语
生:理所当然
师:这个词语又怎么理解
生1:道理上是这样的
生2: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师:文中年轻人把什么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生:背老人过小溪
师:年轻人背老人过小溪,需要老人千恩万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说到这,老师在想,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曾经——
生:也伏下身子背过老人走搭石
师:那等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
生:也有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过搭石
师:透过一个“伏”字和一代又一代的“理所当然”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乡村人们尊老敬老的美好心灵
师:谁来把这个温馨感人的画面读一读。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美)
师:读到这说说生活中哪些事情是我们理所应当做的?
生1: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生2:主动弯腰捡起地上的垃圾
生3:…….
师:希望同学们多做一些理所当然的事情。
一个理所当然让我们体会到了乡村人们的美好心灵和可贵品质,而搭石上这背负着老人的身影正是乡村又一道美丽的风景。
(二)、教师小结
是啊,在这平凡的搭石上,我们看到了默默奉献调整搭石的老人,看到了背负老人过小溪的年轻人,看到了相亲相爱勤劳善良的村民们,这一幅幅动人的画面,难怪刘璋爷爷要说——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赞美搭石,体会奉献精神
师:这小小的山村,体现出生活中这么多的美,这美撞击着作者的心灵,让他发出由衷的感叹,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生: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情们美好的情感。
师:任人走,任人踏,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
师:这美好的情感又是什么?
生:…….
师: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写照……)
五、拓展
这一排排一块块普普通通的搭石,在刘璋爷爷的眼里是那样的美,那样的不平凡,刘璋爷爷在平凡的事物里看到了不平凡的美,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生:走搭石,这是乡亲们每天生活中极为平凡的小事,可在作者笔下,平凡之中却显现出不平凡的美。
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人。
师:有一句话说:“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能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哪些平凡的事物是美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出课堂,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
板书设计:搭石
景美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