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的定义•健康心理学是研究在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问题上的心理因素作用规律的科学。
健康心理学:一个工作的定义心理学在健康领域的主要意义在于保持健康而不是生病之后治疗疾病。
在这点上,心理学与医学和医疗的原则是相同的,与医学不同的是:医学研究的是特异性疾病,而心理学则关注于广义的行为而不是特异性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心理学对健康的贡献在于改变一些与慢性疾病有关的行为。
除了改变不健康的行为以外,心理学家还运用一定手段和技术来减轻疼痛、降低应激、提高医疗服务、帮助病人和他的家庭成员共同抵抗疾病。
- Taylor(1990)健康心理学的主要对象和任务•健康人群•与健康和疾病病源有关的行为卫生的研究•为积极开展预防性措施开展研究健康心理学讲课提纲一、健康心理学概述建立科学的健康观•健康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理论基础•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健康行为促进的理论和途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概念•疾病(Disease)身体某些功能的失调或身体某些器官的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种生理状况。
这种异常是可以观察测量的,主要是生物因素所致。
•生病(illness)是指人们承受疾病的一种状态。
•生病行为或病感行为(illness behavior)-社会因素表现出“病了”。
症状是疾病最先可视的征兆。
当症状出现,个体评估症状,获取医疗帮助和得到家庭支持的过程格林伯格“健康-疾病连续体“健康与疾病不是对立的概念,而是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统一体。
健康与疾病的关系是相对的,动态变化的生理健康是基础。
在此基础上,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是健康的核心成分亚健康状态健康和疾病是连续体,二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点,在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间,还存在一种非健康也非疾病的状态,称之为“亚健康状态”,亦称“第三态”或“灰色状态。
亚健康状态症状•突发性精力不足•疲劳困乏,精神不振•注意力难以集中,心神恍惚•胸闷、心悸•失眠•疼痛•月经不调•性机能减退•职业倦怠亚健康状态的成因•衰老•生活方式•社会因素科学的健康观1 健康是多维度的,各维度间存在相互作用2 健康和疾病是连续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包括不同的水平。
健康心理学概述•建立科学的健康观•健康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理论基础•健康心理学研究方法•健康行为改变理论和途径健康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健康领域的几个改变健康心理学属于现代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心理科学的诞生•冯特(Wilhelm Max Wundt,1832~1920)1879年德国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历史功绩-心理科学的独立(哲学思辨-科学实证)-实验心理学的创立-心理学专业队伍的建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潜意识论•神经症是精神冲突的结果-引自《精神分析引论》(1916)•梦是本能欲望的满足-引自《梦的解析》(1900)人的心理变态并不都是由大脑的生理和解剖结构的损害造成,人的内在心理矛盾冲突也能造成心理异常,提供了把心理过程包括在疾病概念之中的参考框架新精神分析学派••亚历山德(Alexander,1943)与心身疾病:情绪被压抑或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不仅导致心理异常,而且还可以转换成躯体症状霍妮与神经症人格:神经症不仅可以由个人经验造成,同时也可以由人们生活在其中的特殊文化环境造成。
行为学派的革命华生 (John B. Watson, 1878~1958)行为学派创始人《行为主义者眼光中的心理学》(1913)1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可测量可观察到的客观行为2 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行为心理科学的发展巴浦洛夫与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与操作性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与实验性神经症-泛化作用与辨别作用行为心理科学的发展•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替代强化–无尝试学习行为的概念•狭义的行为概念: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的部分.•广义的行为概念: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
••除了可观察测量的行为外,也包括内隐性的意识历程。
纵观上述说法,“行为”一词在心理学界广义用法,已包括内在的、外显的意识与潜意识等一切心理活动。
心理生理学派•情绪心理学说-坎农(W.B.Cannon)植物性神经系统•应激适应机制学说-塞里(Han Selye)HPA轴•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苏联巴甫洛夫学派认知理论•1960年,Miller建立哈佛认知中心•1967年,Neisser出版《认知心理学》•Ellis提出了ABC理论健康领域的转变•疾病谱和死亡模式改变•更加关注疾病预防•健康观的改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代替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
生活方式对疾病的影响•“行为病原学”:不良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研究行为因素在疾病发生、治疗与康复中的作用更加关注疾病预防•经济萧条期与医疗费用的增加•医疗与健康领域的意识革命•预防疾病,早期诊断和降低疾病的危险性成为当前健康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大众健康维护的层次(1)初级防御初级预防指力图减少疾病在人口中的影响的努力。
(2)二级预防是在疾病的早期,在症状尚未家中并带来无法逆转的损害前进行治疗。
(3)三级预防通过限制症状的严重程度,缩短病程来减少疾病的残留影响,包括精神复健的实时,以防复发和减除精神并可能引起的残障现象。
一分预防,十分治疗健康心理学诞生大事记•1978年健康心理学诞生(分支38)。
•以《健康心理学》命名的第一本书是由George Stone和他的同事编写的。
•1982年,《健康心理学杂志》出版健康心理学的理论基础1、生物-心理-社会模式2、心理神经免疫学生物医学模式1. 疾病可用偏离的生物学变量说明2. 行为表现或异常可依据生化规律解释3. 无心理、行为、社会维度空间4. 支持还原论和二元论,精神从躯体中分离出来生物医学模式的不足生化异常值的存在不一定发病,充其量是必要条件,并非充要条件•生活条件或环境与躯体相互作用改变易感性•生化异常时是否及何时接受病人角色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仅针对生化异常的合理治疗不一定使病人恢复健康•在实施治疗方案时,医生的行为、医患关系及对药物的看法显著影响疗效,心理效应可直接改变疾病体验生物-心理-社会模型(BPS模型)•对疾病的认识不仅仅包括对疾病的生理(生物医学)解释,还包括了解病人(心理因素)、病人所处环境(社会因素)和帮助治疗疾病的医疗保健体系(社会体系)。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BPS)健康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学系统,解剖学和生理学有详细的了解,其中生物系统包括遗传因素的差异•了解疾病发生或病因的生物学原因健康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器官病理学-维萨里:现代解剖学之父《人体纲要》-莫干利:疾病源于器官的病理•组织病理学-Bichat:组织是疾病的基础•细胞病理学-魏尔啸:疾病源于细胞,人体由细胞构成•细菌理论-巴斯德:细菌和免疫接种•基因与分子生物学-遗传疾病:基因测查和遗传咨询健康和疾病的心理学基础•健康心理学的原理是心理行为能够并确实可以改变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和身体关系心理和脑的关系行为和脑的关系即精神这个非物质的实体是如何引起躯体的或是生理过程的的改变。
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是指那些原本无效的物质做成某种药物的药丸或制剂。
安慰剂效应:是指在治疗中向病人提供并没有治疗作用的安慰剂,患者由于对治疗的期望而造成的症状减轻或病情的好转的现象。
安慰剂效应的机理•心理学解释-自我暗示•生理学证据-内在愈合因子-体内药厂:DA,内啡肽实质问题:心理和躯体的关系问题BPS模式的社会基础和理论1 种族,性别,社会习俗、文化等与疾病2 研究社会支持网络系统与疾病,包括家庭、学校、教堂和其它减缓压力的支持系统。
3 卫生服务系统和医疗保健政策BPS模式的社会基础和理论1 种族,性别,社会习俗、文化等与疾病2 研究社会支持网络系统与疾病,包括家庭、学校、教堂和其它减缓压力的支持系统。
3 卫生服务系统和医疗保健政策社会学理论•病人角色理论•社会综合理论:关于控制和顺从病人角色理论••社会角色:社会规定的用于表现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
病人角色:又称患者身份,是指那些有病感行为,包括求医行为和治疗行为的社会人群。
•社会规定或期待个体发生与角色相应的行为患者角色特点•免除或部分免除以往社会角色承担的义务•不必为其病负责•有责任要求康复•有权取得医疗技术的帮助•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有知情的权利病人角色适应对健康的影响•角色行为冲突:角色进入障碍•角色行为强化:角色恢复障碍•角色行为异常个性-角色转换与遵医行为社会综合理论社会系统提供一些方式来影响人们使之从事社会希望的行为并减少非常规的和偏离正常的行为。
心理神经免疫学心理神经免疫学为BPS模式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
心理神经免疫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涉及心理学的方法- 心理测量- 心理行为干预:临床和实验室•涉及免疫学的方法心理学量表和测量•心境状态轮廓•状态特质焦虑量表•BPOMS量表•情绪适应问卷测量•Beck抑郁量表•社会支持问卷•日常琐事量表免疫系统简介免疫系统------国防部免疫器官-----防御基地免疫细胞-----不同兵种的精锐部队免疫因子-----传递信息的信使免疫反应•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功能测定•计数测定•功能测定:淋巴细胞增值反应•变异细胞检验评定活组织中细胞功能的检验•同功能检测一样般研究思路•心理干预•心理因素免疫功能•心理状态细胞•个性特质功能处理神经免疫学的范例•免疫功能的经典条件反射•免疫系统活动与长期压力的影响•情绪、心境与免疫•人格特质、人格类型与免疫功能之间的联系•人际关系与免疫•心理干预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生活事件与免疫•考试•照顾病人•严重事故•日常事件•乐观的人的免疫功能无障碍情绪、心境与免疫•临床角度•心情抑郁人格与免疫人际关系和免疫心理社会干预与免疫•心理教育•应激管理•应对技巧•放松训练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方法的逻辑科学方法是建立研究变量间关系的过程。
常见的变量自变量应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因果关系相关关系实验设计中应当注意的问题1 自变量的混淆2 被试者的选择:随机3期待效应4安慰剂效应如何避免安慰剂效应双盲法:即研究的主持人采取措施使研究人员和被试都不知道试验过程中谁接受实验措施(药物)或对照(安慰剂)措施。
示例放松训练是否降低偏头痛的发作频率与强度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个案法(3)测验法(4)前后测设计-临床疗效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方法(5)流行病学法(6)元分析(7) 实验法5)前后测设计-临床疗效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方法•同一个体的前后测-干预以外因素的控制•不处理控制组的前后测设计使用等待名单控制组的非因素设计(药物的疗效)治疗组前测(T1)治疗期后测(T2)等待名单组前测(T1)等待期后测流行病学法流行病学经常使用的应变量测定:•死亡率•发病率:是指损伤症状出现的情况•发生率:在某一段时间某种疾病的新的病例的出现比率•流行率:在某个时间内,某种疾病存在的数量•相对危险:RR=暴露组的疾病发生率/非暴露组的疾病发生率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及其与心理学的匹配研究流行病学的研究思路:描述-解释-预测与控制(7)元分析•起源:研究结果的混乱与矛盾•定性文献综述:主观因素的干扰定量文献综述:元分析•定义:进行定量文献综述的客观/统计工具•问题:如何将研究归类?如何确保数据的可信性(空中楼阁)?健康行为改变理论危害健康行为类型•日常危害健康行为:饮食不当、吸烟、性乱•致病性行为模式-A型行为(冠心病易发性行为)核心行为表现有两种:不耐烦和敌意-C型行为(癌症易发性行为)核心行为表现:压抑、自我克制,爱生闷气(内化的愤怒)•不良生活习惯主要导致成年期慢性退行性病变(肥胖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不良病感行为健康行为改变途径•社会学模式•心理学模式健康教育•汤纳特的健康教育的心理学模式(Donatell,1988)健康行为是由三个因素决定:自我效能,控制焦点,健康控制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