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列举政治生态十种“常见病”吁对症下药治理2013年04月01日09:40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59)65
中新网4月1日电最新一期《学习时报》刊登邱炜煌的署名文章,列举了政治生态的十种“常见病”,并指出净化政治生态,需先找到政治生态受污染的根源,对症
下药,及时治理。
文章称,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改进工作作风,就要净化
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
”面对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中一些消极因素的
影响,一些地方的政治生态受到了污染,需要对症下药,及时治理,构建风清气正、
政通人和、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文章指出,净化政治生态,先得找到政治生态受污染的根源,以便对症下药。
当
下的政治生态,应根治以下“常见病”:
一是“不跑不送,原地不动”的潜规则。
干部群众普遍认为买官卖官是最大的腐败,“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暂缓使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已成为
一些地方干部升迁的潜规则。
在这种潜规则支配下,卖官者权力寻租,甚至明码标价,买官者投其所好,钱贿、色贿、雅贿无奇不有。
所以中组部曾对买官卖官问题进行专
项整治,提出让卖官者身败名裂,让买官者“赔了夫人又折兵”。
二是“拼搏不如拼爹”的特权现象。
“我爸是李刚”,一语道破了当今拼爹的社
会病,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领导干部“明里暗里为子女亲属升官发财奔走的,以权枉法的,不乏其人”,这是封建社会“封妻荫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腐
朽思想的沉渣泛起,与党的宗旨背道而驰。
任其发展,我们社会就没有公平正义可言,我们的事业就不能生机勃勃。
三是“能力不如关系”的关系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质资源稀缺,加之制度
不健全,监督不到位,升学、就业、考公务员、评职称、提拔、买房子、打官司、出
国等等,都要拉关系走后门,于是乎经营关系进“圈子”现象盛行。
这种“无人不求人、人人都被求”的“中国式求人”往往挑战法律尊严、政府公信力、社会公平和市
场规则,必然导致权钱交易、人身依附。
四是“琢磨事不如琢磨人”的投机钻营。
常言道:“君子做事,小人‘做人’。
”这里所谓的“做人”是指琢磨、算计人,拉关系。
品行正派的人把精力用在事业上,
心术不正的人则把心思用在投机钻营上,现实生活中会做人比会做事跑火,“琢磨事
不如琢磨人”成了一些人的金科玉律。
如果让“只琢磨人不琢磨事”的投机钻营者得利,那老实人就必然吃亏,“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
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五是“干的不如看的”的论资排辈。
时下一些地方存在五花八门的“机关病”:
止步不前的“恋旧病”、敷衍扯皮的“推诿病”、萎靡不振的“懒惰病”、麻木不仁
的“冷漠病”、华而不实的“漂浮病”、只说不做的“空谈病”。
沾染了这些“病”
的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习惯于当看客、评论员,对干事的说三道四、品头论足,甚
至横挑鼻子竖挑眼。
事业需要实干家,只有鼓励探索,宽容失败,不让干事者吃亏,
才能真正形成实干兴邦的良好氛围。
六是“做事不如作秀”的形式主义。
有的地方患政绩饥渴症,不顾经济条件和发展实际,不惜举债集资,甚至挪用救灾款,竞相建设“形象工程”,为自己积累升迁
资本。
有的地方“打造典型”,把所谓的“农业示范园”、“农民别墅群”等集中“秀”到公路边,以期上级领导“一目了然”,却往往丑态百出。
一些领导干部还不
满足于“政绩”突出,还要想方设法“策划”、“包装”自己,展示“个人魅力”。
官员作秀,实质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具有一定的欺骗性。
七是“摆平就是水平”的伪稳定。
基层干部中流传这样的顺口溜:“稳定就是搞定,摆平就是水平,没事就是本事,妥协就是和谐”,一些同志把它作为领导学说的
真谛。
领导干部需要关心同志、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并提高协调能力和沟通艺术,
但不能搞无原则的妥协、无法纪的放纵和有失政府公信力的迁就。
上级机关要关心基层、主持公道,正确对待媒体批评,依法治理“告恶状”现象,为基层干部坚持原则、大胆工作创造宽松的环境。
八是“多栽花少栽刺”的好人主义。
由于存在片面“以票取人”问题,一些干部
奉行“多栽花少栽刺”的处世哲学,把“圆滑”视为成熟,把“世故”当成稳重,滋
长庸俗的坏风气。
一则放弃积极的思想斗争,“批评上级放礼炮,批评同级放哑炮,
批评下级放空炮”。
二则讨巧卖乖,通过不正当手段联络感情,增加选票。
三则回避
矛盾,是非面前不开口,遇到矛盾绕着走。
九是“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
经济学有一个著名定律叫“劣币驱逐良币”,
说的是成色不良的铸币与成色优良的铸币在市场上一样流通,人们往往将“良币”收
藏起来,久而久之良币会逐渐退出流通,而市面上流通的都是成色不良的劣币——劣
币把良币赶出了市场。
这一定律也存在于一些政治生态不良的地方和单位。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优胜劣汰,是选人用人的基本原则,如果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政治生态,那干部队伍中的“优者”也会被逼成“劣者”。
十是“不怕犯事只怕‘出事’”的地方保护主义。
“不出事”就是用党的纯洁性
要求对照自己、检点自己、令行禁止、把握底线。
一些地方只怕“出事”不怕犯事,
势必助长违法犯罪的侥幸心理,导致攻守同盟的抱团现象,产生有案不查的地方保护
主义,形成滋长腐败的“政治生态”。
因此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和谐稳定”,执纪
主体不作为,处罚标准不统一,使“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成为一句套话。
文章进一步指出,净化政治生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首先要强化领导干部的荣辱观。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教育,弘扬正气,鞭挞落后,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保持良好精神状态,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
组织,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权力,平心处事,诚心待人,倾心尽责,为民服务。
净化政治生态要从我做起,不能坐而论道,坐等别人改变面貌。
其次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政治生态建设既需要思想引导更需要制度监督,要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决策机制、选人用人机制、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机制和领导干
部监督管理机制等,使各项工作在制度框架内阳光操作、规范运行。
再次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净化政治生态,选人用人是关键。
坚持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原则,支持改革者,鼓励创业者,批评空谈者,追究诬告者,宽容失误者,
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增强民主推荐、民
主测评的科学性,科学把握“群众公认”,防止片面“以票取人”;落实干部监督制度,坚决同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进行斗争,依法依纪打击拉票贿选风,显示净化政治生
态的坚定决心。
最后要抓住契机全面转变干部作风。
当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六条禁令”,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奢靡浪费之风,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要以此为契机,标本
兼治,不断巩固和扩大胜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