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1、什么是人际沟通?什么是无意沟通和个人内沟通?人际沟通一般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的形式。
大多数情况下,沟通都是有一定目的的。
此为有意沟通。
但是,有时人们事实上在与别人进行着信息交流,而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沟通的发生。
这种情况下,沟通是无意沟通。
2、什么是“犯错误效应”?其基本内容是什么?即白璧微瑕要比洁白无瑕的人更令人喜爱。
小小的错误会使有才能的人吸引力更增加一层。
后来心理学家称这一现象为“犯错误效应”。
犯错误效应直接受性别角色与自尊心的影响。
在性别方面,男性更喜爱犯了错误的才能出众的男性。
而女性则更喜欢能力出众而没有错误的人,对男女对象都是如此。
在自尊心方面,中等水平自尊心的男性,更喜欢能力出众而有错误的人,而低自尊的男性则更偏爱没有错误的能力出众者。
这种现象意味着,人们对喜爱对象的选择,会受到他自我价值保护心理的影响。
中等自尊心的被试,自觉与才能出众者相去不远,而才能出众者有错误,会使双方的距离缩短。
而对于低自尊者,能力出众者已是高高在上,反而是双方的距离更大一些,可以减少社会比较的压力。
3、什么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怎样解释这种效应的原因?对爱情展开科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发现,就是确认了如果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的双方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心理学家德瑞斯考尔等人借名莎士比亚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称这种现象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按照认知不协调理论,如果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
而当选择是强迫的时候,人们会降低对所选择对象的好感。
因此,当强迫人们作出没偶中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对象的喜欢。
因此,当外在压力要求人们放弃自己选择的恋人时,由于心理抗拒的作用,人们反而更转向自己自由选择的恋人,并增加对于恋人的喜欢程度。
4、怎样理解人际交往的三个原则?(一)交互原则1、人际交往的交互现象日常生活中,人们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希望别人能够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
由于这种寻求自我价值确立和情绪安全感的倾向,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往往更注意自己的自我表现,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处处期待别人首先接纳自己、喜欢自己。
2、人机交互性的原则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根据这种适当性、合理性使自己的行为及与别人的关系得到解释。
(二)功利原则人际关系的交互原则所强调的,是人际交往行为倾向的相互对应。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时候都不只需要倾向的相互一致还需要保持交换的对等。
人是理性的动物,要求自己的一切行动都有符合心理逻辑的充足理由,。
根据心理学家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只有当一种关系对人们来说是值得的,人们的交往行为才会出现,人际关系才可能建立和维持。
按照人际关系的功力原则,人们在同别人交往时必须时时注意关系的保护。
无论怎样的亲密的关系,我们都不能一味地只利用而不“投资”。
否则,原来的亲密的、值得的关系,也会转化为不值得、疏远的关系,使人们面临人际关系的困难。
(三)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所谓自我价值,是指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判。
而自我价值保护,则是指人为了保护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
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个人,其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从知觉信息的选择到内部的信息加工,从对行为的解释到人际交往,都具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从事研究发现和李军分析都可以看到,在人际交往中,只有避免人们自我价值保护防卫、支持别人的自我价值,别人将选择拒绝、否定的方式作为回报。
第六章侵犯与亲社会行为1、费洛伊德如何解释的侵犯行为?他认为应当如何控制侵犯行为?费洛伊德早期认为,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性本能与自我保存本能。
性本能是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是人的行为遵循快乐原则;而自我保存本能或自我本能则使人有适应现实环境、趋利避害的变通性。
侵犯性是性本能的一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费洛伊德将他原来提出的两大基本本能,修正为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
此时他提出了与性本能(生的本能)相对立的侵犯本能(死的本能),认为侵犯本能的目的在于破坏。
按照费洛伊德的观点,死的本能本来是一种对内的自我破坏倾向。
但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是对立。
人只要活着,死的本能的表现就会受到生的欲望的妨碍,从而使对内的破坏力量转向了外部,以侵犯的形式表现出来。
费洛伊德认为,侵犯时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侵犯冲动。
如果以社会许可的方式表现,则侵犯冲动作为一种心理能量,都必须得到表现,不然就会导致精神病。
因此,社会许可的替代性宣泄方式,如体育、技击、做警官等,都是很好的侵犯冲动的释放途径。
2、社会学习观点如何解释揭示侵犯行为?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赞同学习是侵犯的主要决定因素,侵犯是习得的,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过程予以消除。
班杜拉通过实验研究,证明通过观察榜样的类同行为,儿童就可以学习到侵犯。
班杜拉等人进行的实验研究表明,行为可以习得,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过程改变或消除。
通过观看侵犯情节的电视片,儿童可以学习到侵犯行为。
但是如果儿童同时还看到侵犯行为的不同后果,则在有关情境中表现的侵犯行为有明显差异。
3、什么事宣泄?宣泄对于侵犯行为的降低作用应如何解释?宣泄的基本假设是,侵犯性的精神能量是一个常数,一切实际的琴侵犯行动或在想象中实施的侵犯行为,都可以是侵犯性的精神能量得到释放,从而减少侵犯性冲动,达到减少侵犯行为的目的。
随着挫折侵犯理论广为人们所接受,人们开始将这一种理论同宣泄方法联系起来,认为人们一旦被挫折的情景惹怒,愤怒的情绪状态就会作为一种有侵犯危险的心理准备而存在,被激起的愤怒情绪必须得到宣泄,才可以有效地降低人们的侵犯性。
宣泄对于减少侵犯的作用,得到了大量事实证据的支持。
心理学家霍坎逊1961年的研究发现,受到假被试(试验助手)侮辱的被试被激怒后血压升心跳加快、生理紧张度增加,处于一种高唤起水平的攻击准备状态。
此后,试验安排一部分被试有机会电击侮辱他们的假被试。
另一部分作为控制组则没有这样的机会。
过后的生理测量表明,实际实行了攻击行为后的实验组被试血压回升、心跳恢复正常、生理紧张性下降,表明高唤起水平的攻击准备状态已经消失。
而没有实施攻击的控制组被试,攻击准备状态则依然存在。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想象的攻击行为和观察他人攻击也具有宣泄的作用。
有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费希巴赫1955年研究发现,让被激怒的被试在主题统觉测验上做想象的攻击行为,可以有效降低被试的侵犯性。
没有作想象攻击的被试其侵犯性依然较高。
杜博等人1927年进行的一项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被激怒的被试,自己先实施攻击产生了宣泄作用,减少了后继的攻击冲动;而目睹别人实施攻击也有代偿性的宣泄作用,而是学习和强化作用,因而再次实施攻击时攻击冲动反而高于控制组。
因此,必须强调,宣泄好是针对已经产生了对一定对象的侵犯准备而言的。
对于未产生愤怒攻击准备的人,实际的经验侵犯行为,或想象、目睹别人实施侵犯行为反而会增加侵犯的危险性。
这证明宣泄方法不能滥用,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4、什么是去个性化?怎样解释去个性化行为的影响?去个性化的概念最初是由费斯廷格等人与1952年最先提出的。
所谓去个性化,指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个人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从而做出通常不会做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最初匿名的方法,使群体成员感觉不到自己与其他人的区别,成功的造成了人们的去个性化状态。
在群体中,一旦去个性化状态出现,个人的行为会较少受自己的个性支配,而倾向于跟随整个群体的状态。
群体的规模越大,气氛越强烈,越易于引发人的去个性化状态。
5、什么是亲社会行为?社会交换论怎样解释人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不一定以人为直接对象。
例如,雪天扫雪,虽然行为对象是物体,但后果是直接使个人、群体或社会受益,因而仍然是亲社会行为。
社会交换论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一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奖励,同时又尽可能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
他们认为,人们在作出亲社会行为之前,往往要先对自己、对别人及对社会背景做出估价考虑助人行为是否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或减少自己的痛苦。
不过,社会交换论者同其他简单强调外在奖励作用的强化论者不同,他们认为,不仅外在的奖励可以有积极强化作用,个人自己内在的自我奖励,也可有同样的效应。
按照福啊等人的观点,即便是最具有利他主义特征的行为,如捐赠、资助路边乞讨者,也都具有社会交换的色彩。
个人在一手拿出钱财的同时,另一手也拿进了自我尊重和赞誉,或者,人们是通过助人行为来减少自己的焦虑。
6、什么是“旁观者效应”?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效应?在确定责任承担阶段,有明显的旁观者效应存在,及其他旁观者的存在,会降低个人提供帮助或实施干预的可能性。
实际上,确定设法帮助后,个人还需评价自己是否有能力帮助、用什么方式帮助。
只有在人们确认自己有能力帮助,并且可以在现场找到合适的帮助方式,个人才会有对时间的直接干预。
如果无力助人,或现场无法实现帮助,人们则可以用呼吁其他帮助途径的方式,对事件进行间接干预。
显然,仅仅从直接敢于的立场来考察助人行为是不够的。
间接的干预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其中蕴含的利他主义意义,却是共同的。
7、助人决策通常经过几个什么样的步骤?根据拉特纳与达利的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助人行为,不是一个简单的全无的过程,而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多步骤的决策序列。
助人决策的第一步,是首先注意到事件的发生。
助人决策的第二步,是如何解释周围的特殊事件,是否把事件当成应急事件。
助人决策的第三步,是确定自己是否有干预应急事件的责任。
8、社会作用力理论的三条基本原理是什么?根据拉特纳发表的社会作用力理论,个人在群体构成的社会情境中所受到的社会作用力基本法则有以下三点:(一)社会作用力成绩法则个体所受到的社会作用力,是影响源数量、影响源影响力的强度及影响源发生影响的直接三个变量的积性函数。
影响源的数量越多(如群体规模较大)、各个影向源的影响力越大(如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影响作用越直接(如影向源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直接发挥作用),个体所受到的作用力也越大。
(二)社会作用力心理社会法则时间的因素是影响社会作用力的重要因素。
同样的影向源,在不同时间里出现,对人们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力是不同的。
影向源数目的增加,虽会使整个社会里产生的作用力增加但与原有影向源所发挥的作用力相比较,后增加的影向源所产生的作用力是递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