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学考试要点第二章1.人际关系冲突的概念人际关系冲突,是指两个或更多社会成员间,由于反应或希望的互不相容性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沙莲香认为,人际冲突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对立的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争斗关系。
(其他的界定自己看书)2.人际关系冲突的特点客观性、知觉性、对立性、递增性。
客观性由于人与人之间在目标、认知、情感和行为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人际冲突是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的必然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
知觉性人际关系冲突有时是一种主观感受,是由于已经知道彼此的目标、意见或价值观不一致,以及为了竞争稀少的资源而产生的主观判断与知觉。
对立性人际冲突是一种对立行为,源自双方的互不兼容性。
对立的表现形式和程度有很大的差别,并且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
递增性发生人际冲突的可能性,会随着两个人彼此依赖程度的增加而提高,也就是说,人际互动越多,产生意见相左或争论的机会越多。
正如伊恩•罗伯逊所说的,亲密的关系可能比不亲密的关系会引起更多的冲突,因为出现紧张的机会越多,激起深沉感情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 应激概述(1)应激应激: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应激可以由不同的生理及心理因素引发。
本书的观点:机体在受到各种强烈因素(即应激源)刺激时所出现的以交感神经兴奋和垂体——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为主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机能和代谢的改变。
心理应激是机体通过认识、评价而觉察到应激源的威胁时引起的心理、生理机能改变的过程,同时也是躯体唤醒的过程。
应激源:向个体提出适应的要求,并能引起个体的应对反应,使个体稳态失衡的客观变化的环境事件或情景。
(2)应激的应对应对的综合性概念:应对是以任何一种健康的或不健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努力,来预防、消除或减弱应激源;或用最小的痛苦来忍受应激带来的效应。
4.应激的理论及模式(1)剌激反应的应激理论塞里认为,应激是人或动物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生物学反应现象,可由加在机体上的许多不同需求而引起,并且是非特异性的。
塞里将有机体的这种生物学反应称为“一般性适应综合征”,并将其划分为惊觉期、抵抗期、衰竭期三个阶段。
(2)应激的认知—交互作用模型(具体解释看书)应激过程(3)人格—健康行为—应激理论模型(具体解释看书)人格—健康行为—应激理论模型(4)应激的认知激活理论该理论认为,应激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含义:应激刺激、应激体验、一般应激反应和应激反应体验。
其中,应激体验是指刺激通过大脑的评估或过滤而产生的由个体频繁报告的、来自应激刺激的心理或情感“负担”。
预期也是CATS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该理论认为,期望是大脑存储的刺激之间以及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它对通达到所有反应系统的输人信息起评估或过滤作用。
该理论还区分了两类预期,与防御机制有关的对刺激的预期和对反应结果的预期,其中,对于反应结果的预期分为积极预期(应激)、消极预期(绝望)和无预期(无助)三种不同的预期。
对刺激的预期和对反应结果的预期都对应激反应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第三章1.家庭压力与心理健康(1)家庭压力的定义家庭压力指的是影响家庭单元的生活事件或变迁,这种事件有着改变家庭社会系统的潜力。
家庭压力是家庭对事件的反应,这种反应取决于家庭成员对事件的解释、赋予事件的意义和对威胁严重性的认识。
(2)家庭压力来源家庭暴力、家庭冲突与危机、家庭成员的亡故、家庭成员的分离(3)如何应对家庭压力①性格爱好上追求和谐,保持独立②时间分配上珍惜共享,尊重独处③感情交流上言语相通、心灵相契④亲子关系上维护权威,保持灵活第四章1. 高温与心理健康(1)高温与人际交往高温减少人际吸引;当与他人分享同样的环境遭遇时,高温不会降低人际吸引;相反,没有这种分享时高温会减少人际吸引。
(2)高温与攻击性行为消极情感逃离模型:消极情感是热和攻击性的一个中介变量,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倒U型曲线来表示。
在某个区间内,温度的升高增加了攻击性;但是,如果温度过高,超出了这个区间,高温和其他环境因素的结合则会促使个体逃离高温环境,从而,使攻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3)高温与利他行为高温使利他行为减少。
一些研究指出利他行为在夏天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冬天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
然而,其他研究却提出,热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较复杂,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2.色彩与心理健康(1)色彩与情绪不同的色彩可以让人感受到不同的情绪体验,蓝色和绿色是大自然最常见的颜色,也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最佳心理镇静剂;粉红色给人温柔舒适感。
处于蓝色和绿色的环境中,可使皮肤温度下降1〜2 X:,脉搏跳动减少4〜8次,还可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
这类颜色能缓和心理压力,缓解紧张,使人安静,从而更冷静地对待现实。
粉红色具有息怒、放松及镇定的功效。
(2)色彩与主观感受合理的色彩搭配也会影响人的心理感受,进而影响行为。
一般来说,浅蓝色、浅黄色、橙色宜于保持精神集中、情绪稳定;而白色、黑色、棕色对学习效率的提高不利。
医学方面的资料显示,病人房间的淡蓝色可使高烧病人情绪稳定,紫色使孕妇镇定,赭色则能帮助低血压的病人升高血压。
3.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1)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斯腾伯格: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情感的一种组合形式,这种组合形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
西蒙兹将教养方式分为接受—拒绝、支配—服从两个因子,并按其不同的组合把父母教养方式图解为四种类型,即不关心型、残酷型、过度保护型、放任型。
麦克沃特提出家庭教养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放任/严厉维度,体现了权力和控制的结构;敌意/温暖维度,表示父母情感投人的水平不同;焦虑情绪的卷入/冷静独立维度,表示一个从高焦虑到低焦虑的连续体,反映了父母的情感参与或者与孩子的情感联结。
(2)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健康①良好的教养方式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②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是儿童产生问题行为的关键③保持家庭教养方式的一致性,促进儿童良好人格的形成4.家庭结构与心理健康家庭结构是家庭关系的整体模式,按照家庭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可将家庭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他家庭等。
家庭的结构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完整的家庭结构能促进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
家庭功能缺损(如流动、分居、离异、留守家庭)会对子女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阻碍子女的社会化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其子女在学习、认知、情绪、行为、自我概念和社会适应等心理和行为各方面与普通家庭子女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家庭结构缺陷造成对子女的教育和关爱减少甚至缺失,使其角色转换困难,甚至发展成犯罪。
5.家庭氛围与儿童心理健康家庭氛围是指家庭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是家庭在处理生活事件时所形成的固定风格或形式,主要由语言和人际氛围构成。
它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位成员的心理活动,尤其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看书)6.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的心理健康大量的研究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心理健康之间高度相关。
一般来说,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父母可能整天忙于繁重的工作或体力劳动,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教育子女,因而对子女关爱不够。
(2)父母大多教育程度较低,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经常采用直接、专制、暴力等方式教养子女。
(3)因家庭经济压力过大,夫妻间矛盾冲突频繁,并且夫妻双方或一方容易将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并置孩子于紧张的家庭气氛中,导致孩子敏感、脆弱和不安。
(4)因经济拮据,无法让孩子享受良好的教育资源,并置孩子于危害心理健康因素较多的环境中。
第五章1.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1)个性发展问题人际交往障碍、性格与行为出现偏差、逆反心理严重。
(2)学习问题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自我效能感低、学习动机不明确等。
2.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⑴创造温馨轻松的家庭氛围⑵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⑶给予合理的期望,适当鼓励第六章1.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辅导策略(一)学校适应问题及其辅导(1)学校适应不良对学校的不适应主要体现在:对课堂纪律的不适应、对快节奏的作息制度不适应、对学科学习的不适应。
(2)学校适应不良的辅导小学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和家长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积极主动地引导儿童正确面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学校适应不良问题。
(1)做好幼小衔接辅导。
(2)培养克服困难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性格。
(4)教师与家长密切配合。
(二)学习困难及其辅导(1)小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表现学习困难是由一组学习技能缺陷构成的发展性心理障碍,表现为听、说、读、写、算术、空间等能力的习得与应用上的缺陷。
学习困难主要表现为不善于独立思考、自学能力差、不会读书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容易受学习效果的影响,经常性的失败经验导致自暴自弃、考前紧张、失眠、有预感焦虑和期待不安等问题。
在意志力上表现为缺乏恒心和毅力,学习目的不明确,缺少动力,学习懒散,厌学,贪玩。
(2)学习困难的辅导(1)引导学困生正确认识自我。
(2)排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帮助学困生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
(三)学习疲劳及对策学习疲劳是个体经过长时间连续紧张的学习后由于身心过度疲劳所导致的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1)合理安排课程(2)睡眠时间充足(3)保证饮食营养(4)丰富课余生活(四)考试焦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辅导。
(1)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2)指导学生掌握调控紧张情绪的技巧常用的方法有自我暗示法和放松疗法等。
(3)考前制定合理的复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五)人际关系问题及辅导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小学生社会技能、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学业成绩的提高。
对于小学生来说,同伴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师生关系所构成的社会交往体系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和至关重要的作用。
(1)小学人际关系的主要问题小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归结为四种,即攻击型(攻击性强、对人有敌意、经常谩骂别人、行为古怪、自命不凡、喜怒无常等)、学业型(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完成、考试作弊、成绩差、不努力、不上进等)、吵闹型(活动或游戏中不守规矩,事事胡闹,缺乏责任感,不善于处理交往中的问题,无纪律、无约束等)、孤僻型(退缩的、安静的、孤独的、易于拒绝的、待人冷漠、不合群等)。
(2)小学人际关系辅导在对小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辅导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创造交往机会,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2)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
2. 中学生心理健康(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