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概述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二、色称 表示染料的基本颜色 颜色:黄、橙、红、紫、蓝、绿、棕、灰、黑、白 程度:嫩、艳、深 天然色名:湖蓝、草绿、桃红、枣红、玫瑰红、酱红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三、词尾(尾注): 用数字或字母表示各种的染料的不同性能。 色光:B—带蓝光或青光;G—带黄光或绿光;R—带红 光; 色的品质:F—色光纯;D—色光深或稍暗;T—色深 性质、用途:C—耐氯、棉用;L—耐光牢度或匀染好; P—适用印花; 形态、强度和力份:Pdr.—粉状;Liq.—液状;Conc.— 浓 程度:数字表示程度,只是相对的,不表示级别。例: B表示蓝光,3B表示有较强的蓝光。
±0.5 ±0.6 ±0.7 ±1.0
能觉察色泽变化
— 色泽明显变化 — 色泽变化或减弱很 大
9.0
12.8 13.1 25.6 35.2
±0.5
±0.7 ±1.0 ±1.5 ±2.0
白布可觉察沾色
— 白布有极大沾色 — 白布染成深浓色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蓝色标准试样:测定染色织物日晒牢度时采用的8个蓝 色羊毛标准试样,是按规定深度的8种不同日晒牢度的 蓝色染料染在羊毛哔叽织物而制成的,由于采用蓝色染 料而得名。在测定日晒牢度时作为标准参比物。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3、染色工艺 湿处理牢度:染料能染深染透,深入纤维织物内部,比 没有染透,染料浮在纤维表面的牢度好。 耐光牢度:染料在纤维上成聚集状态,则耐光牢度可以 得到提高。 染料在织物上的浓淡对牢度的影响:浓的色调耐光而不 耐洗;淡的色调耐洗而不耐光。
4、测试条件 测试时严格按照标准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1.3染料的命名
染料不能采用系统命名法 不方便; 不能体现应用性能、颜色;
染料往往不是纯化合物(合成过程复杂,中间有很多副 产物,有些染料为拼混染料,商品染料中含有许多填充 剂和分散剂等);
商品竞争的需要,染料生产厂家一般不公开染料的结构, 无法按系统命名法命名。
采用由染料的属名、色称和符号三部分组成的命名方法 , 即三段命名法。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一、属名(又称冠称): 表示染料的应用对象、应用方法及染色性能等信息。 应用分类:直接、酸性、活性、阳离子、分散、还原等 共有三十一种。 公司特定产品:各染料厂商对各应用类型的染料都有不 同染料属名。 例如,分散染料的属名:克莱恩(Clariant)公司用“福隆” (Foron);德司达(DyStar)公司用“大爱尼克斯” (Dianix);亨斯迈(Huntsman)公司用“托拉西” (Terasil)等 。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分散藏青H-GL H:耐热;G:带绿光;L:耐光牢度好。 活性艳红X-3B X:冷染型;B:带蓝光;3:蓝光较强。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四、《染料索引》简介 《染料索引》(Colour Index,缩写为C.I.)是由英国染 色和印染工作者协会(SDC)和美国纺织化学家和染色 家协会(AATCC)合编的国际性染料、颜料品种汇编。 索引中对收集到的各国染料生产商的染料和颜料品种统 一按应用类别和化学结构类别编成两种编号,并列入各 染料的类别、色泽、各项牢度、各种用途、可以收集的 分子结构和合成方法以及有关资料来源和不同商品名称 等重要信息。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主要内容
§ 1.1 构成染料的条件与染料的含义
§ 1.2 染料的分类
§ 1.3 染料的命名
§ 1.4 染色牢度 § 1.5 染料的商品化加工 § 1.6 染料的禁用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1.1构成染料的条件与染料的含义 一、染料的构成条件 1、在织物上可染得鲜艳的颜色 用少量的染料就能使纤维等染得较深的颜色, 一般强度 的染料4%可以使染着物染得浓色,强度高的染料1%以 下便可使染着物得浓色; 采用两种本身没有颜色的物质在纤维上发生反应后产生 CH3 颜色。
化 学 组 成 有机芳香化合物 应用范围
有机或无机化合物
纺织品、纸张、皮 纺织品、油墨、油漆、 革、食品 涂料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三、 染料的发展历史 1、天然染料 种类 矿物性染料:泥土、矿石
植物性染料:板兰根、大青叶、茜草 动物性染料:古代紫(紫螺);胭脂红(胭脂虫) 不足 来源有限、制造麻烦、价格昂贵。 色谱不全、色泽灰暗,牢度不佳。
具有均匀染色的性能。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3、具有相当好的染色牢度
化学稳定性:染料本身在光、热、空气等环境下的化学 稳定性;
与纤维结合力的大小:能与纤维以某种方式结合,且具 有一定的染色牢度。 4、其他 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对人体、环境无害。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染料的定义 能够通过介质(比如水)上染染着物(纤维),并与之 以某种方式结合,从而使染着物产生颜色,并具有一定 牢度的化学物质。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2、合成染料 英国人Perkin从粗苯胺氧化得到苯胺紫,由此合成了苯 胺染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各种合成纤维的发展, 带动了染料工业的发展。石油工业的发展为染料工业的 发展提供了条件。 涤纶—分散染料;腈纶—阳离子染料;锦纶—特殊的酸 性染料。 特点: 原料来源广,合成简单;价格便宜,使用方便; 色泽鲜艳,色谱齐全;牢度优良; 有些染料对人体有害,环境污染严重。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评定牢度的标准:
灰色卡:用于评定牢度等级的标准褪色分级样卡和沾色 分级样卡,分5级9档,1级最低,5级最高。
灰色褪色标准样卡
灰色沾色标准样卡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褪色和沾色样卡色差技术标准
级 别 5 4–5 4 3–4 褪色样卡 色差
CIEL*a*b*
沾色样卡 原样 褪色 色泽未变 — 色差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1.4 染色牢度
一、概念 染色牢度:表示染色后织物在服用或后加工的过程中, 染料经受外界各因素影响时,在不同程度上保持其原来 色泽的性能。 染色牢度是衡量染色织物抵抗外界影响的能力,是染料 质量的一个重要评价。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二、各种染色牢度 1、耐皂洗牢度: 2、耐汗渍牢度: 3、耐摩擦牢度: 4、耐光牢度: 5、耐升华牢度: 染色织物的色泽经皂洗过程后改变的程度。 染色织物经受摩擦而引起的褪色或沾色程度。 染色织物上的染料,在高温下部分染料发生升华,而引 染色织物在规定条件下经日光晒后颜色改变的程度, 染色织物的色泽经汗渍作用后改变的程度。 分为干摩擦牢度和湿摩擦牢度 起颜色变化的程度。 又称日晒牢度。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2、按结构分类 依据 染料的共轭发色体系;染料的合成方法 按结构分类的优点 体现颜色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染料合成方法的研究; 有利于了解染料的结构与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按结构分类的缺点 染料品种很多,有些染料难于分在某一个结构类型中; 没有涉及染料的应用性能,不利于与应用人员对染料的 选择。
二、按结构分类的染料种类
结构 偶氮结构 蒽醌结构 靛族 三芳甲烷结构 菁系 硫化 酞菁 杂环 分类 单偶氮 双偶氮 多偶氮 蒽醌衍生物 稠环酮类 靛蓝、硫靛 染料例 酸性橙II、分散橙S 直接湖蓝6B 直接耐晒蓝B2RL 还原深蓝 还原艳紫3B 还原蓝4B 酸性青莲4BNS 阳离子桃红FF 硫化黑BRN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二、染料和颜料 1、颜料的概念 颜料也是一类有色物质。与染料一样,它们也具有较高 的发色强度和化学稳定性。 2、染料与颜料的对比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染料与颜料的对比
特 点 染 料 颜 料 相 同 点 强烈的发色能力,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可溶于水或有机溶 溶 解 性 剂或通过某种途径 不溶性 变为可溶 与纤维不能结合,借助黏 结 合 力 与纤维有结合力 合剂黏着于纤维表面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三、影响染色牢度的因素 1、染料结构
湿处理牢度:染料的水溶性高,易溶于水,湿处理牢度 差; 染料与纤维的结合力大,湿处理牢度好。
耐光牢度:光氧化、光还原作用。 2、纤维性质 湿处理牢度:纤维疏水性强,结构紧密,则湿处理牢度 好。 耐光牢度:阳离子染料一般耐光牢度较差,但腈纶对阳 离子染料有保护作用。
OH CONH NO2 H2N + CH3 N N OH CONH NO2
色酚AS
大红色基G
国旗红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2、具有良好的染色性能
具有一定的溶解性能,能溶于某种介质。 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或分散性; 不溶性染料在染色时可使其变成可溶性; 溶于有机溶剂。 与纤维有一定的结合力(范德华力、氢键、离子间力、 共价键),可以从染浴中转移到纤维上。
直接翠蓝GL 藏花红T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三、按应用分类的染料种类 应用分类是按照染料的染色性能、方法、以及染色对象 进行分类的,因此要说明应用分类需要染料染色的知识 以及与纤维结合力方面的知识。 常用于纺织品染色的染料种类。
水溶性染料:酸性染料、酸性媒介染料、酸性络合染料、 中性染料、直接染料、活性染料、阳离子染料; 非水溶性染料:分散染料、还原染料、硫化染料、不溶 性偶氮染料、缩聚染料。
CIEL*a*b*
允许 误差 ±0.2 ±0.2 ±0.3 ±0.35
允许 误差 ±0.2 ±0.3 ±0.3 ±0.4
白布 沾色 白布未沾色 — 白布很少沾色 —
0 0.8 0.7 2.5
0 2.3 4.5 6.8
色泽很少变化 —
3
2–3 2 1–2 1
3.4
4.8 6.8 9.6 13.6
±0.4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3、染料的应用分类 依据 染料的染色对象、染色方法和染色性能。 应用分类的优点 有利于染料的选择使用; 有利于染色工艺条件的选择; 有利于判断染料与纤维之间的结合牢度。 应用分类的缺点 不能反映出染料的发色体系; 难于从应用分类出发选择合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