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整体设计
思维导图:
本章主要知识点概述:
一.物质的构成
1.自然界的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
、 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
2.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分 子 原 子 离 子 区 别
化学变
化中是
否可分
在化学变化中 分,变化前后种类和数目可能发生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 分,变化前后种类和数目不发生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单原子离子一般不可分, 但原子团构成的离子可能分割成其它离子、原子或分子。
构 成
分子由同种 或不同种 构成。
且纯净物中仅含有一种分子。
一般由 、 和核外电子三种微粒构成。
由原子得失电子形成,原子得电子带 电荷成为 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带 电荷,成为 离子。
所显电
性情况
电性 电性 阴离子:带 电荷 阳离子:带 电荷 表 示
方 法 用 (分子式)表示 用 或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分别以阴、阳离子符号或离子结构示 意图表示。
联 系 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 在化学反应中原分子破裂 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
分子 原子 离子 在化学反应中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 表达方法 均为微观粒子,既可讲个数,又可论种类。
基本属性 体积 ,质量 ,都是在不断 的,微粒之间有 。
同种微粒 相同,不同种微粒 不同。
二.元素:
1.概念:
2.与原子的区别:
3.元素的分布(推断题):地壳中各元素含量多少:氧、硅、铝、铁、(钙、钠)
空气中含量:氮、氧
生物细胞中:氧、碳、氢、氮
海水中:氧、氢、氯、钠
4.元素符号的书写: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 、O 、S 、C 、P 等。
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
Ca 、Na 、Mg 、Zn 等。
5.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⑴表示一种元素;⑵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三.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单 质 分子
元 素 物 质
化合物 离子
四、物质分类
五、原子的结构 ①决定 种类。
质子 ②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 电荷。
原子核
原 中子 电荷。
① 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 电荷
子 ②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的性质
原子中:核电荷数 = 数 = 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
宏观组成 微观构成 元素
1.元素是具有相同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不同。
3.纯净物与混合物是以 来区分的。
化合物和单质是以组成纯净物的 来区分的。
4.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 (是,否)发生改变。
+2 子数。
阳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六、物质的组成的表示:
1.化合价
a 、写法及意义:
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表示为 氯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表示为 b 、几种数字的含义 Ca 2表示
2 Fe 2+:前方2表示 , 右上方2
2H 2O 前方2表示 , 右下方2表示 c 、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
d 、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单质分子中元素化合价为
2.化学式
(1)写法:
a 单质:金属、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通常用 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而氧气、氢气、氮气、氯气等非金属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分别表示为 。
b 化合物:正价在前,负价在后(NH 3,CH 4除外)
(2)意义:如化学式H 2O 的意义:4点
3.计算:
a 、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b 、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c 、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本章内容的主要教学认知目标:
1.认知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小、动、隙。
(2)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决定微粒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
(4)了结相对原子质量的来源,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5)理解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并且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会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6)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以及化学式中数字的含义;
(7)熟记常见的元素的常见化合价,能依据物质组成、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8)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锻炼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形成,分子的性质,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离子的形成,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化合价的概念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含义、计算等。
本章教学课时分配: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4课时
第一课时:微粒的性质;第二课时:分子和原子
第三课时: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第四课时:离子,本节小结;
3.2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2课时
3.3 物质的组成 6课时
第一课时: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化学式的含义和意义、以及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第二课时:化合价;
第三课时:化学式的书写;
第四课时:化学式的计算(主要是简单计算,熟悉计算式的应用);
第五课时:有关混合物的质量计算
第六课时:本节内容简单复习以及练习评讲等
本章总复习课 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