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兰亭集序导学案

兰亭集序导学案

没有比你更聪明的,只有比你更努力的!
《兰亭集序》导学案
命题人:邬宝奎审题人:呼发民
【学习目标】
(1)了解序文的特点。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段落思路,积累文言知识。

【自主学习】1、文学常识
(1)关于序、跋类文体。

见《学习指导》第55页
(2)理解作者产生“信可乐也”的感受的原因。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探究作者的生死关。

【整体感知】课文第一二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

首先介绍了盛会的时间、地点、事件,其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着记叙了到会的人物场面:_________________。

再接着介绍了盛会所在地的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气:
____________,最后记叙了与会者的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点明了集会者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在第一二段的基础上进行议论。

先由社会人事的交往谈起,其语句是____________;指出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爱好不同、性格不同,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但是"情随事迁"的感慨相同,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段,交待诗会所作成集的目的。

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抒发看古人之诗的感受及受到的启示,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交待将诗成集之目的,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句子
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
B、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翻译:
【名句积累】(有关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
3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王勃《滕王阁序》)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前赤壁赋》)
6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8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9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

(《庄子•德充符》)
10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11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鲍照《拟行路难》)
每一次都尽力超越上次的表现,很快你就会超越周遭的人。

“以”用法总结以在文言文中主要用作介词、连词,偶尔也用作副词、代词,与“为”字配合,组成“以为”或“以……为”的格式,可以用作动词。

一、用作介词“以”作介词用时,跟后面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工具、凭借、原因和依据等。

1、表示工具时,相当于“拿”、“用”、“把”。

例如;(1)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拿当代的大事询问我。

2.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事物,相当于“凭”,“按照”、“根据”。

例如:(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
何?(《愚公移山》)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多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

相当于“因”、“因为”、“由于”等。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二、用作连词1.连接两个分句,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

例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2.连接两个动词或词组,表示目的,相当于“来”、“用来”、“以便”等。

例如,(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2)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3.连接两个动词或词组,表示结果,相当于“以致”、“因为”等。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4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行动的方式,相当于“而”,可不译。

例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 5.“以”与“是”组成顺承连词,构成“是以”或“以是”的格式,相当于“因此,,。

例如:(1)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见蔡桓公》) 6.“以”连接“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词,表示方向,时间、处所或范围。

可译作“以”、“往”等。

例如:(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 (2)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陈涉世家》) 三、用作副词“以”用在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极高,相当于“太”、“甚”。

例如: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四、用作代词“以”作近指代词用,相当于“这”、“这么”。

例如: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五、“以”与“为”配合,用作动词1.“以”与“为”结合,构成“以为”,“以……为”的格式,相当于“认为”。

例如:(1)以为妙绝。

(《口技》)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 (3)愚以为宫中之事。

(《出师表》) (4)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2.“以”与“为”结合,构成“以为”、“以……为”的,式,相当于“拿(用、把)……当作……”。

例如:(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 (3)子墨子孵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子墨子解下衣带圈起来算是一座城,拿木片当作(守城的)器械。

参考答案:自主学习2答案
1作者产生“信可乐也”的感受的原因是:一、前来聚会的人多。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二、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

“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三、聚会时的活动雅洁有趣。

“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四、聚会时天气清朗。

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也可以概括为两个原因:一是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一是可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文章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

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

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

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

“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

3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

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

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