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实验:斯金纳箱实验
斯金纳设计了一种特殊的阴暗的隔音箱,箱子里有一个开关。

早期斯金纳用老鼠做实验。

老鼠或快或慢偶然的按下一个开关(杠杆),食物就掉进盘内,老鼠就得到了强化,老鼠的行为是通过操作环境(按压杠杆)而获得食物的,即强化物只有在条件反应出现后才会出现。

操作性活动受到强化后,其明显后果是这一操作活动频率增加了,而在反应之后不予强化,则反应就会减弱,这使斯金纳认识到强化作用在操作性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1.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总结出两类反应,由刺激引发的“应答性反应”和有机体发出的“操作性反应”。

前者往往是一种不随意的行为;后者大多数是随意的或有目的的行为。

在应答性行为中,有机体是被动地对环境作出反应;而在操作性行为中,有机体是主动地作用于环境。

经典条件作用只能用来解释基于应答性行为的学习,斯金纳把这类学习称为“S(刺激)类条件作用”。

另一种学习模式,即操作性或工具性条件作用的模式,则可以用来解释基于操作性行为的学习,他称为“R(强化)类条件作用”。

强化原理
(1).强化类型
强化物是指“是反应发生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

斯金纳区别了两种强化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

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物。

除了对正强化物与负强化物作出区分外,斯金纳还区分了强化的两个来源: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

一级强化物包括所有在没有任何学习发生的情况下也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如食物和水等满足生理基本需要的东西。

二级强化物包括那些在开始时不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如权利、财富等。

(2).强化安排
可选择(1)连续强化:即每一次正确反应之后都给予强化。

(2)间歇强化:即并非每一次正确反应之后都给予强化
又分为间隔强化(根据时间间隔予以强化):固定间隔强化、可变间隔强化。

比例强化(根据反应次数予以强化):固定比例强化、可变比例强化。

(3).不同强化安排的效果
对习得速度的影响。

习得速度在连续强化下较间歇强化快些
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第一,一般来说,比例强化安排比间隔强化安排的反应速度要快些。

第二,固定间隔强化安排中反应的速度是从这一次强化后到下一次强化前有规则地逐渐加快的,出现“扇贝型”效应。

在固定比例强化安排中,强化次数与反应次数比例低,在强化后反应速度不大会减慢;而比例高的强化安排,在强化后反应会有较长时间的暂停。

第三,在两次强化之间反应速度的这些变式,只表现在固定强化安排中,在变化强化安排中则没有呈现这种现象。

因为在变化的强化安排中,不论是早是晚,都有机会得到强化,所以反应速度基本上是相同的。

对消退速度的影响,不给强化后:连续强化安排导致消退速度快于间歇强化安排;
固定强化安排导致消退速度快于变化强化安排;比例强化安排中强化次数与反应次数比例愈高,消退速度愈快。

(4).迷信的强化安排
偶发的强化也会增加有机体的反应概率,斯金纳称其为“迷信的强化安排”。

在斯金纳看来,强化之前的任何反应都会得到加强,至于这种反应与强化是否是一种因果关系,那是无关紧要的。

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单凭反应与强化之间暂时的邻近,就足以加强这种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