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孔府孔庙孔林的综述
赵星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摘要:
本文多方收集资料,探索曲阜孔府孔庙孔林的历史发展历程,介绍其空间分布,并试图讨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对策。
关键词:
曲阜三孔,发展史,对策
引言
曲阜,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东方圣城”。
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
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
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于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基本了解情况后,我们来梳理曲阜三孔的发展历程,并试图讨论其价值。
一、曲阜孔府孔庙孔林的发展史
1.孔府
汉高祖刘邦以太牢之礼祭孔子墓并封孔子九世孙世为奉祀君,代表国家祭祀孔子。
平帝时,封孔子后裔为褒侯,之后的千年时间里封号屡变。
宋代时,孔子后裔被封为衍圣公。
明洪武十年,太祖朱元璋诏令衍圣公设置官司署,特命再阙里故宅以东重建府邸,也就是孔府的前身。
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孔府得以再次拓广。
清代以后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多次较大规模的重修。
孔府经过多次扩建重修成为前堂后寝,衙室合一的庞大建筑群。
2. 孔庙
孔庙始于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
弟子们将其生前“故所居堂”立为庙,“岁时奉祀”。
当时只有“庙屋三间”,内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车、书”。
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桓帝令修孔庙,并派孔和为守庙官,“立碑于庙”。
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文帝曹丕又下诏在鲁郡“修起旧庙”,但当时孔庙的规模并不甚大。
东魏兴和元年(公元539年)修缮孔庙,“雕塑圣容,旁立十子”,为孔庙有塑像之始。
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扩大旧制....凡增广殿堂廊庑316间”。
明孝宗弘十二年(公元1499年)当时孔庙遭雷击,大成殿等主要建筑120余楹“化为灰烬”。
皇帝朱右樘急忙下令重修,历时5年,耗银15.2万两。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当时孔庙又毁于雷火世宗胤真除亲到太庙祭孔外,又“发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监修,凡殿庑制度规模,以至祭器仪物,皆令绘图呈览,亲为指授”。
历史上,孔庙先后共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终于形成了目前这样的
宏大规模。
现在的孔庙的规模是明、清两代完成的。
建筑仿皇宫之制,共分九进庭院,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左右作对称排列。
3.孔林
孔子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鲁城北泗上。
其后代从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
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
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
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鲁相韩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一间,在东南又造斋宿一间,以吴初等若干户供孔墓洒扫,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顷”。
南北朝高齐时,才植树600株。
宋代宣和年间,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
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孔思凯主修了林墙,构筑了林门。
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将孔林扩为3000亩的规模。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银25300两重修了各种门坊,并派专官守卫。
据统计,自汉以来,历代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增植树株5次,扩充林地3次,使得整个孔林比曲阜城要大得多。
二、曲阜三孔的布局
孔府占地240多亩,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463间,分为中、东、西三路。
东路为家庙,西路为学院,中路为主体建筑。
中路以内宅为界,前为官衙,设三堂六厅(大堂、二堂、三堂,管勾厅、百户厅、知印厅、掌书厅、典籍厅、司乐厅);后为内宅,设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后五间。
最后是孔府的花园,是历代衍圣公及其家属游赏之所。
大堂是衍圣公的公堂,内有八宝暖阁、虎皮大圈椅、红漆公案、公案上有公府大印、令旗令箭、惊堂木、文房四宝等。
两侧是仪仗,气象森严可畏。
七十二代衍圣公孔令贻的住宅和房内陈设保存完整。
府内所藏历史文物十分丰富。
其中最著者为“商周十器”,亦称“十供”,原为宫廷所藏青铜礼器,清高宗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墒赐孔府。
大成殿是孔庙的正殿,也是孔庙的核心。
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共有五间。
宋天禧五年(公元102年)大修时,移今址并扩为七间。
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重建,九脊重檐,黄瓦覆顶,雕梁画栋,八斗藻井饰以金龙和玺彩图,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书“大成殿”三个贴金大字。
殿高24.8米,长45.69米,宽24.85米,座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为全庙最高建筑,也是中国三大古殿之一。
杏坛位于大成殿前甬道正中,传为孔子讲学之处,坛旁有一株古桧,称“先师手植桧”。
杏坛周围朱栏,四面歇山,十字结脊,二层黄瓦飞檐,双重半拱。
亭内细雕藻井,彩绘金色盘龙,其中还有清乾隆“杏坛赞”御碑。
亭前的石香炉,高约1米,形制古朴,为金代遗物。
三、曲阜三孔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对策
中国的“申报世界遗产热”始于上个世纪末。
从此以后,各地竞相“申遗”,形成了一股热潮。
将世界文化遗产进行适度开发,发展成为旅游景点,让游人在欣赏世界遗产的同时也懂得了保护的重要性,特别是很多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让外国人从中更了解中国。
文化遗产能够给当地经济带来好处,通过旅游获得的资金可以用来修整保护这些世界遗产,使保护和开发形成良性循环。
这样的世界遗产的旅游开发,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在“申遗”
成功之后,在世界遗产带来巨大经济利益面前,许多人往往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世界遗产的开发而不是保护上,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忽视了世界遗产保护的长远利益。
山东曲阜孔府孔庙孔林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随着文物管理体制的变动,“三孔”等文物景点被划归旅游公司经营管理。
2000年11月22日下午,孔子国际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职员庞某私自驾驶货车到孔庙拉引火柴时,将一座元代“御赐尚飨奠之记”碑撞成六大块和若干碎块,以至无法复原。
该碑是孔庙内重要的元代记事碑,属国家珍贵文物。
后来,该公司在“三孔”内进行大规模卫生清扫,因为清洗和擦拭过度,一些古建筑大面积彩绘已经模糊不清;古建筑均有不同程度的油漆彩绘脱落现象,其中孔庙最为严重。
孔府内重光门“恩赐重光”匾的金箔全部脱落,前后堂楼走廊天花部分露出原木底。
大面积建筑木架木质内渗水,造成漆层拱起。
水冲洗的石碑,一旦碑刻的石隔内渗水,结冰后,石碑将会裂缝断开。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开发超过了保护,将重要文物古迹交给营利性旅游公司管理,就是最好的证明。
对于世界遗产来说,保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是首位的!一切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都必须服从遗产的保护和保存。
无论是开发者还是管理者,对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本着对后代负责的精神,采取慎重态度。
开展世界遗产资源的普及宣传教育,通过教育让更多的旅游者全面了解世界遗产的珍贵价值,了解遗产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主动承担起保护责任与义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地保护世界遗产、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从管理体制上理顺关系,越早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越有利于我们的遗产保护工作。
在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中,法律手段是最行之有效的,也是最重要的。
为了加强对世界遗产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当务之急是要吸取国外经验,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遗产保护法,将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认为:正本清源,将世界遗产“回归”到本位上,进行有效规划和适度开发才能获得双赢。
首先要从地理学、考古学、建筑学、人类学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进行宣传和保护,确定其价值;其次是利用世界遗产进行科学、考古、艺术研究;再次是卖门票、“以景养景”。
另外,还要分区保护利用。
结语
斗转星移,曲阜孔府孔庙孔林已经在纷争与安宁的交替中走过了几千个春夏秋冬。
我们看到了她的可喜发展,但也不能忽视她的苦难遭遇。
这要求曲阜三孔的管理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国家等上级机构应从组织机构、法律制度等层面明确权责,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旅游局应适当调节旅游人数以更好的保护曲阜三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