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2008-07-19 19:32:46| 分类:学习教育资料|字号大中小订阅
所谓侵犯就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可以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侵犯必须同时具有以下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是侵犯:
侵犯是有意图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去伤害他人,那这个人的行为就是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侵犯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分为反社会侵犯行为和亲社会侵犯行为,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凡是具有上述侵犯行为三个特点,并且违反了社会准则的行为都属于反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采取的侵犯行为.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称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例如自卫行为
一,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
侵犯行为的理论可分为本能论,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本能论的代表这之一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暴力,凶残等各种侵犯行为结为个体内部天生的侵犯能量向外宣泄的结果.
习性学认为侵犯行为是动物的基本本能,洛伦茨是习性学的代表人物.他也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
动机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挫折引起侵犯.但挫折并不总
素制约的.
唤醒状态的减弱将减低侵犯行为的发生.情绪的减弱既可以通过侵犯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非侵犯的方式.在后一种减弱方式中,认知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接触或观察侵犯行为将增加侵犯倾向.
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许多因素影响人们的侵犯行为,其中有些因素与个人特点有关,有些因素与情境特点有关.
影响侵犯行为各因素的两个综合性模型,包括瑞文/鲁宾的模型和沃森的模型。
它们把挫折和环境影响作为侵犯的原因,它们都把个人变量作为侵犯行为的中介作用,它们都强调了周围人对个人侵犯行为的作用等等。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可以分为挫折挑动,侵犯线索的引发,个人特点及当时的情境等。
挫折挑动包括:身体遭受疼痛刺激以及语言的辱骂,气温暂时性变化影响人们的行为,如热刺激;受他人侵犯;拥挤;
侵犯线索的引发。
柏格威茨指出人们受到挫折之后,心理上产生了一种侵犯行为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是无方向的,未分化的情绪唤起状态,这种情绪唤起状态是凭藉环境刺激所提供的线索才能找到方向,从而导致侵犯行为。
研究表明,第三者的挑动,身边的武器以及他人的侵犯行为均可作为线索而引起侵犯。
酒精往往是暴力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个人因素。
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进行身体攻击;个人的认知水平,也是影响侵犯行为的一个因素。
当人们认识到侵犯行为将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消极后果时,则其侵犯行为可能被控制。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人们的侵犯行为也会加强,例如,当人们感到自己混在群体中,不为人知时,往往会放松自己的行为,易于发生侵犯行为。
暴力电视会影响儿童的行为,情绪,认知等各个方面。
三,侵犯行为的控制
社会控制侵犯行为有以下几种措施:
通过分配公平减少挫折感
惩罚侵犯行为是抑制侵犯行为的重要手段。
社会生活中惩罚是必要的。
惩罚的有效性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般来说,惩罚要相对地重些,使侵犯者感到痛苦与压力,以便吸取教训,同时达到杀一儆百的目地,惩罚要及时,即发现侵犯行为之后尽早予以惩罚,进行及时的负强化,使惩罚为其侵犯行为留下深刻的印象;惩罚必须具有针对性,惩罚量的大小与其严重程度要相称。
父母对子女的惩罚要有效,首先要具备的一个前提,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要有较好的感情,即父母是爱子女的,关心子女的,而子女对父母是尊重的,依赖的,父母惩罚自己是恨铁不成钢。
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之下,父母的惩罚才是有效的。
其次,父母惩罚子女是理智的,决不能随心所欲。
另外,父母本身也要作出榜样,不是侵犯的典范。
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对转变人们的态度是有效的,对与防止侵犯行
为的说服教育必须及早进行,如果能长期进行,从小进行,必能有良好的效果,等到发生了侵犯时,再来就事论事地讲道理,进行教育,只能暂时起一点作用。
说服教育时,提供受害者痛苦的线索,受害者的痛苦迹象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心,把自己置身于受害者的地位,设身处地体会受害者的痛苦,从而抑制侵犯行为。
如果说服教育的对象是已经作出伤害他人行为的人,则必须激发侵犯者的内疚感,说服教育强调用意志来克服自己的侵犯性冲动,即自我控制,侵犯行为来自侵犯性冲动,侵犯冲动强烈的人,其自我控制的能力很差。
说服教育时,允许恰当的宣泄。
控制暴力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