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中访友一.阅读第1课第3段,回答问题。
1.本段主要讲了什么?2.解释词语。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4.你从第2句话中体会到什么?答:这句话不仅写出了桥的古老,更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5.第3句话表现了什么?答:表现了老桥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阅读第1课第4段,回答问题。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答:主要写了“我”走进树林,鸟儿和露珠和“我”交流情感,和树融为一体。
3.第1句话表达了什么?答: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4.你从最后一句话感受到什么?答:我感受到这是一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三.阅读第1课第5段,回答问题。
1.用文段中的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答: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2.作者分别拜访了哪些朋友?答:拜访的朋友有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
3.本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阅读第1课第6-8段,回答问题。
1.读完第6段,你会想起哪一句描写景物的诗?答: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仿写第7段第2句。
答:满校园都是树,茂盛的大树像为我撑起的巨伞。
3.第8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的朋友的留恋之情。
3.草虫的村落一.阅读第3课第4-5段,回答问题。
1.第5段主要讲了什么?答:草虫的村落里和睦快乐的生活。
2.解释词语。
熙熙攘攘:形容人很多,非常热闹。
意味深长:意思含蓄深远,耐人寻味。
花色斑斓:色彩艳丽,灿烂夺目。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驻足痴望:停下脚步痴痴地看着。
3.草虫的村落在哪里?答:散布是森林边缘的小丘上。
4.你从第5段中体会到什么?答:我体会到动物之间和睦相处。
二.阅读第3课第6-7段,回答问题。
1.仿写第6段第2句。
答:孩子们轻快地舞动双手,优美的舞姿,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2.解释词语:全神贯注: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行色匆匆:匆忙走路的神态。
3.第6段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读读第7段最后一句,讲讲这其中的力量可能指的是什么?答:可能是一种家庭的责任感,使它奔忙着。
5.你从第7段感受到这是一群怎样的动物?答:我感受到这是一群勤勉的动物。
5.詹天佑一.阅读第5课第2-3段,回答问题。
1.第2、3段分别讲了什么?答:第2段讲了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历史背景。
第3段讲了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种种压力。
2.解释词语:高山深涧:形容山势险要。
悬崖峭壁:形容山势险峻。
3.抄写描写自然环境恶劣的句子。
答;原来……悬崖峭壁。
4.你从第3段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什么?答:我体会到帝国主义者对中国的极度蔑视。
5.你从第3段最后一句话体会到什么?答:我体会到帝国主义者对中国的极度蔑视。
二.阅读第5课第4段,回答问题。
1.用文段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答:第一句。
2.解释词语。
狂风怒号:猛烈的风大声吼叫。
3.你从语言描写的句子中体会到什么?答:我体会到詹天佑那种对工作一丝不苟态度。
4.你从“他亲自……农民”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答:我体会到詹天佑那种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
5.你从最后一句话体会到什么?答:我体会到詹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和为国争光的决心。
三.阅读第5课第5段,回答问题。
1.本段主要讲了什么?答:铁路要经过居庸关和八达岭,不得不开凿隧道。
2.居庸关隧道的开凿方法是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原因是山势高,岩层厚。
八达岭隧道的开凿方法是中部凿井法,原因是长一千一百多米。
3.你从“工地上……离开工地”这些话体会到什么?答:我体会到詹天佑那种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
4.请画出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和“人”字形线路的示意图。
四.阅读第5课第6段,回答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答:詹天佑顺着青龙桥附近的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2.你从“人”字形线路的设计中体会到什么?答;我体会到詹天佑那种勇于创新的精神。
6.怀念母亲一.阅读第6课第1-2段,回答问题。
⒈第1段中讲到作者的两个母亲,她们分别是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
⒉释词。
食不下咽:吃不下饭。
寝不安席:睡不着觉。
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
泪流不止:不断地流泪。
⒊.“我”的愿望是作者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⒋从第2段第4句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悲痛欲绝。
⒌作者的母亲去世后,作者为什么如此悲痛?答: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悲痛。
⒍在悲痛的日子里,作者会想起怎样的情景?答:会想起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
(或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
)⒎第2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表达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二.阅读第6课第3-5段,回答问题。
1.解释词语。
濒来入梦:经常到梦中来。
2.祖国母亲为什么“濒来入梦”?答: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心中无限思念祖国。
3.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答:作者身在异国他乡,远离了祖国和亲人,心中十分忧愁;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
三.阅读第6课第8-13段,回答问题。
1.解释词语: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
心潮腾涌:心情跳跃、涌动。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灰暗的天空。
2.读第12段,说说在作者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答:在我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慈祥的,她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眼睛里写满了对儿子的爱。
3.读第9段第3句话,说说表达了怎样的心情?答:表达了作者想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迫切心情。
9、穷人一、阅读《穷人》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⒈本文段主要写了什么?答:尽管外面寒风呼啸,可渔夫的家里却温暖而舒适。
⒉桑娜为什么会感到心惊肉跳?答:因为担心深夜未归的丈夫会出事。
⒊从第3-4句子中,可以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答:可以看出桑娜是个勤劳能干的妇女。
二、阅读《穷人》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1.本文段可用小标题概括为:妻盼夫归“自言自语”的意思:自己跟自己说话。
2.从第2-3句中,可以体会到什么?答:可以体会到桑娜一家生活十分贫困。
3.造句。
略三、阅读《穷人》第8自然段,回答问题。
⒈文段中的“这样做”指的是什么?桑娜私自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
⒉桑娜的心之所心跳得很厉害,是因为担心自己会被丈夫责骂、揍打。
⒊从这个文段,可以看出桑娜具有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
四、阅读《穷人》第9自然段,回答问题。
⒈解释词语。
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定。
⒉本文段主要写了什么?答:写了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后复杂的心理活动。
⒊从这个文段,你可以体会到什么?答:可以体会桑娜具有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
五、阅读《穷人》第24自然段,回答问题。
⒈本文段主要写了什么?答:主要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
⒉本文段抓住了渔夫的什么进行描写?答:抓住渔夫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进行描写。
⒊从这个文段,你可以体会到什么?答:我体会到渔夫也具有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
11.唯一的听众一.阅读第11课第1段,回答问题。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答:写作者练琴遭到全家冷遇。
2.从第3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答:我体会到作者拉琴的技术很差。
3.与“沮丧”意思一样的四字词语是垂头丧气。
二.阅读第11课第2-8段,回答问题。
1.第2段主要讲了什么?答:写作者由于演奏水平不高,所以十分沮丧。
2.仿照第2段的第3句写一句话。
3.读句子“我想你……请继续吧”,说说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为什么她这样说?答:老人的耳朵并没有聋。
之所以说自己耳朵聋了,是因为老人从“我”被人发现后“准备溜走”的举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出于对“我”的爱护,老人谎称自己耳聋。
4.读第6段,老人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答:目的是让作者树立拉琴的信心。
5.读读“我停下来时……谢谢你,小伙子”这些话,说说老人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答:目的是鼓励作者要不断努力,继续练下去,使作者逐渐增强练琴的信心。
6.读读“我也常……打着节奏”这句话,说说“我”为什么会忘记她是个聋子?答:因为在“我”心中老人是唯一的知音,在“我”眼里,老人也不再是一个聋子,“我”和她在用心相互交流音乐。
7.读第8段最后一句,说说为什么“我”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答:因为从老人的眼睛里“我”读出了她对“我”的关切、鼓励,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而感到欣慰,读出了老人对“我”更高的期望。
因此,“我”觉得她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
三.阅读第11课9-10段,回答问题。
1.“秘密”指的是什么?答:每天清晨,作者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并得到了她的鼓励。
2.释词。
大吃一惊:形容对发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
3.妹妹为什么大吃一惊?答:因为“我”的琴技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
4.从第10段中,你体会到什么?答:我体会到妹妹的话激起“我”对老人的无限敬意与感激。
5.本部分写了什么?答:写了“我”从妹妹的口中得知老人的真实身份。
6.假如你是作者,想对老人说些什么话?答:老人,太感谢您了。
是您,用诗一般的语言,使我增添几分对音乐的自信;是您,在默默的关注中,鼓励我坚持不懈地学习;是您,用无声的相对,使我滋长迈向成功的神奇力量;是您,用真诚的鼓励,使我奏出真正优美的旋律。
您是我一生中可敬可佩的唯一的听众!13、只有一个地球一、阅读第13课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1.本段主要讲了什么?答: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时看见的景象。
(或地球是美丽壮观和和蔼可亲的。
)2.释词。
和蔼可亲:指容易亲近。
3.最后一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打比方,说明了地球与人类及万物生存的密切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地球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仿写最后一句。
二.阅读第13课第2段,回答问题。
1.概括本段主要内容。
答:讲了地球是渺小的。
2.第1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作比较,说明了地球是渺小的。
3.第2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说明了地球是渺小的。
4.第3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打比方,说明了地球是渺小的。
三.读第13课第3-4段,回答问题。
1.第3段和第4段分别主要讲了什么?答:第3段主要讲了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第4段主要讲了人们随意地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造成了一系列的自然灾难。
2.第2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是举例子,说明了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3.读了本部分,我知道了地球是慷慨无私的,而人类是自私自利的。
4.读了本部分,你看到的地球是怎样的?答:我看到的地球到处都是被人类残害的伤痕。
(或地球因为滥用化学品,空气,河水污染了,花草树木也不再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