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泰州市高港区永安洲工业园

泰州市高港区永安洲工业园

泰州市高港区永安洲工业园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能源建材产业发展规划泰州市高港区永安洲工业园规划课题组2008年3月泰州市高港区永安洲工业园规划课题组成员:南京财经大学:崔新有、奚国泉南京工业大学:王建明、成建平江苏科技大学:陶永宏南京农业大学:顾振新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课题主要参加人员:南京工业大学:王建明教授成建平教授能源建材产业发展规划课题主要参加人员:南京工业大学:成建平教授王建明教授目录总则 (1)第一节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概况 (2)第二节园区建设的有利条件 (5)第一章规划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8)第一节规划指导思想 (8)第二节高分子新材料、能源建材产业规划目标 (8)第三节高分子材料、能源建材产业规划原则 (10)第二章园区总体设计 (15)第一节建设条件分析 (15)第二节工业区项目选择定位设计 (18)第三节总体框架设计 (19)第四节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 (21)第五节产业发展指标和生态工业指标 (22)第六节总体开发方案 (24)第三章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 (31)第四章配套政策与措施 (33)附件一高分子新材料产业规划操作论证方案 (37)附件二能源和建材产业规划操作论证方案 (114)总则永安洲工业园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和能源建材产业规划,是依据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发展思路,并结合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的内容进行编制。

本规划是对泰州市沿江开发规划在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和能源建材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方面的细化方案,是永安洲沿江产业总体发展规划的支撑性规划。

本规划立足永安洲沿江开发的基础和现状,进一步明确高分子新材料和能源建材产业的发展定位和目标,从产业空间布局、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循环经济等方面,提出本区域相关产业发展和布局的引导性和约束性目标,促进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开发。

规划范围: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永安洲工业园总面积55.9 km2,距泰州市中心30 km左右,规范范围为东南至东夹江,西至长江,北至江平线。

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和能源建材产业的规划范围为永安洲工业园区中的部分区域。

规划依据:《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泰州市沿江开发总体规划纲要》《泰州市永安洲镇总体规划》规划期限:以2006年为基期;2008~2010年为规划期(近期);2011~2020年为展望期(中远期)。

第一节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概况一、区域概况本规划区域为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永安洲工业园区内,行政区划为泰州市高港区永安洲镇,是省级江苏泰州高港高新技术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滨江地区,该区域自然环境优越,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6℃,年降水量886毫米,全年无霜期224天。

永安洲工业园依托的泰州市地理坐标在东经119º43—120º30´,北纬32º00—33º13´之间,总面积5793平方公里,人口逾503万,市区人口63万,泰州市交通便利发达,水路、铁路、公路发达,有长江岸线96.3公里,其中-10米以上的深水岸线54.4公里,作为长江三角洲新兴的工业城市,为江苏省经济最活跃、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

2006年,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02.5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55.4亿元。

已经形成机电、化工、纺织、食品、轻工、医药、建材等为主体的支柱行业,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配套能力强,拥有众多的优势产业群及美称:“家电城”、“制药城”、“特色化工城”、“小动力城”、“车件之乡”、“不锈钢之乡”、“建筑之乡”、“提琴之乡”。

二、园区现状永安洲工业园所处镇区人口有2.5万人,园区地处江苏中部,背靠泰州主城,南濒长江,与镇江隔江相望,处于上海、苏锡常经济圈直接幅射区内,处于我国沿海与沿江生产力布局主轴线处,有极具开发潜力的深水岸线和广袤的内陆腹地。

区域内水陆空交通便捷,处于苏中地区入江达海五条航道的交汇处,是长江“黄金水道”的黄金段,有国家一类开放港口泰州港,可停靠5万吨级海轮,未来可靠8万吨级;公路与沿江高速、京沪高速、宁通高速、宁靖盐高速相近相连,目前约135分钟、100分钟车程可达上海、南京,区内泰州长江大桥建成后将更加缩短车程;新长、宁启铁路在泰州市区境内交汇。

航空线路距常州机场90公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150公里、上海虹桥机场200公里、上海浦东国际机场250公里、规划中的苏中国际机场80公里。

园区规划将充分发挥发挥滨江临海,沿江岸线、黄金水道、土地滩涂、地势平坦、腹地辽阔和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大力培育港口工业、物流及配套加工、标准厂房、电厂及建材工业、绿色化工、船舶工业六大产业功能区,形成沿江地区“市区联动、南北呼应”的临港经济特色和整体后发优势。

三、园区相关产业类别、结构、主要资源状况1、规划拟建设的绿色化工区绿色化工区建设思路是依托海企化工原料、高分子材料化工原料,前伸后引硅化工、氟化工材料等精细化工项目,构建关联度高的化工产业链、建立区域自我代谢的工业生态链,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化工产业集群。

2、电厂及建材工业区依托国电(泰州)电厂装机总容量4×100万千瓦机组作为能源产业基础,其中一期工程2台10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于2007年试产并网发电,其副产品粉煤灰及脱硫石膏可作为建材原料发展建材工业。

3、其他工业区(1)船舶工业区拥有长江岸线1500米。

有口岸船舶、三福船业2家龙头企业和6家中小型企业。

重点培植船用管道、船用标准件、船用泵阀、机械、舱口盖、钢结构等船用构件。

(2)港口工业区港口工业区腹地可用土地约1万多亩。

其中入园企业有益海粮油:由新加坡丰益集团与美国ADM公司共同组建,年产食用精油30万吨、面粉21万吨、大米14万吨,建有5万吨级公用码头及粮油储库。

太平洋钢管:年产超大型直缝钢管和螺旋管50万吨,建有2万吨级散货码头和5000吨级专用码头各一座。

(3)物流及配套加工区以海企钟山化工仓储为龙头,重点建设金属、粮油、化工、煤炭、木材五大交易市场,并发展相关配套产业。

海企仓储投资1.5亿美元,占地8万平方米,建设40万立方米仓储罐区,两个2万吨兼靠4万级液体共用码头。

仓储基本化工原料主要有:苯乙烯、苯、冰醋酸、乙二醇、甲醇、甲苯、二乙二醇、异丙醇、异辛醇、氯乙烯、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已烷、苯酚等,罐区年吞吐量约为130万吨。

(4)交易市场金属交易市场及金属制造业(规划面积400亩)建设2万平方米交易区、2.5万平方米成品库区、4000平方米加工区、3000平方米码头中转区。

另拟建化工交易市场。

第二节园区建设的有利条件一、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地处长江沿线,有5万吨级深水良港和大面积尚未开发的腹地,而且淡水资源极为丰富,适宜原材料和产成品运输量大、生产过程耗水量大、有较多能源需求的企业进驻入园。

二、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永安洲工业园所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由江、浙、沪三地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性区域,形成北起扬州、泰州、镇江、南京,中经苏、锡、常,东抵上海,南达杭、嘉、湖、绍兴,以上海为核心的城市群体。

工业园区周边区域工业基础好,产业集中度高,科技人才多,协作配套能力好,发展潜力大,消费能力强,市场发育完善。

三、环境基础条件优越机场、铁路、港口俱全。

公路网四通八达。

供电、供水、供热、供气、通讯、通关、金融、保险、安保、消防、仓储、物流等基础条件和服务设施可以满足园区发展的需要,园区的土地政策和税赋优惠可以为进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政府管理部门服务意识强,办事效率高。

城市功能完善,泰州市的居住、购物、餐饮、娱乐、健身、医疗等设施齐全。

四、产业类别相对集中园区周边企业形成产业规模集聚态势,经过十多年的资源优化配臵与产业结构升级,泰州市形成机电、化工、医药、船舶四大支柱产业集聚、联动发展效应。

有春兰、林海动力、扬子江药业、陵光石化等规模企业集团65家,有世界500强之一的韩国LG电子冷机公司及大型跨国公司美国A.O SMITH和日本雅玛哈的企业。

2006年,四大支柱产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939.42亿元,利税89.13亿元。

有机硅化工、氟化工、氯碱化工、医药化工、油品化工、电子化学品化工等企业在园区内和园区周边集聚,发展高分子新材料产品存在较大的上下游产品发展空间。

高分子新材料在医药、船舶制造业、机电制造和五金工具制造业中都有大量使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发展高分子新材料和建材工业提供了广泛的原材料支撑和产品用户需求。

五、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泰州市经济发展正逐渐由投资拉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支撑型转变。

全市已制定了较完善的“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泰州市坚持以打造工业骨干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围绕龙头企业与拳头产品形成完整配套的产业链,完善协作网络与服务网络,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沿江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新兴制造业高地。

到2010年,全市机电、化工、医药、船舶等四大支柱产业年营业收入将达2100亿元以上,形成重点突出、优势互补、辐射面广、具有竞争优势的四大产业基地;着力打造医药、船舶、五金城和不锈钢等产业城;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到2010年,特色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1000亿元以上。

根据《江苏省沿江地区“十一五”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本区为高港-泰兴产业集中区,从泰州的滨江工业园一直到下游的兴靖交界,鼓励发展生物医药、石油及精细化工、机械电子、船舶制造、轻纺、新材料等产业。

《泰州市沿江开发总体规划纲要》中规划提出沿江化工发展要求,要以氯碱、苯、丙烯腈、氟和硅为原料,突出产品前伸后延,重点发展氯化工、苯化工、多聚体系列化工、氟化工和硅化工。

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高分子新材料可为这些行业上下产业链提供发展条件和支撑,也为能源和建材工业发展带来广泛需求。

第一章规划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第一节规划指导思想按照江苏省、泰州市政府和高港区政府对沿江开发发展的战略定位,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和能源建材产业的发展要突显循环经济理念。

实施“优化环境、提升功能、注重创新、突出特色”的发展战略。

实行“统筹规划,开发有序,产业异构,特色发展”的建设方针。

重视园区开发与环境容量相协调,高效利用土地、物流和岸线资源,保护资源环境,发挥产业优势,突出主题开发,着力形成“专业特色鲜明、规模集聚明显、产业链配套”的产业集群。

使园区成为构建长江北岸沿江经济带的重要桥头堡,两岸生产要素跨江流动的枢纽、国际制造业的基地、新型工业化的先行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循环经济的示范区。

第二节高分子新材料、能源建材产业规划目标围绕创建现代制造业园区的要求,形成“一区多园多基地”的空间格局。

通过广泛吸纳各类资本,推进高分子新材料、能源建材产业结构调整,以良好的公用设施、商贸物流、环保安全和管理服务提供一流的生产型服务,构筑高分子新材料和能源建材生产要素集聚的载体和平台,以大型企业为产业引领企业,进行产业集聚化的战略部署,利用江苏海企化工仓储原材料、港口和物流优势,积极发展有机硅、有机氟系列产品、高分子树脂材料产品、船舶、汽车用高分子材料产品、家电配套高分子材料产品、医用高分子材料产品、高分子建材产品等;注重新产品开发和后续延伸,着重发展高层次、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积极参与新能源建设,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