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堡塑墅蜃堂盘查2Q!Q生垒旦箜窆鲞箜堡塑g塾i堕!奠!螋!亟自堑!至Q!垒yQ!:生丛Q:璺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伴梭形动脉瘤一例vertebro心IardoIich∞cta!妇∞mb栅ed谢mfus渤哪柚鲫ry锄:心ponofo耻∞辩岳炫烨周志明刘文华徐格林刘新峰【关键词】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梭形动脉瘤;脑血管造影【中图分类号】R732.2l【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l一8925(2010)一04_419—02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obrob矧lardolichoect私ia。
vBD)是一种少见的血管病.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本病检出率越来越高。
发病原因为动脉硬化和变性改变,导致动脉中膜梭形扩张。
患者男性,68岁,主冈头晕伴视物不清2月于2008年11月4日入住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医院神经内科。
患者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间有走路不稳,无明显头痛、恶心呕吐,伴有视物模糊,但无明显复视;无明显感觉、运动障碍。
在当地医院行头颅CT检查。
考虑右侧桥小脑角占位。
遂到我院求治。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
予以氨氯地平治疗。
血压控制尚可。
查体:血压160/95mmHg,神志清楚,语言流利。
初测智能正常。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双眼向左侧凝视时可见水平眼震,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右侧病理征(+)。
余无明显阳性体征。
头颅CT及CTA示:基底动脉瘤并双侧椎动脉粥样硬化并梭形扩张。
双侧颈内动脉床突段粥样硬化,右侧颈内动脉颅外段远端局部膨隆扩张,双侧侧脑室旁脑白质缺血变性。
增强CT可见动脉内血栓形成。
脑血管造影显示:颅内外动脉迂曲,右侧椎动脉v4段弥漫性扩张、迂曲。
椎动脉末端与基底动脉下段可见梭形动脉瘤。
考虑病变广泛且累及基底动脉。
不宜行介入手术治疗及动脉搭桥手术治疗。
予以控制血压、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loom鲋)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
・419・・病例报告・讨论vBD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是由于扩张的椎基底动脉直接压迫其临近的颅神经及脑干所致【”。
同时。
本病不仅可以导致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也可导致缺血性卒中,并且占VBD患者发生卒中的70%左右田。
前者与血管壁本身病变有关,后者可能是由于动脉扩张以后导致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继发附壁血栓形成。
致使基底动脉穿支血管缺血所致;同时附壁血栓可能脱落形成动脉一动脉栓塞.导致远端血管缺血而发生脑梗死。
本例患者经增强头颅CT检查显示血管腔内血栓形成,且经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后好转.也支持血栓形成与患者症状的发生有关。
本病原因还不清楚。
正常情况下.椎动脉在穿过硬膜入颅处。
动脉中膜及外膜弹力层缺失.而颈内动脉在入颅时弹力层没有变化。
病理学检查发现,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处中膜明显变礴,内弹力层纤维断裂。
因此,有作者认为。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与动脉壁弹力层发育不良有关,在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下加速了疾病的形成【3】。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有中膜和内弹力层明显变礴。
因而认为是由于高血压性动脉硬化所致[4】。
本例患者有长期高血压病史,且颅内外均可见动脉硬化,因此考虑本病与高血压有关。
但不完全排除与椎基底动脉弹力层发育不良有关。
本病应根据产生症状原因的不同采取个体化治疗。
对于动脉压迫所致的患者。
可以行血管减压术治疗四;对于血栓形1A:头颅CT显示右侧桥小脑角处一圆形等密度影,里面混杂有岛密度钙化影(黑箭头),脑十右前侧可见一圆形等密度影(白箭头);lB:增强CT,脑干右前侧等密度影明显强化(白箭头),右侧桥小脑角病灶可见部分强化(黑箭头),考虑存在血管内血栓形成;lC:CTA仿真图。
可见右侧椎动脉扩张、弯曲,基底动脉下段动脉瘤(白箭头为基底动脉,细黑箭头为右侧椎动脉,粗黑箭头为左侧椎动脉);lD:脑血管造影图(前后位):可见右侧椎动脉v4段明显扩张、延长(黑箭头),与基底动脉汇合处可见梭形动脉(自箭头)图l患者影像学资料Fig.1hIl嚼ngda衄ofthcp撕entDOI:lO.3760/咖aj.is蚰.167l-8925.2010.04.025作者单位:210002南京,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岳炫烨(现为该单位在读博士)、周志明、刘文华、徐格林、刘新峰);4lO007十堰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岳炫烨)通信作者:刘新峰,Email:xflill2@yall00.com.∞・420’生堡塑墅医堂盘查至Q!Q堡垒旦筮里鲞箜垒塑£照垫!盟!堂塑壁垒:鲤鱼12Q!Q:yQ!:2:№!堡成者,可行抗血小板聚集或溶栓治疗,但是由于本病也亦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出血,因此在使用抗血小板和(或)抗凝药物时应注意。
由于目前对本病没有特殊治疗手段,对于没有产生症状的患者,应该严密控制血压。
密切随访以观察ⅦD进展情况。
本例患者主要症状是头晕和视物不清,头颅增强CT可见皿栓形成.但是患者并有巨大梭形动脉瘤,对桥小脑三角周围I临近组织产生明显的压迫,不能明确说明本病是由于压迫所致还是动脉血栓形成所致。
对患者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后。
患者症状有所患者,因此考虑与血栓形成有关。
因此作者认为.对于症状性vBD患者,如果影像学不能明确是由于动脉压迫还是血栓形成所致,可以试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但是应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疗效。
参考文献【l】TitlicM,VrebalovCilldroV'Iallm锄一Dc晡cM,eta1.Hemif;Icialspa锄illVencbrobasiIardolichoectasia们.ActaN州DlBelg,2006,106(1):23・25.【2】P勰蝌oSG,RossiS.Nan嘲lhistoryofVertcbl.obaSilardolichoecta-sia【J】.Nellrolo默2008,70(1):66・72.【3】SchlIlz氏FegbeIltclC,Altllofr气cta1.C朋们Isle印apno髓锄du_nil蝴ldiaph留naticpamlysisas∞ci舢edwitllVenebmlarterycomprcssi∞oftllemedullaoblonga_ta【J】.JN叫DI,2003,250(4):503.505.【4】Km锄er儿,P佻imFAADavidGeta1.vcrtebD0b髂il盯dolichoec—t船ia髂acauseoftrigemiIlalne眦锄gia:tlleroleofmicroVascul盯decompr器sion.ca舱repon【J】.ArqNeuropsiquia仃,2006,64(1):128.131.【5】DeGcorgiaM,Beld髓J。
P∞L。
cta1.n∞mb惦invemIbrob鹪il盯dolichoectaticar忙叮仃eated、vithin仃aveno吣urokina辩【J】.Cem-bpovascDis,1999,9(1):28-33.(收稿日期:2009.10-22)(本文编辑:张玲)斜坡脊索瘤硬膜下播散转移一例IntraduraJdropme恤妇sisofacHVmchordo呦:reportofo耻ca辩林国中王振宇谢京城刘彬【关键词】斜坡;脊索瘤;硬膜下;播散转移【中图分类号】R651,R7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925(201o)一04_420一02脊索瘤易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少见,硬膜下播散转移极其罕见.现将收集的一例硬膜下播散转移斜坡脊索瘤报道如下。
患者女,59岁,因视物模糊一年,加重一月于外院发现左侧眼睑下垂.左眼内收障碍,复视,左侧面部针刺觉减弱。
CT及MRJ发现左鞍旁斜坡占位。
术中见肿瘤部分侵及硬膜下。
次全切除肿瘤。
病理诊断脊索瘤。
术后给予放疗,左侧眼睑力量逐渐恢复。
2年后患者出现右侧眼睑下垂,复查CT发现右侧鞍旁占位,考虑复发,给予7刀治疗,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
6年后,患者出现腰骶部,鞍区及大腿后方疼痛,下肢无力。
大小便困难而入院。
查体发现右侧眼睑下垂,右眼各向运动受限,复视,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侧瞳孔散大,直径5IIlIn,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未引出,双下肢肌力Ⅲ级。
肛门括约肌松弛。
Mlu发现骶管硬膜下多发占位,伴明显强化(图1);CT发现右侧鞍旁占位较2月前增大并出现多发脑内转移(图2)。
术中见蛛网膜下腔陈旧血性脑脊液,肿瘤分别浸润左侧腰5和骶2。
右侧骶1神经根,切面可见囊变及陈旧出血。
左DOI:10.3760向mj.is蛐.167l-8925.2010.04.026作者单位:10019l北京。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通信作者:王振宇,EImil:w巧,11502@hoⅡIIail.咖lA:腰骶部矢状位扫描;1B:腰骶部矢状位增强扫描圈1患者第二次术前腰骶部MⅪ示骶管内多发肿物伴明显强化Hg.1ml啪b0黜糟1加RJimag岫gofpaticntbe触n峙s∞ondop.erati∞showsmultipleintrasacralm鹊s髓wimobvio惦strengm锄ing侧骶2神经根无法分离,连同肿瘤一并切除,剩余肿瘤在分离神经后切除,病理诊断脊索瘤。
术后疼痛缓解,下肢肌力Ⅳ级,但大小便困难无明显改善。
转外院进一步行放疗。
讨论脊索瘤少见,多位于中轴骨,也可见于其他部位如髓内闭,但脊索瘤硬膜下播散转移报道极少,因此其准确发生率无法估计【l】。
脊索瘤一般生长缓慢,发病年龄较大【1J,斜坡脊索瘤常累及脑干,长期预后较差,部分硬膜下播散的患者可能在出现症状前已经死亡,因此其发生率可能高于目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