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冷链物流发展SWOT分析及其对策建议摘要:本文从冷链物流的内涵与特点出发,通过SWOT战略分析方法来揭示在发展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从而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冷链物流;SWOT;对策建议对健康和安全的关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话题,并且对消费者购买决策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但是在我国食品冷链系统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我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目前大约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对人民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威胁。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生产国和消费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在当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和紧迫,进行食品生产和流通的安全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1冷链物流的理论综述冷链物流(coldchain)是指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最终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将易腐、生鲜食品始终保持在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最佳物流手段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种物流体系。
冷链由冷链加工,冷冻贮藏,冷链运输和冷链销售四个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2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2.1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优势(Strength)2.1.1政府积极推动及政策支持2006年10月26日,《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建立现代食品物流体系;2007年8月,作为国内第一个食品冷链物流的地方标准,上海市《食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地方标准通过评审,并于当年10月1日正式实施;2009年2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戴定一宣布,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冷冻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存储标准》和《冷藏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存储标准》即将在下半年发布,国内冷链物流标准的建设也开始步入正轨。
2009年3月,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最后一个——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文颁发,为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揭开了序幕。
2.1.2社会政治法律环境及社会公众心理中国是一个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但从整体来看,中国食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存在严重问题,公共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受到普遍关注。
食品冷链体系正是公共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食品质量监控体系的目的是监控和发现问题,而建立食品低温冷冻环境和食品冷链体系是在实际操作中让易腐食品始终保持合理的温度,预防问题发生。
是否通过冷链运输已经成为人们选购食品的标准之一。
2.2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劣势(Weakness)2.2.1冷藏物流基础设施严重落后,运输损耗巨大。
目前国内冷链行业的制冷技术只相当于国外80年代的水平,冷冻冷藏质量监控、环境温度和洁净度控制、卫生管理和包装技术仍与国际标准有较大的差距。
铁路方面,冷藏车只占2%左右,而且绝大多数是陈旧的机械式速冻车皮,规范保温式的保鲜冷藏运输车厢严重缺乏。
我国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在发达国家,美国为1%,英国为2.6%,德国为3%。
目前,我国接近80%~90%左右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是用普通卡车运输,在上面盖上一块帆布。
冷藏运输率约为10%~20%(冷藏运输率是指冷藏运输在运输中所占的比率),而在美国、日本、欧盟,冷藏运输率达到了80%~90%。
由于在运输过程中损耗极高,物流费用占到冷藏食品成本的70%,而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易腐食品的物流成本最高不超过其总成本的50%。
2.2.2低温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严重缺乏。
我国冷链体系各环节、上下游产业缺乏相应的低温物流节点衔接,“断链”现象突出。
首先是大型农贸批发市场虽然承接70%以上鲜活农产品流通,是流通市场的主体,但根本不具备低温物流中心的功能,由此造成无论生产、加工、储藏和运输、销售等其它环节如何严格控制温度,都无法弥补批发市场交易过程中带来的质量损失。
2.2.3第三方物流服务不能到位,发展极其缓慢。
目前绝大多数的冷链物流供应商只能提供冷藏运输服务,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冷链物流服务,和普通的第三方物流相比较,冷链物流除了要考虑服务价格和对分销渠道控制因素以外,生产商更多地是要考虑控制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的质量。
这就使得国内大多数的冷藏食品的生产厂家只能将区域性部分配送和短途冷链运输外包。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我国第三方冷链物流的发展。
现在许多积极进入冷藏食品市场的企业无法在国内销售上得到第三方冷链物流的支持,结果造成了冷藏食品的区域性过剩,大大挫伤了这些生产商的积极性和市场的健康发展。
2.2.4冷链管理和服务人才的缺乏。
现在中国发展冷链最严重的短板就是冷链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
高素质的专业管理者在中国严重缺乏,这意味着中国需要在培训专业人员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为了提高冷链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我们还需要通过培训来不断更新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2.3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ies)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GDP的迅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08年,我国GDP已经达到300670亿元,人均GDP为22698元,比上年增长9%。
2007年和2006年中国经济增速分别10%和11.1%,我国连续三年平均保持10%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
目前,我国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三,占世界经济份额约5%,仅次于美国、日本。
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快速地发展,特别是我国人均GDP的迅速提高,为我国冷藏冷冻食品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据市场权威人士的研究,人均GDP增长与冷冻冷藏食品的消费量成正相关。
这个也不难理解,人们个人财富的增加对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都会产生深远影响,而要想得到安全的冷冻冷藏食品,冷链物流系统的快速发展和完善是必须的。
2.4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威胁(Threat)2008年9月以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业的影响逐步加深。
对于冷链物流的发展冲击尤其之大,主要体现在:一是CPI(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走低,连续5个月负增长,需求急剧减少,居民消费能力下降。
二是冷链相关企业经营困难,效益普遍下滑的压力。
大多数企业利润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亏损,有些地区的部分企业开始退出冷链物流行业。
三是资金短缺,投资不足。
一方面客户延长帐期,企业垫付资金回笼放慢;另一方面部分上游客户破产倒闭或恶意逃债,企业坏账风险加大。
许多物流企业当期经营难以为继,原定投资计划放缓或放弃,被迫放缓冷链物流中心及信息中心投资计划。
3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3.1鼓励与冷链物流相关的制度创新。
政府部门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鼓励和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的建设,扶持、引导冷链物流相关企业引进先进制冷装备,改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促进冷链物流相关企业发展和冷链物流服务推广,并积极倡导社会性的第三方冷链物流的发展。
积极推进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制度的改革,实行投资主体、投资渠道与投资方式多元化的政策,以筹措建设资金和推动物流经营主体多元化与市场化。
尤其是在低温物流园区、低温配送中心的建设中,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如减免土地出让金、银行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实行税抵租等措施,加快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3.2建立冷链物流标准,促进冷链物流的标准化、规范化。
在冷冻冷藏食品的流通管理中,供应链的链条越长,安全体系则越薄弱,越需要流通中信息标准的制定。
冷链物流标准,涵盖了温度纪录与跟踪、温度设备控制、商品验收、温度监控点设定等领域。
对于整个系统,只有有了统一的标准,才能对冷链的质量实施过程性监督和控制,才能实现质量的保障。
我国低温食品冷链各个环节的设备、设施的技术要求与操作极需科学明确的统一规范化,统一标准。
制造业设备性能,有些已有国家、行业标准,但首先要适应和满足低温食品加工、贮藏和流通的各项要求。
3.3大力推进冷链物流技术进步,提高冷链物流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水平。
冷链物流技术是指与食品冷链相关的专业技术的总称,包括冷藏运输技术、低温配送技术、无污染包装技术等,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冷链物流技术中也综合了许多现代信息技术,如温度跟踪和数据采集技术、条形码、RFID、互联网、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卫星定位(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物流信息化技术等。
在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冷链物流技术进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低温物流需求。
我国应推广应用当代国内外先进、实用的冷藏运输技术,尤其要推广是是冷冻、生鲜加工配送的低温物流中心,它是食品冷链技术设备综合性最强的工程,同时也是现代批发与零售流通阶段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3.4加强冷链物流相关人才培养。
冷链物流的发展,人才是关键。
从事冷链物流管理的人才需要具备相当高的专业素质,他们要拥有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冷冻冷藏食品特性,制冷技术、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典型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的物流人才培养正处于初级阶段,对冷链方面的人才培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和教育机构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应该加大改革力度,允许各类学校通过对冷链物流人才市场需求的预测,自主设置与冷链物流相关的专业,培养专业的冷链物流管理人才。
并且形成中职、高职、本科等人才梯度。
参考文献:[1]汪子琳.冷链物流面临四大问题.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07):18-20.[2]张连军.浅析我国食品冷藏物流的现状及对策.物流技术,2006(01):102-104.[3]谢锋,李保国.我国食品冷藏链的发展与对策[J].制冷技术,2006(01):44-46.[4]方昕.中国食品冷链现状与思考[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6(01):55-59.[5]舒辉.加速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整合模式[J].中国流通经济,2005(08):14-17.[6]CA.T.Kearney consortium.China cold chain is heating up[R],2005(02):13-16.[7]丁俊发.构建现代流通体系面临的形势和任务[J].中国流通经济,2007(0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