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需要与动机概述

需要与动机概述

(需要与动机)需要是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内在源泉。

需要的特征有: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独特性。

根据需要的产生和起源,需要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而社会需要是人所特有的高级需要。

根据需要的对象,需要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生理需要(人的最基本、最原始,也是最强有力的需要,是其他一切需要产生的基础)、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莫瑞的需要理论:需要可以分为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和次要需要(心理需要)。

奥德费的ERG理论:把需要分为三个层次,即生存需要(Existence)、关系需要(Relatedness)和成长需要(Growth)。

勒温的需要理论:环境中的事物对人所具有的价值叫做效价,能满足需要或有吸引力的对象具有正效价;用数字上的矢量来表示对象吸引力的方向和强度。

麦克兰德的需要理论:在人的生理需要满足后就会出现三种心理需要,即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交往需要。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条件成为诱因,它是引起动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凡是个体因趋向或接受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成为正诱因;凡是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成为负诱因。

动机具有的动能有: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说明了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根据动机的性
质,可以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是与人的生理需要有关的初级的、原发性动机,也称为驱力,其中饥饿动机和干渴动机是研究得最多的两种主要的生理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是和人的心理、社会需要有关的后天获得的动机。

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可以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近景性动机和具体活动本身相联系,持续作用的时间比较短,如:为了应付老师第二天课堂的提问而复习。

远景性动机常常与活动的社会意义相联系,持续作用的时间比较长,如:学习是为了将来参加祖国建设。

按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可以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

按动机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当兴趣不是指向认识的对象而是某种活动时,这种动机叫爱好。

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由认识事物本身的需要所引起的,如对看电影、看小说的兴趣。

间接兴趣是由认识事物的目的和结果所引起的,如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奖励而努力学习。

兴趣还可以分为个体兴趣和情景兴趣。

个体兴趣是指个体长期指向一定的客体,活动和知识领域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兴趣。

情景兴趣是指由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突然激发的兴趣。

兴趣的品质包括兴趣的广度(兴趣范围的大小)、兴趣的中心(对某个特定领域的事物形成更浓厚、更强烈的兴趣)、兴趣的稳定性、兴趣的效能(指兴趣能积极推动人的活动,提高活动的效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